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标点符号——逗号、分号用法分析

大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 00后女老师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152 浏览




【一、考情说明】

逗号和分号的用法辨析,是北京中考、模拟考、期末考等考试中常见的一类习题。该习题常用到以下知识点:【知识点1】如果两个句子并列,且并列的单个句子内部有逗号,则并列句子之间用分号;【知识点2】如果两个句子并列,但并列的单个句子内部没有逗号,则并列句子之间用逗号,不用分号。

注:以上两个知识点是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而进行的说明,专业解释请参考《GB/T15834―2011国标标点符号用法》中【4.4.3.1】和【4.6.3.1】、【4.6.3.2


【二、例题分析】

【知识点1】如果两个句子并列,且并列的单个句子内部有逗号,则并列句子之间用分号。

【示例1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分析】“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和“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两个句子并列(以“就……方面说,是……一种……”的相同结构并列),同时两个并列的单个句子内部有逗号,如“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中有逗号,“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中同样有逗号,那么并列句子之间用分号。

【示例2内容有分量,尽管文章短小,也是有分量的;内容没有分量,即使写得再长也没有用

【分析】“内容有分量,尽管文章短小,也是有分量的”和“内容没有分量,即使写得再长也没有用”两个句子并列(以“内容有分量……”“内容没有分量”的相似结构并列),同时两个并列的单个句子内部有逗号,那么并列句子之间用分号。


【知识点2】如果两个句子并列,但并列的单个句子内部没有逗号,则并列句子之间用逗号,不用分号。

【示例1学历史使人更明智,学文学使人更聪慧,学数学使人更精细,学考古使人更深沉

【分析】“学历史使人更明智”“学文学使人更聪慧”“学数学使人更精细”“学考古使人更深沉”四个句子并列,但并列的单个句子内部没有逗号,那么并列句子之间用逗号,不用分号。

【示例2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能反映现实,要是不相信我们的世界有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

【分析】“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能反映现实”和“要是不相信我们的世界有内在和谐”两个句子并列,但并列的单个句子内部没有逗号,那么并列句子之间用逗号,不用分号。


【三、真题分析】

2023石景山二模】

有人说,想要在一件事情中收获成长,需要做到两点,即有体验,能感悟①  的确,志愿活动既给我们带来从被别人照顾被他人需要的成长体验,也引导我们从中感悟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让我们把真切的体验转化成文字 ②  让我们把丰富的情感酝酿成话语,抒写志愿感悟,传承雷锋精神!

3.有同学对①②处的标点使用有异议,你认为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B① 。 ②;    

C① ,    D,  ②,

【参考答案】A

【分析】本段文字中“让我们把真切的体验转化成文字”和“让我们把丰富的情感酝酿成话语”两个句子并列(以“让我们把……”的相同结构并列),但并列的单个句子内部没有逗号,根据【知识点2】可知,两个并列句子之间用逗号,故②处用逗号。


2023顺义二模】

一张毕业照,一本留言簿,一箱沉甸甸的书,这就是我们三年来全部的行装。倘使有一张足够大的内存卡,我会把这三年的时光都存储下来,分分秒秒,点点滴滴。每一分都有一张熟悉的笑脸,每一秒都有一个忙碌的身影;一点一画面,一滴一镜头

曾经在月下偷豆【】掘蚯蚓钓虾的“双喜”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突然间长大坚强的“杜小康”。为了父亲的“背影”,为了门前的“台阶”,也为了“藤野先生”们批改过的一份份试卷,我们累并充实着。

三年的时光我们匆忙走过。我们流过泪,却伴着欢声笑语【】我们踏着荆棘,却嗅得万里花香。我们用勤奋和智慧创造了一次又一次辉煌,我们用梦想和青春编织了这温馨绚丽的初中生活。教室墙上那副对联“拼一个春夏秋冬,换一生无怨无悔【】我们曾试图把下联对得更工整些,但至今仍没想出来。所以,生命中注定是要有一些遗憾和没落,只有如此,生命才显得更完整,更强大。

2)在文段【甲】【乙】【丙】处填入标点符号,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甲】【乙】, 【丙】。”

B.【甲】, 【乙】, 【丙】,”

C.【甲】、 【乙】; 【丙】”。

D.【甲】、 【乙】;  【丙】”,

【参考答案】D

【分析】本段文字中“我们流过泪,却伴着欢声笑语”和“我们踏着荆棘,却嗅得万里花香”两个句子并列(以“我们……却……”相同结构并列),同时两个并列句子中均有逗号,根据【知识点1】可知,两个并列句子之间用分号,故【乙】处用分号。


【四、真题练习】

2024西城二模】

同学采访了学校劳动老师。你对采访记录进行整理和完善。

同学:老师好,请问劳动周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老师:学校举办劳动周活动,旨在用丰富的活动激发同学们的劳动热情,提升同学们的劳动技能,培养同学们吃苦耐劳、开拓创新的劳动品质。我们都知道,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从小处说,劳动不仅强身健体,还能培养能力和品格【甲】从大处说,劳动能促进家庭和谐,社会进步,国家雷强,人类发展。

同学:劳动周将开展哪些活动?

老师:劳动周活动将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日常生活劳动,如淸洁、收纳、烹饪等;二是生产劳动,如种植农作物,制作传统木艺,体验3D打印技术等;三是服务性劳动,如利用周末去社区做公益服务。

同学:本次活动,您对同学们有什么期待【乙】有什么话想要对同学们说吗?

老师:中华民族有勤劳敬业的优良传统,希望同学们能多参加劳动周活动,在劳动中勇于担当,追求卓越。我想对同学们说,劳动最光荣!

5.在甲、乙两处填入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甲】逗号   【乙】逗号     

B.【甲】逗号   【乙】问号

C.【甲】分号   【乙】问号     

D.【甲】分号   【乙】逗号


2024通州一模】

寻迹民俗中的

在中华民族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龙的身影出现:饮食文化上,有煮“龙须面”、蒸“面花龙”、吃“龙耳”饺、烙“龙鳞”煎饼;民间故事中,有“画龙点睛”“柳毅与龙女”“鲤鱼跃龙门”;常用称谓方面,把“山脉”直呼“龙脉”、“流水”呼作“水龙”【甲】中国人更以“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自称【乙】龙与传统节日更是密不可分,传统中国人逢年过节都要举行“祭龙王”“舞龙灯”“舞长龙”等民俗活动。这些活动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又表达了人们对龙的崇敬之情和祈求吉祥安康。

6.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逗号 【乙】分号        

B.【甲】逗号 【乙】句号

C.【甲】分号 【乙】分号        

D.【甲】分号 【乙】句号


2018北京中考】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被园内琳琅满的珍宝震惊了,争先恐后,大肆抢夺。园内能拿走的东西,他们统统掠走【甲】实在运不走的,他们就疯狂打砸。据粗略统计,被掠夺的文物【乙】上至先秦下至清朝的各种奇珍异宝有100多万件。为了销毁罪证,侵略者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往日辉煌的宫殿、参天的古树,都化为灰。就这样,英法联军连抢带砸、纵火焚烧,使圆明园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

1)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甲】分号   【乙】冒号           

B.【甲】分号   【乙】破折号

C.【甲】逗号   【乙】冒号          

D.【甲】逗号   【乙】破折号


2023西城一模】

伴随着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数字丝路赋予一带一路崭新内涵,成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日益成为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环节,关键性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相继落地【甲】在海缆建设方面,亚非欧1洲际海底光缆标志性项目投入运营【乙】在陆缆建设方面,依托运营商之间的合作,各国构建起大量跨境光缆;在新基建方面,数据中心【丙】云计算中心等也有一些布局,数字丝路地球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多语言数据共拿【丁】另外,依托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丝路电商”打开了一条双向贸易通道,成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中国商品基本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时,越来越多沿线国家的商品也通过电商平台,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

6.你斟酌了这部分文段中四处要填入的标点符号。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处填句号,因为至相继落地该句语意是可以结束的。

B.【乙】处填分号,因为海缆建设分句与陆缆建设分句形成并列关系。

C.【丙】处填顿号,因为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是句内词语并列。

D.【丁】处填分号,因为另外表示下面一句与上面一句是并列关系。


2023海淀一模】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风筝,其制作工艺有三大环节【甲】即扎、糊、绘。扎骨架最为关键,骨架扎不好,风筝便无法飞起。糊风筝多用坚韧受风的绵纸,也有用绫、绢的。是古人探索机械原理和技术应用,而赋予风筝丰富的内涵。神话故事、花鸟瑞兽是传统风筝最常见的绘画题材。两千年来,高超的风筝工艺逐渐与悠久的传统文化融合,风筝就不再是单纯的纸鸢了。小小的风筝,承载的不仅仅是飞翔的梦想,还有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祈盼【乙】对亲朋好友平安康泰、前程似锦的真诚祝福。

7.小筝同学在整理以上文字时,对【甲】【乙】两处的标点产生了疑问,请帮他选出正确的一项。(2分)

A.逗号 逗号    B.逗号 分号      

C.冒号 分号    D.冒号 逗号


【参考答案】

2024西城二模】C

2024通州一模】B

2018北京中考】B

2023西城一模】D

2023海淀一模】A



发布于 2025-03-02 14:49

免责声明:

本文由 大语文教育 原创发布于 家长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登录一下,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贡献精彩回答,参与评论互动

登录! 还没有账号?去注册

暂无评论

广告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5 京ICP备2000576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