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改革:总分大降160!小四门退出!会成为全国风向标吗?

大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 00后女老师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15 浏览




4月3日,北京中招政策正式发布。

2025年起,北京中考总分将从670分直降到510分,一口气砍掉160分!更劲爆的是,历史、地理、化学、生物,这“小四门”直接退出中考计分舞台。

这波操作一出,家长群直接炸锅:有人拍手叫好,说终于减负了;也有人愁眉苦脸,担心孩子未来的竞争力。

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来了,北京的这轮中考改革,是否能成为全国的风向标?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事儿。

北京中考“大瘦身”:减掉的不仅是分数

先来看看这次改革的具体“减肥方案”:中考计分科目从原来的10门减到6门,其中语数外各100分,道法80分(开卷考试),物理80分(含10分实验操作),体育50分,合计510分。而被“踢出”计分圈的“小四门”,将改为等级考查,分ABCD四档,C级以上算合格。

减负的逻辑很直白:少考几门,让学生们轻松点。

官方的解释是,过去为了追求“小四门”满分,学生从初二就开始疯狂刷题、死记硬背,老师也被逼成了“押题机器”,根本没时间搞什么实验实践。现在等级制下,考到85%就能拿到A,不用再为一两分往死里卷。

海淀某名校的历史老师就透露,改革后的课堂画风突变,从时不时的小测验,变成了组织学生演历史剧、辩论中轴线文化,学生的学习劲也更足了。

但家长们的反应却喜忧参半。

东城区的一名家长,其儿子数学物理强,但讨厌背诵,改革让她乐得合不拢嘴:“以前假期时,天天逼孩子背地理和生物,现在终于解脱了。”可朝阳区的一位英语老师却愁容满面:他们学校生源一般,学生原本靠“小四门”拉高总分,现在只能硬拼语数外,压力山大。

更扎心的,是那些文科小天才们,以前靠历史和地理可以逆袭,现在理科不行的话,就只能“凉凉”了。

隐忧浮现:不考=不学?科学教育恐断层

改革本意是好的,但现实往往不按剧本走。

最让人担心的,就是“不考就不学”的功利怪圈。北京某重点中学化学组组长早就吐槽:改革消息刚出,初三学生就集体摆烂化学课,“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教了”。

这场景似曾相识,之前江苏高考搞等级制,5年后顶尖大学发现,江苏考生的物理水平,从全国第一暴跌到第19名。原因无他:考试指挥棒往哪指,教学资源就往哪倾斜。

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在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科学教育的当下,我们如果让科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化学和生物直接“出局”,难免让人担心。有STEM教育人士表示:初中放弃化学和生物,高中再补的话,难度会成倍增加,不利于未来科技人才的培养。

从对比来看,美国在K-12阶段,就把科学课当核心;英国则在课程改革后,提高了STEM的比重。

更魔幻的,是“减负悖论”。

在部分家长看来,考试科目少了,剩余的科目反而会更卷,“以前说‘一分一操场’,现在怕是‘一分几操场’”。有家长就发现,身边的有些家长,已经在给孩子疯狂报数学和物理的“一对一”辅导课。

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有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中考的满分为660分,仅海淀区655分以上的,就有517人,高分段挤成了“蘑菇云”。

而科目减少后,为保持区分度,数学和物理的难度可能上调,这对理科不占优势的孩子来说,简直是降维打击。

全国跟不跟?改革不能“抄作业”

北京一动,全国观望。

目前,西安已宣布2026年起,中考从10门减到7门;广州也酝酿提升语数外分值、降低化学历史权重;长沙则从2025年起,直接让生物地理“退赛”。这样看来,减计分科目似已是大势所趋。

但专家们表示:教育改革应因地制宜,不能简单“抄作业”,盲目跟风,只会加剧焦虑。就像芬兰实行的快乐教育,前提是整个社会的升学竞争压力小,但这条件,咱们暂时不具备。

改革需要勇气,但更需要智慧。中考改革不能只做减法,更要配套评价体系。

比如,上海中考的道法和历史,就各采用“30分平时成绩+30分开卷考”,这样既能防止突击刷题,又能确保教学底线。北京的部分学校也已开始探索,如人大附中,将虚拟实验应用到化学、生物的教学中,既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收获满满,又提升了学校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这些与改革关联的创新实践,或许比单纯的砍科目更有意义。


发布于 5 天前

免责声明:

本文由 大语文教育 原创发布于 家长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登录一下,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贡献精彩回答,参与评论互动

登录! 还没有账号?去注册

暂无评论

广告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5 京ICP备2000576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