天才预备役的“丘成桐少年班”,能否重新定义“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边心不在焉地刷着手机,一边不时向考场张望的陈蓉,直接将焦灼写在了脸上。在她身旁同样站着不少家长,或是低声交流、或是安安静静地守在一旁。
某种程度来说,他们都是被人羡慕的对象。因为孩子足够优秀,他们得以见证着今年“丘成桐少年班”(下文简称“丘班”)的选拔。
在陈蓉眼中,这场考试本身就自带光环,最引人关注的亮点,自然落到了著名数学家、教育家丘成桐先生的身上。
作为中国数学教育的观察者、批评者和建设者,丘成桐始终致力于中国拔尖人才的培养。
为提升中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2008年,丘成桐设立“丘成桐中学数学奖”(“丘奖”,后发展为“丘成桐中学科学奖”)。不同于一般竞赛,参赛者可自行选择感兴趣的题目,以提交研究报告的形式参赛,让中学生也能体会一把做科研的滋味。
2010年,他又发起“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丘赛”),全面考察参赛大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希望能提升中国大学生的数学基本功。
同时,他还发起了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ICCM),创办有“华人菲尔兹奖”之称、颁给45岁以下青年学者的ICCM数学奖,为加强海内外华人数学家的联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甚至,为了鼓励更多女生投入数学学习,2021年,他还发起了“丘成桐女子中学生数学竞赛”。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然而,一系列的努力下,丘成桐依然还有一道困扰多年的难题,亟待解决。这道题的题目就是:如何在中国培养出世界顶尖的大数学家。
纵观当下学生的培养路径,丘成桐认为,对于特别有才华的学生而言,以中考和高考为目标的训练,实在有些过于浪费时间,有望成为未来数学家的他们,理应有更好的选择。
为此,丘成桐将优秀人才的教育革新,延伸到了中学阶段。
可以说,从丘奖、丘赛到如今的丘班,丘成桐一直在尝试打破现有框架的桎梏,希望能探索一条更有效的“拔尖人才”培养路径。
不过,对于考场外已经等待了近四个小时的陈蓉来说,她更想知道,“丘成桐少年班”和以往的“天才班”有何不同?
“丘班”是如何挑选颇具潜力的孩子?这条有别于传统升学路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又是怎样培养这些“拔尖”的学生呢?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