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杯”省一等奖作品两篇

壹
纸短情长,情深几许
皇仓中学2201班 向文漪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试问情深深几许?中国人向来细腻多情,这似乎是镌刻于骨髓的印记,亦如融入血脉的基因,含蓄又不乏深意。故因缄默而不法诉说的情愫,往往都倾注到了墨香馥郁的纸张之上,藏入万般文字之中。诗词歌赋,鸿雁信笺……诉不尽满腔情。
遇卿
“人生天地间,忽如运行客”人世茫茫,又有多少过客融入了生命?所以中国人重缘,不计深浅,不论善孽,与人结识,皆修得情缘。
姹紫嫣红,绿水轻皱,清波微起,莺啼燕舞,粉壁画廊,这沈园春光乍好。故人久别又重逢,曾经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如今旧地重游,只见“春如旧,人空瘦”,物是人非,不由流露出“伤下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哀愁怅惘。“怕人寻问,咽泪装欢”,他是她的情断处;“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她是他的意难平。到头来,终是一场匆匆幽梦。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一仙一圣,他们是大唐的烈焰与皓月。洛阳初相识,犹如故人逢。他们相约同游,推杯换盏,“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辞别时,会道“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思念时,也会“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他们相逢恨晚,友情甚笃,却架不住“渔阳瞽鼓动地来”,硝烟起,音讯绝,只能以诗诉情,余生虽是“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他们却依旧记得“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的那段逍遥时光,亦有“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知己已逝,流年又去,你早已奔赴静黄泉,骨肉被泥销蚀为土,我流落人间,银发如霜,纵是“晚来天欲雪”,也无法再与你小酌一杯,围炉夜谈;也许在夜深人静之时,他还会忆起微之的那句“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等着一位不可再回来的友人。
遥想三国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中,诸葛先生为报“先帝不以臣卑鄙,委自枉屈”的三顾茅庐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句句发自肺腑,他虽止步于五丈原,但其忠肝义胆令后人潸然泪下。百废待兴之时,魏徽直言进谏,太宗虚怀纳谏,迎来了贞观盛世,“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短短几句,饱含了对其贤君忠君的赞赏。
识物
高山流水,奇峰峻岭,怪石苍木,瀚海戈壁,百花丰果……皆出于自然之手,它们本是无挂无碍之物,却应文字的包容承载,被迁客骚人赋予鲜活的生命。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青石小径,娇花翠叶,深处禅房,清幽宁静,却昭示着:人生道路曲折弯绕,可仍能不断前行,通往心中所向。文字中的深思不止于此,“物转星移几度秋,陌上花又开,只是赏花人不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昔人已去,旧物又来。”“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韵光易逝,人事流转,一轮明月却朗照亘古。
小小红豆生在南国,春时发出枝芽,它却凝聚着绵绵情思,“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几竿疏影摇曳的翠竹,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那高逸出尘的隐世情怀,也是“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那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关切”。大漠边疆,万仞群山,春风不度,“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刀光剑影,“疆场碧血艳如花”,这是征人的孤苦,更是那个时代的人对和平的向往。
报国
人是浮萍,国是根之所系,心之归宿,家国情怀总是最能引起中国人的共鸣。
有人赞他“眼光有梭,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的确,他武艺高强,能率几十轻骑深入敌营捉拿奸贼,也一心想“乘风好去,直下万里看山河”。可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又怎能顺他心意?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也无人会,岁月蹉跎,执意坚守的他壮志难酬,收复北方故土遥遥无期,鬓边花白的他“夜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亦是那个渴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暮年英雄。
惊涛拍岸,波澜壮阔,他几度击退倭寇,扫除威胁,作为一名骁勇善战的武将,挥笔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般慷慨激扬的文句。或许于他而言,功名只是浮云,平天下才是目的。而林觉民的《与妻书》字字血泪凝成,面对“遍地腥云,满街狼犬”,他爱家妻,推己及人,故“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他明知破镜不可再重圆,却依旧“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与妻诀别,舍小家为大家,晓以家国大义。一则家书,是他诉不尽的衷肠。
(注:本文为评委收藏作品,作者获得现场决赛资格)
贰
一蓑烟雨,谛听众生
皇仓中学2201班 邓梓萌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长安旧都,客舍故人,把酒自兹去。“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淡淡树影,相隔轻帘,若隐若现;“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遥问归期,却道西窗剪烛,相思难止……海纳百川,雨载千情。一蓑烟雨,谛听着众生芸芸。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冰雪初融,柳芽新发,刚从银装素裹中步出的春天只是略施粉黛,却已是如此动人。润如酥的春雨也在此时翩跹而来。“春雨贵如油”,她仿佛是聆听到庄稼人殷切的呼唤,索性慵懒地躺在田间。虽然“雨从头上湿到胛”,但农民们深知“一年之计在于春”的道理,不愿辜负这宝贵春光,“低头折腰只不答”。
袅袅炊烟,从白墙绿瓦中,乘风跃出,微雨只似来时。滴滴细雨,莹润而多情,她们扬扬洒洒,浸染了初春的黄昏。“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墨色吞噬了青空,且看窗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潇潇几夜。掬一词在手,思绪绵延千年。
凉雨侵入,春风料峭,委蛇山道,独见一人,身无雨具却从容淡定,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步履姗姗。一生浮沉,一路坎坷,纵使“身世浮沉雨打萍”,但他心之所向,不在乎世俗得失,面对风雨,他仍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只因他心怀“不因物喜,不以己悲”之胸怀,方能在风雨过后,坦荡吟出“也无风雨也无晴”。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艳阳高挂,晴空朗照,顷刻间,乌云低垂,黑云翻墨。“山雨欲来风满楼”,水天一色的美景,忽见惊涛拍岸,如千军万马之势压来,须臾间,已是“白雨跳珠乱入船”。风雨已至,他却敞开四窗,任凭急雨飞溅,卧看千山急雨,扑面袭来。
三秋桂子,十里荷香。深秋的江南,淫雨霏霏,江上的黑色乌篷船,载着旅人“纵一苇之所如”,行于座座河埠间。秋雨宛如银灰色的蛛丝,网住了小桥流水,网住了青石板路,网住了酒旗人家……“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只可惜泼墨山水画般的江南她却无福消受。“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声声,一更更,窗外梧桐窗里烛。思愁都在此刻交织成网,无以避之。梧桐落,还秋色,又还寂寞,且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待字闺中的她一如初秋的桂花,恬淡美好、不谙世事。然天亦有不测风云,突如其来的人生苦雨将她推入了无尽深渊。曾经的一切美好,只如盛放的烟火,终归只余下丝丝转瞬而逝的青烟。人去楼空,只如一场清梦。从汴市辗转至江南,此时已是物是人非……听着满庭疏雨响潇潇,独与梧桐细雨诉哀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即使人已憔悴,她却从未停下追寻的步伐,寻那久待不来的黎明,寻那荆棘后的鲜花,寻那风雨后无望的彩虹……“小风疏雨潇潇地,又催下,千行泪。”
“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十里寒天,雾凇沆砀,上下一白。经过岁月涤荡,洗尽浮世铅华,凝雨不染淤泥,不濯清涟,纯洁依旧,挟以“忽如一夜春风来”之势,将千树万树的梨花净化。枕上寒意渐浓,帘外皓色夺人。晨起煎茶,但见台痕上阶白。此刻心中满脸豪情,实难安放,遂将浪漫狂傲的快意,倾注于墨迹未干的诗篇。“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三分疏放,七分狂傲,盛唐之中那尊仗剑天涯,豪气铺洒的背影,何尝不叫人叹服折腰?岁月更叠,笔墨一如雪中红酥,暗香盈袖,飘香至今。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雨珠点点,雨线条条交织成一蓑烟雨,将平生悲喜尽藏。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