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特等奖、一等奖作文3篇,满分作文素材

上海小升初
上海小升初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151 浏览




  第十六届叶圣陶杯中学生新作文赛获奖作品有很多佳作,这里精选11篇,篇篇都可以是中考、高考满分作文的范文。

图片

一点无尘自有香(特等奖)

安徽省合肥市  周菲洋

中国人对于竹,有着缘由不明却又根深蒂固的爱好。虽则《诗经》《楚辞》写众芳芜秽,香草美人,洋洋洒洒数百种,皆美而芳,但是无一如竹一般,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中鲜明了数千年的岁月。绿竹漪漪,君子清韵,青翠竹枝与清明君子,是中国人与竹相交千年的暗语。

春晨雨竹

春时,若晨起于日出之前,行于南方密密竹林之间,常会有惊心动魄的遇见,春雨似雾,夜间寒凉的水汽变为细细的雨,无声地沁入山间,像一个轻柔飘渺的吻,却换来了热烈欢欣的回应,霎时间,那些你以为的荒野空地,乱石丛中爆烈出春笋青色的笋尖,那样明丽稚嫩的色泽,那么无所畏惧的生长。无论是泥土中的青笋还是石堆里的春笋,都是那样坚定地向上拱,野兽的践踏和乱石的滚碾挤压,毫不放在心上。每一株笋都是没办法选择自己生长在哪里的,每一株笋却又都是那么自信,自信能冲破重重泥土磊磊石障,去拥抱春天与雨露。这不禁让人想起魏晋时期无数爱竹的文人修士,在那样艰难动荡的岁月里肆无忌惮地高歌着清洁与高贵的精神,如同春时雨中拔节而起的青青笋尖,无论身前重石累累,身后寒冰料峭,犹自狂吟长啸,纵死犹香。

夏夜月竹

幽篁,深竹,弹琴,长啸;

月光明净澄澈,竿竿绿竹翠色分明,从没有枝蔓纠缭,从来都是明净独立,有悠远的风轻轻掠过,月光下的翠竹枝节点点生光,幽雅的香气如丝如缕般扩散开来,汵汵的琴声像玉石相击,那人曼声长吟:“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那吟诵之声伴着幽雅的香气与清越的琴声传出很远,直传到人心里去。那么简单地表达,那么清明的心思,是君子独醒独行,独立人间的清醒与自持,那月下琅琅的翠竹从春天的破土而出到夏日的傲然独立,是君子由少年的锋芒毕露到成年的审慎自持,是顺应四时世事的成长与蜕变,所坚守的是一颗不随波逐流的心。

秋暮雾竹

雾气中的竹分外好看,尤其是在秋暮,竹的叶子染上了些许黄色,有了渐变的层理,暮色四合时天边四散的流云,加之落日熔金般地描绘在竹上,便是自然随意构造的绝美图景,而这绝美图景,是无法求之于一枝竹的,那需得千顷万亩漫山的竹林碧海激荡起金波点点,那样明亮又那么素净,于是照亮了的眼目,只醉心于其中,哑口无言,是的,悲哉秋之为气也!秋注定要见证竹走向生命的劫难,如人之中年,见惯了春梦般的世事,秋云似的人情,便生出种种萧索的心态,但秋日里熔金的竹海高低绵延铺展无际,告诉我们要从个人中走出来,到集体中去,告别了个人的崎岖,就能走入大我的境界,把自己这一杆细竹融入万顷碧海。也许在那金色的波涛里,有着真正的永生。

冬午雪竹

我觉得人的记忆就像雪,不知竹兄可否赞同?一个老人是容易被回忆压垮的,因为它具有雪一样的轻盈与美丽,令人沉沦,但一竿竹不会,雪在竹子上略一堆积便会被弹起。竹子并不爱雪的覆压,冬日午后,我行在雪中,这样漫无边际地想,其实老人如同老竹,都不一定能见到冬天之后的春日,但是这却不代表他们只是回忆,我相信无论如何,人生最美的总是明天,你会见到一生不曾见过的人事,始料未及的悲辛。这世界足够广博,足够我们一直走下去,看下去,悟下去,所以哪怕垂垂老矣,也请学一学老竹,轻轻抖去繁复的回忆,重新去看明天的太阳。

“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竹的荣枯生死中包含着人生无穷的哲理和意蕴,它的春生夏长,秋枯冬藏,都是顺应四时的变化,寒暑的消长,最终得到它自有的结果,几竿淡竹,亦自生光。

人生难道不也是这样吗?少年人百折不回的锐气,青年人审慎独立的自持,中年人宽厚广博的胸怀,老年人返璞归真的意趣,人生难免消磨,但人生也自有风景,回首几度春秋几番月色,悲辛自有真味。如能如此,一点无尘便自有香气,方为天地之中真正的典雅正意。

【获奖理由】苏东坡说:“无竹令人俗”,可见竹是雅物。用描绘竹来表现高情雅致实在是非常合适的了。文章标题取自《题墨竹》一诗,未提竹字而竹之情意已现,很有味道。

文章分春、夏、秋、冬四季写竹,每一季的竹各有特点:雨竹、月竹、雾竹、雪竹,将四时景物与竹相配,犹如一幅幅动态的水墨竹景,单就景物描写来说,已经风雅之极了。更为难得的是,文章对于竹的描写,大都与那些风流蕴藉的文人相伴——从根子上说,真正的雅致,不在于梅兰竹菊、风花雪月本身,乃在于徜徉于其中欣赏它们的人。

当然文章也有些瑕疵,有些地方的描写笔墨荡开得有些远,有些地方的人与竹的关系比照显得有些生硬。不过考虑到这是临场现时作文,已经很了不起了。

癖者情深亦难进(特等奖)

江苏省淮阴中学 陈俊沂

想起倪瓒那一幅《渔在秋霁图》,残山剩水间一片清净,带着绝不容许被玷污的遗世之气。画如其人,人亦如画,我仿若可见倪瓒隐于山水之间,好洁成癖。

人皆独立,所爱之物自有偏差,汲汲于其中而自得其乐,即可谓之“癖”。如杜丽娘“肯綮于死生之间,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纵入冥府亦不忘梅柳,便是将个人对世界的全部希冀系于心上公子,以情为癖,情深人寿。

然而倪瓒,这个极喜洁净的画家,于对己、对人,乃至对世界的近乎苛刻自的洁癖,孕育了自己超脱脏秽俗世的深情,使他寻求到了起脱俗人庸客和丹青匠工的非凡上升力。他于中庭洗梧桐,于茅房铺鹅毛,用赤裸着的纯粹净洁眼光洞察世事风光――于是,这个感性的人物倾注其全部深切歆慕与爱恋到无限自然之上,他著《墨缘汇观录》,绘《树石野竹图》,墨染之下的寸纸寸金,都承载着他洁癖催生出的执着求索。

看来,“癖好”作为一种人情偏向而存在,与其所癖事物无关,皆可以酝酿人丰沛的情感,为个人的独特性镀上专属的光镍。

此时而观张石公之所云,“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自当点头如捣蒜。张岱此生,年轻时痴癖玩乐,好车马,好茶戏,好侠隐。情施诸游乐,而人意气勃发。随着朝代递嬗,政权离析,孟浪成癖的公子张岱隐于山野草莽。他所癖好的繁华盛景似花而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他的一腔情绪光无所抒发,他遂反求者己,回味青年放纵恣意之癖,骂曰一事无成。他于个人的旧癖中寻求到了新的向上之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钻研于史,着眼而书,投于自然,“自云相公痴,更有疾似相公者”,是历史赠予他的尾联。

彼时再观洗桐之云林,不禁又生所感。这个嗜洁胜命的男子甚至不近发妻,只因鄙弃其脏。过于苛刻的癖好而不予变通修改,使得他于家道中落的物质下人缘散尽,仅有他一人孤守着一片无尘的精中土壤,倘若张岱亦如是,耽溺于癖,甚至试图令世界为自己让路,恐怕也就湮没在破落富家子弟的人山人海里了罢。

“癖”生深情,而“癖”亦误人之前路。

便好似柏拉图《理想国》第七章里那个绝妙的洞穴譬喻。癖,催生了洞穴中人挣脱枷锁,向外爬行的情感走趋向与动力,同时也意味着穴中人只能爬向固定的,癖好存在的高度,永远也无法真正穿过洞穴,站在云端,逼视太阳。

挣脱桎桔与新的桎梏同时到来。

曾国藩有言:“天道忌投机取巧,忌骄矜自盈,忌用心不专。”洞穴之路道阻且长,所谓”癖”无非用以唤醒人攀爬的潜能,除此以外,惟有我们,和我们永不停止的脚步。

再观《渔庄秋霁图》,画清人净。有传言道好洁成癖的倪瓒死后被朱元璋扔入粪池,此是后话。

【获奖理由】本文以“癖”为着眼点,评论了倪瓒等历史人物。文中介绍了倪瓒等人的癖的性格表现,对这类独特的个性进行评析,认为“癖”可以使人充满个性的光辉,但同时又会误人前程。尽管受到时间环境等条件的限制,观点的申述未必十分充分,但还是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和良好的思辨能力。在语言上更是自由挥洒,意趣纵横。

十六岁半

王奕清(安徽省亳州市)

阳光从玻璃窗外飘落进来,温暖而迟缓。我放下笔,聚精会神地倾听,听在屋檐树梢缠绕了整个四月,依然未落的清越啭鸣。

一切都是那么相像,仿佛只要回头,就会看到那个站在教室中间的小姑娘,她的脸涨得通红,眼睛却格外明亮。

那是上小学的第一天,老师让大家依次自我介绍。短短几句话无一例外地套着格式,无非是报出姓名年龄——我不要和其他人说得一样,轮到我时我这样想。我站起,却在一瞬间紧张得再说不出一句话。

那天天气真好,教室里有柔和的光线在流动。我窘得脸颊发烫,却执拗地沉默着不愿坐下。

当时的慌乱与执念我仍分明地记得,可是,竟然已经过去这么久了。我已是少年。

“十六岁,是个很好的年纪。”大家都这样说。

是的,好到每个孩子都不复怯懦,好到让我鼓足勇气去续上十年前未完的发言,用字句将时光细细铺展。

童年的一天一天,温暾甜美得像是桂子的香。

一次家庭聚会上,我中气十足地大喊“中国人民很行”,家人先是惊异,看到我手中捏着一张钞票,就都大笑起来。他们怜爱又宽容地说:“她还不会读‘银行’。”那时我三岁。

五岁时我已识字,却耐不下心去看书,一有机会就跑出家门用掰碎的面包屑喂蚂蚁,方圆一百米的蚂蚁窝都被我打探得清清楚楚。妈妈下班时顺路带我回家,她教我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我偎在旁边,她柔软的发落在我的肩头。

升入小学,我变得寡言,开始读书。我知道了大海有着沉浮的景致和翻滚的蔚蓝,这是我最初的向往与期待。

……

遗忘的过程也已被遗忘。我不记得自己是何时离开了无忧的年月,似乎一夜之间就学会了如何面对告别,自此念念于心,而不再耿耿于怀。我已经十六岁,与真正的成年只相距两场叶落,几句蝉鸣。

十六岁的我,见过了无数次五点四十分的朝阳和下晚自习时浑浊的月光,日子几乎是千篇一律地飞速流逝,桌上参考书的数量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我早已不是那个初识几个字就会大声炫耀的孩子。

校园里,桃花刚刚开过,零零碎碎撒了一地阳光。入目皆是倾泻而下的灿烂春意,花朵在其中全然盛放,盈盈悬于枝头,满树是闪烁的微光。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句就这样自然地进入脑海。吟诵千百遍的日子,仿佛只是昨天。

那个孩子拥有的天真向往并不曾远离,并在后来的岁月里一一实现。那时她心心念念,想看看海。

我第一次看到海,赤脚站在细软的沙滩上时,已是日暮时分。

日暮,天色将晚,暮色深浓。层层重叠的海浪在目光所及处延展成了永恒。无尽的光,无尽的影,在地平线有了盛大的相逢。这一刻,由我来见证。

这一刻我突然觉得,生命的意义有时不只在于参与其中,也可以是一句轻轻的,“我在场。”

第十七年已经过半。我在奔跑中追寻方向,依然不懂得如何才能定义好人生。也许撷取美的瞬间来构筑生命,所有亲历过的时刻就会让我记得,我在行走,我没有失去。

此刻,阳光温柔地缓缓流淌,若风起,大约也能翻卷出波浪。光线隙微交错成影,美好一如藏匿于心的旧时光。

曾经不知所从,但幸而未曾甘于平庸。

十六岁半。这是很好很好的年纪。

我凝视着年轻的生命在阳光下苏醒。她走进夜海,去打捞遗失的繁星。

【点 评】

本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作者站在十六岁的尾巴上,回首生命中的点滴美好。儿时的幼稚和执拗,心中的憧憬与向往,仍真真切切,恍如昨日。但时光流转,转眼间,成年的日子已近在咫尺。生命记忆的逐渐苏醒激发了小作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终于明白, 那些藏匿于心的旧时光虽然如同遗失的繁星,悄然逝去,但它们会在生命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本文作者文笔清新,不事雕琢却有富有诗意,实为佳作。



发布于 2024-04-10 18:59

免责声明:

本文由 上海小升初 原创发布于 家长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登录一下,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贡献精彩回答,参与评论互动

登录! 还没有账号?去注册

暂无评论

广告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5 京ICP备20005761号-2

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部分内容不能正常使用!

为了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以下浏览器

  • Chrome
  • Firefox
  • Safari
  • IE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