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小升初学习成绩,我觉得看这两点就够了

大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 00后女老师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167 浏览




许多儿童因家庭背景不佳、学习观念误导以及早期智力启蒙缺失等因素,在学业生涯的初期便落于人后。

这具体表现为他们刚踏入校门便面临学习障碍,始终难以与正常教学进度同步,难以获得老师的认可,且频繁遭受家长的责备。这类儿童,可谓是起跑线上就已落后。

但本文的关注点并不在于上述儿童,因为他们当前已处于落后状态,探讨其长期学习潜力已缺乏实际意义。

本文真正要探讨的是另一类儿童群体:

他们在小学中低年级时能够紧跟课程进度,甚至考试成绩还颇为优异。然而,当进入五六年级这一关键转折点时,他们可能会遭遇学习上的分水岭。

基于长期与这一年龄段儿童的接触及后续跟踪观察,我认为评价这类儿童是否具备长期学习潜力,主要可依据以下两点进行判断。


01、自主的学习动机


需要注意的是,许多家长常将“动机”与“兴趣”混为一谈,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

据我观察,若单纯从兴趣的角度来考量,我尚未发现任何一个孩子的学习兴趣能超越其对玩耍的热爱。无论是多么优秀的班级,多么出色的学生,当我说下周停课休息一周时,他们都会欢呼雀跃,无一例外。

显然,相较于学习,玩耍对每个人都更具吸引力。如果忽视这一点,我们将无法有效地讨论“动机”问题。

在低年级阶段,除了极端的厌学情况外,动机通常不是主要问题。因为孩子年纪尚小,在家长的权威下,他们往往会乖乖地学习。因此,无论动机强弱,低年级的孩子大多能尽力学习。同时,由于低年级的学习内容相对简单,只要稍微付出一些努力,孩子们就能轻松学会并取得好成绩,这使得一些问题被暂时掩盖了。

然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们内心的渴望逐渐觉醒,外界的诱惑也越来越大,家长很难再通过约束让孩子认真学习。此外,高年级的学习难度也显著增加,不再是简单学习就能轻松应对的。

据我观察,即使在外人眼中成绩优异、热爱学习的学生,在高年级的学习过程中也充满了挑战和困难。

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这些学生逐渐产生了某种自主动机,使他们能够克服暂时的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从而度过危机并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而没有自主性的孩子,他们的学习逐渐变成了敷衍了事,真正的精力早已转移到其他不相关的事情上。

虽然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看似与有自主性的孩子相似,但在付出的精力和取得的成果上却有着天壤之别。

对待学习,他们开始将其视为一件重要的事情,并会主动(尽管过程艰难)付出努力,期待收获。

如果考试失利,女孩子会哭泣,男孩子会愤怒。他们会感到明显的不甘心,进而想办法解决问题。

有了这种动机,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就像找到了杠杆的支点,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虽然过程中会有波折,但总体来说,孩子在主动推动,老师在清除障碍,他们会慢慢前进。

相反,如果没有这种动机,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就像打在棉花上,无力可使。这就像大人在后面拼命推车,而孩子却不踩油门,甚至时不时还刹车,感觉费了很大劲,但实际上却停滞不前。

我并不清楚为什么同样是孩子,有些能生出这种动力,而有些却没有。

但我清楚的是,这绝不能简单地用“兴趣”来推卸责任。因为我确实见过很多努力的孩子,他们并非对数学感兴趣。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总结了我所见过的所有案例中,孩子产生学习动机的几种类型:

  1. 纯粹的兴趣

  2. 习惯性优秀

  3. 良好的学习习惯

  4. 通过学习改变生活的强烈愿望

  5. 听话的性格加上严格的管理

  6. 受到某些人的强烈影响

  7. 生活变故导致的认知提升

就我个人而言,我最推荐的方法是“习惯性优秀”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结合。

孩子天生会对自己擅长的事情更感兴趣。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后,他们就能更轻松地完成学习的核心任务。

一旦“提前努力-我很擅长-想要保持优秀-获得成就感-继续努力”的正反馈循环建立起来,本文所讨论的动机就很可能从孩子内心自发产生。

我所见过的多数成绩好、爱学习的孩子,其实都是在这种惯性的帮助下,维持着多年建立起来的这一循环。

而我所见过的多数缺乏动机的孩子,他们无疑都没有形成这样的循环。即使他们一时想要努力,但由于长期付出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他们也很难坚持下去,最终变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



02、学习的一遍深耕度

众多家长倾向于仅凭成绩来评判孩子的学习能力,但这种做法实则颇为片面。

举例来说,每年我都会遇到两类学生,他们的成绩相近,但在我看来,他们的长期学习潜力却大相径庭。

第一类学生,从小就参加了众多辅导班,到了高年级,数学更是至少报了两个班,做了不同老师总结的各种试卷。他们见过的题型繁多,超前学习能力也很强,很多还没毕业就开始学习初中数学和物理了。美其名曰是提前学一遍,以后再学就轻松了。

第二类学生,则几乎很少参加辅导班,到了高年级也只参加我这边的一个课程,跟着正常的教学进度,把该学的内容认真学一遍。他们花在数学上的时间并不多,但学得相当扎实。

如果最终测试显示这两类学生的成绩相近,那么大家认为谁的学习潜质更高呢?

这两类学生其实都颇为常见。但为了更深入地说明问题,我想再举一个更为极端也更具说服力的例子,这类学生数量较少。

有些学生,我并没有直接教过,可能是公众号的读者,也可能是录播网课的学生。他们的家长会偶尔与我交流,咨询这个老师、那个机构的课程是否值得学。

一般在了解到孩子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后,我都会建议他们其实无需再额外参加什么课程了(包括我自己的课程)。

因为这些孩子可以直接拿一本小升初的试卷集,自己做题、自己对照答案批改,然后有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搞不清楚的会来问我。

说实话,这已经是我们对在读学生的最高要求了。到了这个层次,学生可以脱离课程的辅助,按照自己的节奏深入学习,效果完全不会比跟课差。我真心希望,有更多孩子能达到这个境界,然后脱离老师自己去学习。

我跟踪了部分案例。进入中学后,第三类学生(完全靠自己对着试卷学习的)在年级里往往名列前茅;第二类学生(跟着课程一遍学得很扎实的)在中学学习一般不会遇到明显困难,也属于较为优秀的学生;而第一类学生(小学时上了很多课、刷了很多题才能维持成绩,一放松成绩就下降)则往往会遇到某种瓶颈,到了某个特殊的节点,成绩会下降一个档次,然后就很难再提升了。

所以,如果从小学高年级的角度来看,决定他们未来差异的,并非此刻的绝对成绩。决定潜力的主要因素是,为了取得这个成绩,他们分别付出了多少成本(这才是效率的真正含义)。

完全没有上过课,靠自己学习就搞定的,这类学生的自主性和效率都极高,几乎没有花费任何多余的成本。

上一个课就搞定的,一遍的深耕率也极高,仅仅支付了学习一个课程的时间成本而已。在此期间培养的能力,大概率能让他们以后也能一遍学好其他课程。

而非要上好几个课、多刷很多题才能搞定,其一遍学习的效率其实很低。到了中学,还指望各个学科都报3个辅导班?各个学科都比别人多做3倍试卷?中学多学科、高强度、快进度的特点,已经不允许这么做了。

这就好像一个工厂,前期任务不太多,每天只要生产1000个产品。因此按照正常效率,一天工作8小时就可以完成。

第一类学生,好似提前优化了生产线,一天4小时就完成了任务。

第二类学生,按部就班一天生产8小时,也能稳稳完成任务。

而第三类学生,由于生产的废品率太高,一天要生产2000个产品,才能保证1000个合格,因此一天要干16个小时才能完成任务。

对于经营者而言,正确的处理思路肯定是定位废品率太高的原因,然后逐一把问题改掉,慢慢提升合格率,至少达到正常效率8小时完成。

几乎没有哪个厂长会看到自己工厂每天生产1000个废品、多工作一倍的时间而无动于衷。毕竟废料、电费、工人工资,都是要花钱的。

但我每年都会遇到无数的家长,大家面对孩子一遍学习后(其实已经做了相对很多的习题了)错误很多的时候,只会问:

“老师,有没有更多的作业、更多的试卷?我想让孩子多做一做。”

“老师,有没有其他课程推荐?我感觉他参加一个课不够。”

“老师,别人孩子听一遍,我让他听三遍,是不是对成绩有帮助?”

这几乎是家长面对孩子学习问题的第一反应,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但孩子的时间、精力,以及因为反复重复而积累的对学科的反感,难道都不算成本吗?难道不该先去耐心找一找,为啥别人一遍能搞透、自家孩子就问题百出的原因吗?

单纯增加时间和工作量,这对提升学习效率毫无帮助,只会把问题掩盖到中学。但当学科多到所有人只能花费相同时间的时候,真正的问题就暴露无遗了。

我也明白,定位问题是很难的,想改问题更不容易。更容易的方法,当然是直接骂孩子一顿,把作业量、课程量增加2倍。

但这就好像一个工厂主,见到1000个废品,毫不关心如何解决工艺问题,只知道把工人骂一顿,让他们继续加班一倍时间完成任务一样。

稍有逻辑的经营者,也不会这么考虑问题。

由于篇幅原因,这里不详细讨论如何定位问题和改进问题。每个孩子千差万别,每个阶段问题繁多,这是相当复杂且细节的部分。关于这些方面,我之前已经写了很多文章,大家有兴趣可以多看看。

但至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大家能够统一处理问题的方向。不要一遇到问题就想着给孩子加作业。

如果想真正提升孩子的学习效率,我甚至建议有执行力的家长,在小学阶段给孩子的数学学习时间设置个上限(推而广之,其实每个学科都不能无限投入时间)。

学习的目标,不再是不计成本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只为追求一个短期成绩。

而是要改成,如何让孩子在一定的课程限制、题量限制下,让数学成绩达到一个稳定的水准。

以这个目标为导向,遇事就不能再盲目投入时间和精力成本了,它会倒逼我们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走上一条截然不同的效率之路。

而很显然,这条效率之路,才是通向高层次学习的唯一途径。

读到这里,可能不少家长会反问,决定一遍学习效率的难道不是智力吗?很多孩子一听就懂,这是天生脑子的问题,我们能有什么办法?

考虑到篇幅,这个问题无法详细展开,我只能说这是对效率的误解。

我每年都会接触一些孩子,他们听课理解力不强,反应速度也不快,但只要给他们一点时间缓冲,他们就能学得很扎实,一遍学习效率依然很高。这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有高标准的学习习惯作为支撑。



最后,我想对成年人说:别把一切问题都简单地归结为智力不足、天生缺陷或是大环境所致,然后就此放弃,整天满腹牢骚,却从不反思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

实际上,在我们可以掌控和影响的范围内,总是存在着许多可以积极作为的空间和机会。



发布于 2025-01-15 14:30

免责声明:

本文由 大语文教育 原创发布于 家长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登录一下,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贡献精彩回答,参与评论互动

登录! 还没有账号?去注册

暂无评论

广告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5 京ICP备2000576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