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幼升小,我放弃摇号,退卷!

01
今年,娃幼升小,公办小学报名时,要填“是否参与摇号”,我果断填了“否”。
原因有三:
家门口小学属于名校分校,虽没出成绩,但离家走路几分钟,接送方便,附近好点的民办校,开车至少十分钟,小学放学早,自己要上班,老人接不方便。
摇上民办校,一年学费动辄三五万,无形中增加了经济负担,而且这是笔固定支出,持续六年,现在挣钱不容易,能省则省。
好学校都卷,据说一年级作业要做到晚上九、十点,动不动就要家长做小报、盯娃背默打卡,不想天天下班回来,还要被迫营业。
报名时遇到不少邻居,也说不摇号了,跟我想法差不多,家门口小学上上就行,省得摇中好学校还纠结。有的是卷不动了,比起孩子成绩,更关注生活质量,放过孩子也放过自己。
还有些是家有二宝,经历了第一个娃成长历程的“跌宕起伏”,看开了,想通了,成绩也就那么回事,现在学历贬值,985/211都不容易找工作,不如省出鸡娃的劲儿鸡自己,给娃挣点家当。
当然,更多家长还在纠结是否摇号,一边觉得家门口小学简单方便,一边羡慕名小师资好,课程强,抓得紧,希望孩子能有更好发展。
在我看来,甘蔗没有两头甜,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去名小前途是光明的,辛苦也是必然的。只是如果参加摇号,摇中就要去上,摇上放弃,白白占了别人的名额, 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何必呢?
02
相比去年,其实,今年这波娃的“生存环境”已经好很多。
2023年,恰逢“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后首批“二孩”进入小学,多地学位告警,南京一年级新生人数创下十年新高——超过10万人!
以至于,鼓楼一些老牌名小因为教室有限,开学前匆忙“扩建”,犄角旮旯都搞成了教室,我报名的这所小学去年一年级临时增加了4个班。
这两天,我查了下南京最新人口数据,今年升入一年级的娃,也就七八万,比去年少了一大截。但报名时老师说,我们这所小学还跟去年一样是10个班,因为生源区域分布不均。
等到明年,就真的少多了。疫情三年,出生人口断崖式下跌,现在的年轻人更是连婚都不想结了,主打个“无房无贷,没有下一代”。
前两天看到最近上海最新生育数据公布:2023年总和生育率0.6,平均初育年龄31.66岁 ,比韩国日本还吓人。
网上刷到一条视频更令人哭笑不得,日本鹿儿岛的南永小学全校总共8名学生,分别就读四个年级,今年春天又没招到新生,只好招了只小山羊入学,还给羊办了隆重的入学仪式。
也许,这也是中国的前车之鉴。
其实这两年南京也在未雨绸缪,前些年大兴土木,建了不少分校、校区,招了很多老师,以应对汹涌而至的二孩潮,如今,这些学校该撤的撤,该并的并。
最近,汉口路小学并进了琅小,新城/新城南一年级共用新城科技园校区……背后都是集团教育资源的整合。现在再花大价钱建多少新学校,是没必要了,未来人都招不满,或许会实行划片入学,集团校统一调配,教师的下岗潮也可能席卷而来。
既然学校娃都招不满,以后就真不用那么卷啦。说不定中、高考的考评机制也会变,985不是梦,211随便考,家长终于可以松口气。
03
不过,那只是未来时,这十年,中高考竞争依然激烈。
对于当下,我们这些在升学择校中扑腾的个体而言,还得过段苦日子,最重要是想好要什么,能付出什么。
毕竟学校要满足大多数,只提供“大锅饭”,最后进清北、C9、985、211还是一本、大专、高职,除了看孩子的天赋、努力还得看家庭的付出。
以前,大多人靠高考改变命运,现在,寒门难出贵子,改变命运,要靠家里人一代一代的付出和托举。
我是决定不折腾了,娃调皮好动,不耐鸡,家门口小学上上,把习惯培养好,学习热情保持住,到了四五年级如果成绩不错,就去冲冲更好初中的优录,如果成绩一般,就家门口初中继续上。
谁知道十年后的世界怎么样,也许不再普职分流,也许有一门技术也成了香饽饽,重要的是身心健康,找到学习的意义,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如果你家娃从小天赋异禀,好学耐鸡,标准学霸苗子,家里也有足够的人力支持和财力保障,倒是可以拼一把,名校资源更好,机会更多,将来妥妥的985。
要是娃天赋一般,全靠家里揪才能出成绩,心态还不行,就是所谓的“学酥”,就别挤破头进名校了,搞不好,被虐成渣,影响心理健康,全家跟着糟心。
正如这位家长说的,在南京养娃心态要好——
而且,我们从小被父母、老师盯着学学学、考考考,得到了分数,也失去了太多,现在我们做了父母,总希望给孩子更宽松的环境,提供更多的选择。
本来小孩都是带着某种天赋来到这个世界的,父母有义务去发掘和培养,有时候无心插柳柳成荫。
看看我们当年的同学,明明上学时吊车尾,后来找到一技之长,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比比皆是,学渣只是学习不行,不是其他都不行。
在我看来,家长重要的是情绪要稳,心态不崩,孩子出类拔萃,那助他展翅高飞,孩子资质平凡,那就承欢膝下。
你我共勉!全当摇号前给大家减减压。
不管摇不摇,能不能摇上,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毕竟人生是场体验,珍惜跟娃相处的每一天。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