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深圳小升初盘点,2026年该如何准备?

一、2025年“点招”“密考”信息整理与回顾
1、13个关键动态(2024年末~2025年6月)
(1)深外、宝中动作最早,年前以“科创名义”开始收集JL
(2) 深中官网3月开放JL提交通道,操作节奏依旧稳定
(3)初升高签约被叫停,小升初同步暂停,家长去深高北投JL不收
(4)4月起部分机构开始代投,但成功率不明
(5)4月底某机构组织考试,前几名孩子被安排见四大校教练
(6)5月全区冷静期,福田罗湖家长开始关注深外,有谣传深外要全区招生
(7)6月有宝安、福田、罗湖家长接到电话考试通知,核实属实
(8)深外小升初成为6月最大事件,还是只招福田罗湖学生
(9)深中3+2暂无消息,该收的JL已经收完,截止8月有动作但无结果
(10)有家长听说深中龙华通过机构接触福田学生
(11)罗湖有家长分享有学校点招调考成绩有4个A的学生
(12)百外有组织专门的点招摸底考试,部分家长接到通知
(13)很多新初一学生在收到录取通知后,学校通知孩子要在暑假完成一些小初衔接的准备,本以为6年级暑假没有作业,没想到由初中安排了。
*以上全是家长+机构反馈交叉验证得来的
不信谣、不传谣,只讲实际动作。
往年闹哄哄的投递简历的景象偃旗息鼓,很多家长拿着简历到学校门口都吃了闭门羹,学校方面也三缄其口,避而不谈任何敏感信息。
无论是机构老师,还是校内老师,都不会在公开场合提起此方面内容,上面派来巡视组工作的威力还是极大的,连深外的校长都呼吁“我们不卷了”。
关于点招密考的定义:
点招机制:某些优质中学依托“点招”(学校预选后直接录取)以及“密考”(学校邀请特定学生进行秘密测试),吸引非区域对口的优质生源。
此类机制多通过培训机构或家长转达信息,官方较少公开。 据之前信息披露,这些密考往往覆盖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目的是筛选成绩突出、综合表现优异的学生。
二、2025小升初热点事件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关于政策的解读,在这里就不展开讲了,也没办法讲透,说一些家长能听懂的:
关注点 | 家长应对策略 |
能力 vs 成绩 | 聚焦阅读、语言、逻辑、创造力等全面素养 |
区域教育均衡 | 关注社群政策、课后资源、区域改善机会 |
职教 & 终身学 | 鼓励孩子考虑多种升学和发展路径 |
教师质量 | 选择注重教师培养与专项教学的学校 |
价值观塑造 | 注重品德、劳动、审美等软教育融入 |
国际融合 | 留意学校的国际课程、交流与外教资源 |
这是一个美好且模糊的愿景展望,方向指出来了,怎么做,自己琢磨吧!
2. 本地杯赛“鹏程杯”取消
原定于2025年4月举办的“鹏程杯”(深圳市青少年综合素质与科技创新能力测评,涵盖数学、语文、英语、科学等多科目)赛事,因其非教育部清单赛事,被深圳市相关部门要求取缔,最终被取消。家长群体称之“小升初择校敲门砖”,不少家长因此感到焦虑。
3. “深外小升初只考英语”
2025年,深外公开小升初考试,全英文考试筛选。这一举措也引发关注,认为深外更看重英语语言能力的综合素养表现。想要关注深外的内容,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83分都没录取深外?我们到底在拼什么?
三、2026年小升初择校密考趋势预测
1. DZ和MK没消失,只是更隐蔽了
从现在的政策来看,择校点招密考是严厉打压的,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是取消了,是换了方式。
比起以前的公开考试,现在是更“悄悄地”,招生信息将继续隐性化,但传播渠道可能集中在家长群、小范围内部分享,培训机构角色更加重要。
有的学校打电话通知、有的在机构内定向考、有的借“科创营”收JL、有的靠熟人提前递材料。所以,如果你今年没有接到电话的,那就老老实实准备分班考吧!
2. 大部分小升初的机会,其实是直升学校的分班考
很多家长把精力都放在“有没有MK”,但我建议你换个思路:真正该重视的,是直升学校的“分班考”,比如:
深中3+3 预计会有模拟考(暂时不知道时间) 南山和福田多个学校从小学直升确定重点班学生 宝中有民办在暑假会组织分班考试 深实已经确定通知分班考时间
四、2026年及以后家长的小升初升学策略建议
根据趋势变化与长期视角,我建议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规划:
1、将升学目标看得更长远——从中考往回看
小升初择校上岸其实不会超过10%的学生,所以从心态上来讲,家长要平常心来看淡这件事,少部分孩子经历小升初,但是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中考,所以2026年后,小学的家长就必须以中考为目标来规划孩子的学习安排了。
越早越好,因为越提前,你的时间越充裕,心态上越从容,孩子的压力会越小,你和孩子试错的机会会更多。
不然很容易会陷入一种跟风,焦虑的误区,乱了自己,累了孩子,到头来还捞不到好处。未来直升是大概率发生的事情。要不然你就在买房之前就考虑好这件事情,一旦房子买了,你发现初中一般的时候,你想调整其实很难。
2. 重视能力培养,而非纯粹成绩
如果家长你还在唯分数论?还只盯着学历?还没有发现这个世界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
那我建议家长真的要好好地来思考和规划家庭和孩子共同成长和发展的方向了。
有了AI和人工智能这样的加速器存在,我们可以坐下来思考,未来10年以后,这个社会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我不否定高学历也是一个孩子实力的象征,但是高学历代表能力高吗?成绩好代表会思考吗?我相信我们这代家长的经验对这几个问题一定是有体感的。只是相对能力,成绩更容易看见,对于能力的培养,我们无从下手而已。
3. 给孩子选择她喜欢的名师
很多家长会找我给孩子推荐合适的老师,对于师资的选择,除了老师的责任心、经验和师德以外,我最看重的是:孩子是否喜欢这位老师? 好的教师能激发兴趣,而兴趣是最持久的动力。选择合适风格的老师比盲目追求“名师”更关键。
一个能够感受到自己被关注,带来正向反馈的孩子,他的成绩是非常容易提升的。当然还有学习目标的设置,教学体系的升级迭代等等。
无论是在机构还是在学校,我都会要求找我做规划的家长定期和老师们交流孩子的在校或者是在机构的学习情况,而不是当甩手掌柜。
如果你有很强的择校的目的,且孩子也能学进去,兴趣使然,那么机构的高端班,甚至是集训队,就是未来择校很重要的一把钥匙,但是做这个决定要早!
4. 重视阅读和英语的早期培养
我说过阅读和运动两件事可以伴随孩子一生,也是唯二不多的能够对抗手机的事情,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搞孩子的教育,那么就认认真真地从幼儿园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关于阅读这件事情,我说它个一万遍都不会嫌我烦。
从目前中高考甚至是小学的期末考来看,出题是越来越活,深外的小升初用英语考了物理化学地理逻辑,这种跨学科的结合,已然是趋势。阅读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贯穿小初高最底层的知识架构的搭建。如果不懂我说什么的,你照做就是,未来你一定会来感谢我的。
至于英语的学习,我也重复太多次了,他是唯一小学可以学到高考水平的学科,也是隐藏的buff,是转轨的关键,是未来孩子升学可多元选择的必要条件。就算是深中3+2的学生,要求PET的水平也是最低要求。
5. 可以学奥数,但是量力而行
大部分的孩子可以学好英语,但是想要在奥数方面学出个一二三来,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具备的天赋,最起码我知道我女儿的天花板在哪里。
关于深中小升初3+2招生的文章里,我有说过它录取的条件取决于当期孩子的水平,大家可以去看看它录取的条件:2025之后,如何考上深中?【考上深中小升初篇章】
但是数学要学吗?在孩子校内学得不错的前提下,可以去做尝试,其实学习风格篇左脑的孩子,只要有适合的老师引导指导,数学即使没办法到竞赛的水平,但是超越大部分的学生其实是可以做到的。我见过3年级学初中联赛内容的,那种天赋、那种兴趣、那种专注,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拥有的。
6. 重视亲子关系,更要守住孩子健康
这次暑假夏令营,我带的几个孩子,有两有抑郁症,有一个有强迫症,还有一个沉迷手机游戏,有多动症,有幽闭恐惧症等,这几个孩子就在4年级到初一之间。我可以肯定地说,只要一个孩子出现了身心某方面的疾病的,你想他在学习上能够有提升,基本不可能,孩子能安然无恙地上完初中,你就谢天谢地吧。
我发现大量的家长是忽略孩子身心成长的,这个并不怪家长,因为家长也不懂,怎么自己的孩子就出问题了,怎么一句话的事情就整抑郁了。
咱们那个年代内心可没这么脆弱呀。往往成就越高家长,反而孩子出现问题的概率越大,为啥?因为我们那些年在快速发展的时期,效率第一,我们需要专注在事情上,哪有时间管自己开不开心,需要啥情绪价值呢?
其实不是我们当年没有心理方面的问题,而是这些问题全部爆发在孩子身上了。重视亲子关系吧,成绩是果,孩子才是因。
写在最后
小升初每年都会有不同的热词、谣言和“内幕”,2025年的故事很快也会成为往事。
对家长来说,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掌握了多少“内部信息”,而是能否在一次次的变化中,看清不变的底层逻辑,教育是场长跑,孩子是主角,家长是陪跑者。
别让一时的风向,牵着你和孩子的节奏;也别用短期的分数,绑住了孩子的未来。做对当下能做的事,种下能力、兴趣与健康的种子,把眼光放长、心态放稳。
等到回头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最稳、最远的路,从来不是靠一两次密考冲出来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愿每一位家长,都能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既有策略,也有温度;既看得远,也走得稳。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