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省联考到华杯:命题的“套路”

上海小升初
上海小升初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129 浏览








最近,有两场考试很瞩目:

由教育部考试院命题的2024高考九省联考和2024“华数之星冬令营(文化营)。

从态度上,家长们请不用焦虑。

“九省联考”多少有点试验性质,就算有很多创新的变化,这届高三、高二大概都是赶不上的;

“华数文化营”(小高组)就是一个小学奥数比赛,场次也不少,一年起码有4、5次机会,这次考不好就下一次卷土重来。

但这两场分别面对小学生和高三应届生的考试,从竞赛到校内,竟然有不少“相似”之处,是否预示着未来的命题方向?

两场考试的最难点,都不约而同地考了初等数论。

当然这大概是巧合,不过也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数论是“最难”套路的模块,刷题策略基本是失效的。

数论题套路和固有模式少,思路和切入点不容易找,对底层素养的考核比较深入和全面。

这两份试卷,如果说精神上有共同之处,就是真学霸容易飞升。

言下之意,就是“伪学霸”容易“吃土”,或者说:

容易拉开差距。

一、九省联考与以往高考的差别

九省联考的“看点”,不在于最后压轴题考了“变态”的初等数论中的“费马小定理”,因为本来有实力做出最后压轴题的就没几个人。

如果说它代表了未来高考改革的“风潮”,那么应该重点看题型变化以及知识点分布

第一个变化较大的是“多选题”。

以前是只要没有全对,而又没选错,选对了多少个都只得2分;

现在变成只要没选错,按比例得分。

比如正确答案是ABC;

以前:不管选A,选B,还是选AB,AC或BC都是得2分;

现在:选A得2分,选AB、BC或AC得4分,选ABC得6分。

也就是说,鼓励在不错的情况下,“多劳多得”。

第二个变化是填空题减少了一道。

这算稍微减负,把以前的填空的“小压轴”去掉了。

第三个,也是最重大的变化是解答题:

题目变少了,每道题分值增加了!

以前:10、12、12、12、12、12;

现在:13、15、15、17、17。

直接的后果很严重:

每道题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每少做一道题,分数直接下一个台阶!

更重大的变化是,解答题考核内容的变化。

以前:

6道题分别是数列题、三角函数、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或函数。

基本上就是固定这六大模块。

现在:

三角函数?数列?不见了。

以前最难的导数或函数,变成第一题。

最后一题是“新定义”,也就那个初等数论的压轴题。

说白了,不按套路出牌,反传统。

二、华数文化营跟以往的变化

在昨天的文章《2024华数冬令营(文化营)的解读和启示》已经说得比较多了,这里直接归纳要点:

变化一:出题范围反常。

以前:计算、计数、应用题、行程、数论……

现在:数论、数论、数论、应用题……

变化二:计算量很大。

包括了直接计算量大,且数字诡异、恶心;

也有不定方程需要大量的尝试,再逐一排查。

变化三:有些点可以反复考,有些点可以完全不考。

比如不定方程反复考,数论反复考,计算更是反复、反复考。

但是这些所谓“变化”,可能下次又完全“不同”了。

不管如何变,估计思路和精神也是一致的:

反常规、反套路、反传统。

三、取巧的“战术”配置

两个比赛、考试,从参加人群,年级到出题单位、覆盖面都差异极大。

但精神上却有一脉相承:

反常规、反套路。

这样的命题之下,基础扎实的真学霸更容易脱颖而出,各种“策略”容易失效,伪学霸容易“吃土”。

以前面对高考,很多中等生、伪学霸都有各种“取巧的战术”:

比如单选用排除法,特殊值去试;

多选题只选一个最确定的选项,节约时间直接拿2分;

把时间投入到解答题,特别是前面比较简单的解答题,争取多拿分。

如果未来几年后高考按九省联考的方向改:

就是把题目数量降下去(填空题、解答题都减少了),把每道题的难度提上来。

且解答题没有固定考核板块和模式。

同理,华数的应试策略就更多了,试举一个非常经典的备考及应考策略:

一试填空题难度有限,尽量多做,给足够的,甚至绝大部分时间;

二试六道大题由于考点均衡分布,一般主攻2题:

比如做计数、应用题,最后几何也可尝试一下。

鉴于这样的策略设计,我见过复习大题就只复习最常考、相对简单的:

计数、几何、应用题。

由于几何难度波动大,难起来可以很变态,于是计数和应用题由于覆盖面广(填空和解答都很多),套路固定,是死磕的重中之重。

最变态的数论嘛,直接放弃,连复习都免了。

现在我们回顾这次九省联考和华数,简直有点针对性破解各种“取巧战术”的意味。

四、小结

从九省联考到华数冬令营,如果硬要说有规律的话,规律就是不按套路出牌,打乱所谓的顺序、惯例、重点。

也就是说,如果你相应地死磕“数论”,下次可能就不考或少考了。

你认为的规律、重点、模式,全部都可以打破。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这种情况下最佳的备考策略,就是以力破巧,稳打稳扎练基本功。

不去揣摩出题人考不考某板块,重点考什么,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学好每一个模块,每一项能力才是制胜的康庄大道。

从高考到竞赛,都适用的。

如果你还不信,我再举一个“反套路”的真实例子:

在最新一次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大题中没有传统的数列和函数题;

有的是各种几何、几何以及一大堆几何……



发布于 2024-03-23 11:32

免责声明:

本文由 上海小升初 原创发布于 家长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登录一下,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贡献精彩回答,参与评论互动

登录! 还没有账号?去注册

暂无评论

广告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5 京ICP备2000576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