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 · 什刹海学区 · 80\%对口直升北京四中 · 学校介绍及招生划片(2023年4个班)
西什库小学官方介绍
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小学,位于西城区刘兰塑胡同14号。
毗邻著名的西什库教堂。学校地处首都核心功能区,距中南海不足200米。
学校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八月,由西什库教堂主教-法籍人士-林懋德(P.JARLIN)创办,是一所法国人建立的教会小学,始称“圣心小学”, 后改为“盛新小学”。
1952年起改为现校名。学校最初的校址是在西安门大街现老北大医院处。
1913年春,迁入西什库大街刘兰塑胡同14号新校舍(即现校址)。
1921年,学校在彭玉麟校长任内,又扩充成立了中学部。
1930年,中学部迁至五龙亭后,乃各设校长,分掌校务。
北平沦陷期间,学校正常秩序受到严重影响,教会经费匮乏,难以为继。
1944年,遂由李君武改组校董事会,并任董事长。经协商,天主教圣母文学会将全部校产及教具借予学校使用,办学经费则由学校靠学费收入自行维持。
西什库小学,从1899年创建至今,横跨三个世纪,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见证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屈辱与奋起。
一百多年来,学校为民族培养了近3万余名毕业生,其中不少学生成为社会精英。
多年来,学校一直以治学严谨、作风朴素的传统校风而著称,在各个历史时期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和民族的兴盛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时光如水。岁月有痕。如今当你走进这方古老的校园,会被眼前的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教学楼所震撼。这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中国近代教育设施和校园文物之一,也是我国尚存不多的最古老的校舍。整个建筑融西欧古典风格与中国庭院式园林于一体。由东西两座相连的二层建筑组成,西座呈一字型,东座呈U型,坐北朝南,形成一个平仰的状,造型独特,错落有致;楼体为砖木结构,灰墙红瓦,回廊环绕;每间教室都两面开窗,宽敞明亮通风良好,尖尖的屋顶,轮廓优美考究的门窗,依次排列、富有层次的顶柱,高大气派的拱形穿堂,镶嵌细腻而外凸的门楣,精美的砖雕,摇曳其间的苍松古槐……让师生醉心其间,在古朴典雅的校园中潜心学习。
2014年北京市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西什库小学成为北京四中直升校。
2017年北京市西城教委实施了中学向小学派遣管理者的改革举措,北京四中教学干部担任西什库小学校长,全面落实直升下工作。
学校将北京四中“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公民教育、生命教育为基本内容的教育价值体系”融入到西什库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尊重教育规律,推进课程改革,落实区域改革肩负的使命与责任。
西什库小学借助北京四中优质资源,共同开展中小学贯通培养实践研究,为把学校打造成一流的教育精品校而努力奋斗,将以崭新的面貌开启新的百年。
西什库小学,始于1899年,由西什库教堂主教创立。
1952年与光华女子中学附属小学合并,改为公立学校,曾用名为圣心小学和盛新小学。由于是法国人创办的,西什库小学注重与法国的文化交流活动,并组织了法语兴趣小组等特色活动。法国大使馆还邀请小学生参观法国文化中心、以及由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为专题的展会等。与周围其他小学相比,西什库小学是北京唯一一个开设法语课程的小学。
学校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即对口直升北京四中。也是北京四中唯一的一所有划片的直升校,这一个优势就够了。北京四中初中部由原北海中学合并而成,隶属于四中教育集团,而且四中的高中部比初中部更为优秀。自2014年起,西什库小学开始对口直升四中,比例逐年递增,到2020年直升比例不低于80%。对于未被录取的学生,可以通过学区派位或调配中学的方式入学其他属地中学。
学校注重素质教育,不给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采用小班制教学,使学生的课业压力相对较小。学校还会开展一些课余兴趣小组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学生毕业旅行、入队植树、采摘、野炊等。兴趣小组包括武术、剪纸、舞蹈、英语、法语、朗诵、茶艺、合唱、书法、古筝、空竹、影视等。
西什库小学,自对口直升北京四中之后,家长关注度逐渐提高。成为了热门小学。731政策前,该校基本不录取集体户口和非京籍学生,政策后近两年全部被调剂,但预计在2025年以后,入学难度将会降低。
学校特色:社会实践活动,校内活动都比较多
校长:李京兰(23年上任)
招生规模:4个班,每个班30人左右
师资力量:西城区区学科带头人3人
硬件设施:学生餐外包,有清真餐,学校分成三个校区,学校有科技馆,美术,音乐教室等
小升初方式:直升四中
学区派位初中:
前段4所:4中,三帆中学,十三分什刹海,161中;
中段4所:13中,35中,156中,铁二中;
尾段2所:3中(接收登记),39中(接收登记)




西什库小学,一校三地址,不同年级部学校位置: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