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早培与早早培的一些信息和思考

1.什么是“早培”?
根据人大附中官网的定义“走进人大附中早培班”http://www.rdfz.cn/mzszl/zpb/201101/t20110125_24712.html,是指本应上小学六年级的孩子,被人大附中提前招进中学,进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项目”的实验。
首先,这是一个“实验”,是一个从2010年开始的持续性项目;
其次,这是一个人大附中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研究和实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项目”;
最后,
相关的关键词:
“兴趣”: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独立思考、乐于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弹性的,教师需要根据孩子们的特点编写适合他们的教材;
“课程”:语文、数学、外语、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教育、工程技术、艺术体育、阅读、校本选修等;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目标”:短期目标期望部分学生能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在国内外同龄人中有突出表现;
“时间”:3年到3年半时间完成小学六年级至初、高中全部课程;
关于早培是否成功,知乎有一个帖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655152,捡重点说
成果:高考、竞赛、出国、科研;
语文:阅读名著和学习古诗文为主,2/7课程图书馆自由阅读,3/7-4/7读书笔记分享讨论,1/7-2/7初中课本古诗词和文言文,《300》古诗词与经典对联等,早读背诵;
数学:初中竞赛为主,难度和内容超越初中教材和中考考纲;
英语:《悦读联播》,每周1节电影课(英文电影)和1节EnglishSpeech(制作PPT做英文演讲),话题从前期介绍国家和后期话题自选,听歌填词;
物理:高中必修和选修教材,额外开设大学先修力学课程,每周放学后2课时选修;
化学:自制初中化学教材,顺序和细节的调整,上课演示实验频率较高;
生物:看纪录片(子宫日记、超级细菌等),偶有解剖鸡心等简单实验,生物学作业为综合的阅读中文文献回答问题,寒暑假作业为自制一段视频介绍近期某一项生物学进展或选择某一生物学话题查找文献并写综述性文章;
研修课:一周6节,内容广泛,包括数学竞赛课,英语经典阅读欣赏,物理化学生物对应的实验课,自主课题研究以及高级研修课,后来增加公益实践如颐和园志愿讲解等;
科学交流课:每周二下午两节连堂,课前阅读下发英文文献材料(10页左右,偶有暴击几十页),内容从物理到生物到社科,上课讨论(由于作业量太大引起学生反抗后被取消);
跑班教学:分层教学,以考试成绩和个人意愿为主要参考,试行一年后被废弃;
以上是早期课程,后期课程可参阅知乎链接中的描述。
筛选标准:中科院心理所神经系统测试,包含图形题、逻辑推理题、找规律、英语题、语文题、空间思维等,与八少形式类似,一试成绩优异进入夏令营环节,通过既学既考形式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估,对应八少“试读”环节,之后是校长面试。
//看完这些资料,我的个人第一感觉是“除了语文外其他好像都挺合理,但是不是有些着急?”
//语文的自有阅读和交流部分占了大篇幅,但交流这个事情是讲究对象的,不过也许一堆“天牛”在一起交流也有更适合他们的收益;
//英语的English Speech部分感觉挺合理,但不知道是否在PPT制作环节是个什么效果;
//物理、化学和生物相比,少了文献阅读,是否也恰好说明了生物学作为目前的前沿学科,新的“成果”比较多,而物理化学相对来说更加“故纸堆”;
//科学交流和跑班教学两个被后期废止的项目其实形式挺好,但对于孩子而言可能难度和强度真的挺大,看来是保留了“天牛”们还能承受的其他部分(这个结果已经很惊叹了);
2.什么是早早培?
官方并没有早早培的说法,这是一个民间说法,从2015年开始连续招生,最初是从指定的无所幼儿园选拔,但后期变成了“海选”,第一届3000人报名简历筛选出200人,最终录取28人,录取率不到1%。
简历筛选分两步,第一步家庭筛选,偏好学历高、育儿观和学校契合的家长,第二步孩子筛选,偏好身体健康、人格健全、智力突出,以及某方面有突出特长或潜能。
所谓的八大能力:
好奇心、探索能力;
无意记忆力;
专注力;
辨识力;
逻辑思维能力;
图形推理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
语言沟通能力;
笔试部分形式是老师读题,孩子在标准答题纸上作答,内容是数学和智力题。
面试部分形式是一对一面试和分组面试。
据说有三大面经:
不要教孩子如何回答问题,就是你不要准备,准备了也没有用;
可以通过演讲班或口才班锻炼孩子的胆量和口才;
注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
其他关键词:
学校重视练字;
目标是为早六输送优质生源,但有分流,也就是淘汰;
早培培养孩子,也培养家长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