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掘文本教学价值, 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基于文本内容,在感知中推进语言的构建和运用
1.强化理解,在提炼归纳中建构语言。
关注语言,并不能脱离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没有了内容和意义的支撑,语言的理解和构建就是一句空话。针对不同的文本,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是典型的民间故事,教学内容的价值点可以定位于个性鲜明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幻莫测的想象,这一类文本的语言建构就可以从这三个维度展开。
理解其故事情节并不难,教师可以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鼓励学生自主提炼人物形象,比如牛郎的勤劳善良、织女的心灵手巧、老牛的忠心耿耿等。这些词语并不是直接“生长”在课文中的,而是学生在自主理解了文本语言之后,在思维意识中自主提炼出来的,这就是一次微型的语言建构;随后,教师将教学引向故事情节,组织学生将故事分成相应的板块,并尝试运用“人物 + 事件”的结构,概括每个板块的主要内容,在梳理故事情节发展脉络时,实现对文本语言的再度建构;当学生对文本整体的故事和人物形成了初步的体悟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在文本最为精彩的环节上,让学生沉浸在自己最感兴趣的语段中朗读、表演,内化文本语言,外显感知成果。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从情节梳理、人物感知、重点聚焦等角度出发,不仅读懂了文本、感知了人物,更形成了深入有效的感知体验,在品读中进行了吸收,达成了语言的理解和建构。
2.学以致用,在迁移创造中运用语言。
教师要善于开掘教材文本的示范性资源,为学生自主性的迁移尝试搭建平台。
《牛郎织女》作为故事类文本,情节的设置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情节发展的轨迹图,发现情节发展时采用了设置悬念的方式。教师不能让学生停留在标签式的理解层面上,而需要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实践中尝试,继而在尝试中创造。比如“老牛指点牛郎”这一板块就设置了悬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悬念的特点和表达作用,并鼓励学生自主尝试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讲述这个故事,并对学生的语气语调进行指导,以契合悬念的特点;在这种再现式迁移之后,教师可以在文本中的其他板块,为学生搭建创造性迁移的练习资源,鼓励学生对故事中的情节进行适当地改编,巧妙地运用悬念法,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创造性迁移过程中得到真正发展。
二、基于文本形式,在品味中推进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1.品味辨析,感受文本语言之美。
不同的文体描写不同的内容,作者所采用的语言风格也是不同的,都彰显出独具魅力的语言之美。
《牛郎织女》语言简朴直白,以口语为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再读文本,并找出其中最为典型的范例语句,比如“牛棚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干干净净的地方住,牛舒服,自己也舒服”。在反复品读中,学生认识到这句话运用了反复、顶真的手法,让人一读就明白,一听就清楚,符合故事的语言特征,便于在人们讲述过程中流传。在这样的阅读与品析中,让学生意识到语言之美不在于追求华丽的辞藻,而符合内容、契合文体的语言,才是美的语言。
这样的教学,教师将自主学习的权利交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品味中丰富对文本语言之美的感知,培养了学生对文本之美的鉴赏能力。
2.积极探究,体悟文本形式之美。
文本的价值无外乎两个方面:内容和形式。很多学生能够理解内容,也能体悟内涵,但形式的秘密是蕴藏在语言内层的,需要深入探究才能真正意识到文本独特的形式之美。
比如教师可以相机鼓励学生借助文本的语言进行补充性想象:哥嫂是怎么虐待牛郎的?牛郎在哥嫂的虐待下,又是怎样艰难生活的?
这样的想象不仅源自于文本故事,更是基于对文本结构形式的一种把握。这样的形式具有典型价值,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这种结构形式凸显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状态,而拓展性想象补充的环节也是对人民真实生活的再现。这种贴合创作者意愿的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形式之美。只有在深入地品味和探究中,才能将欣赏美和评价美、创造美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地。
三、基于文本内涵,在解构中推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1.质疑文本信息,在补充整合中训练思维。
学生思维能力的激活,需要借助鲜活而富有价值的问题,而学生自主形成的质疑性问题,无疑是最具有促进作用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在阅读中梳理信息、积极质疑,借以促进思维意识的高度发展。
比如在《牛郎织女》的阅读中,很多学生都会忽略一个看似次要,但实际上非常关键的人物——老牛。没有老牛,牛郎织女就无法喜结连理;没有老牛,牛郎也无法追赶织女,“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也就不复存在。当学生认识到老牛在推动情节发展上有重大作用之后,教师就可以相机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有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就一定是老牛,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动物呢?这个看似价值不大的问题,却指向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在历史上是农耕型社会,牛与劳动人民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对牛充满了崇拜之情,因而民间故事将老牛作为了帮助牛郎的角色,其实这正是劳动人民内在心声的体现。
这样的质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后教师的拓展补充与资源整合,都将学生的思维向着更深处推进了一步,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再发展。
2.质疑文本形式,在积极探究中训练思维。
作为典型的叙事性文本,民间故事在表达形式上有着叙事性文本的共性,即语言表达的口语化、情节设置的留白化、思维想象的夸张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几种形式进行深入地辨析思考,在解决疑难时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比如文章一开头“古时候有个孩子,……夜里在牛棚里睡”,读起来平淡如水,与教材中其他的课文有着较大的不同。此时,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表达方式的独特魅力。教师如果机械地灌输,或许学生能够记得住相关的答案,但并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价值。为此,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着将这段话修改成为详实、生动的语言,如增加“衣衫褴褛”“残羹冷炙”“水深火热”等词语,来展现牛郎生活的悲惨。当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风格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你觉得哪一种语言更好?教师并没有要求学生直接回答,而是邀请了两名同学分别用这两种开头来讲故事,学生迅速感受到口语化的表达更具有生命的活力。也正是这样的语言,让民间故事得以广泛传播,并流传至今。
基于学生的认知困惑,教师如果直接将自己的理解和盘托出,学生的思维就不能被激活,而只是被动地接受。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是让学生在对比、辨析中自然习得资源,更好地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四、基于文本范畴,在拓展中推动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1.多维拓展,借助丰富内容触摸传统文化。
作为母语,语文课程不仅需要学生学习教材,更需要借助教材中的课文,触摸传统文化,强化文化的传承和理解。
据记载,《牛郎织女》的雏形来自于《诗经·小雅》,其中牛郎织女只是星宿的代表,那是如何转化成为我们今天所听到的故事的呢?以这个故事为蓝本的文学体裁还有哪些呢?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拓展补充相关的资料:比如东汉时期著名诗篇《迢迢牵牛星》,当时牛郎织女还是彼此倾心的恋人;而到了《洛神赋》中,牛郎织女已经结为夫妻;到了南梁《殷芸小说》中,就成为了我们今天所听到的故事雏形。
有了这些资料的支撑和浸润,学生对故事的来龙去脉、形成发展、演变历史等就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感知,从而对传统文化形成了触摸和思考。
2.创设活动,借助实践参与再现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种实践性和综合性课程。语文教学不能完全局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互动上,还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性活动,不断地接触文化、感知文化、传承文化。
比如民间故事的本质是传播,教师可以相机在班级中开展“民间故事会”,可以是分角色的表演。此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我们在课堂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尝试去阅读和解构其他的民间故事。

② 知名机构人大附早早培(zzp)学前集训队-数学/神测和动手
① 华杯赛/华数之星真题试卷-解析版 附详细解题过程
② 迎春杯/青少年创新能力测试-解析版 附详细解题过程
③ 希望杯/希望数学-解析版 附详细解题过程
④ YMO世界青少年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解析版 附详细解题过程
⑦ 美国数学大联盟杯-解析版 附详细解题过程
⑧ 鹏程杯-解析版 附详细解题过程
①《人大附中早培海选必刷》《八中海选训练与解析》电子版教材
② 八少八素、人大附早培神测千题(上 下册)
③ 人大附、八中海选神测万题练习册及答案解析.pdf
④ 八少八素试题分享&人大附早培班试题分享+神测复习资料
② 朗思 iESOL 备考资料
北京高中:
① 北京高考英语听力机考模拟试卷及答案、听力原文、音频
添加 家长论坛微信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