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临近年底的时候,初中家长们一边忙着置办年货,采购食材准备新年前夜的晚宴,一边叮嘱孩子好好准备期末考试,尤其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来都是初升高仅次于中考与一模齐称的重中之重。但今年一股疯狂的直升签约不签约狂潮席卷了各区很多教育集团的优秀家长群体。好在这次中考0.5+3之潮影响的还只是各校成绩颈部的同学。博一博,单车变摩托;上颈部签约的同学越多,实际上就给了下颈部不到本校签约条件的同学通过中考实现阶层跃迁(上头部重高)的机会不扩容的前提之下,饼是一定的,统招被挤压是必然的,
下面的机会看上去更少,因为中考统招竞争烈度加大。
数学模式是分子分母同步减少相同数字,分数变小。
比如6/29<7/30。
用1/2<2/3更好理解
家长乙:
同意无言老师的观点,中考统招录取名额少了,中考排名需要更靠前。
家长丙:
纯拼统招的孩子太难了,所以纯初中校不合适了
即使是有集团校,但是初中强高中没那么强的集团,家长们比较郁闷
家长丁:
目前看,集团校能直升或签约也是一小部分。
群里的家长吐槽尚属温和,毕竟刚才节录的讨论只是出现在高考家长群里,家长们普遍是高中家长,自己孩子与0.5政策已经关系不大,因而发表的评论看似客观。实际上,家长群体已经是很复杂的,各种视角都有,甚至于各种逻辑也都不在同一纬度里,比如小红书上下面这篇:

翻译一下,这位多半是爸爸的家长觉得这事情不公平,他说的理由是0.5政策覆盖范围中的同学既免中考又提前学高中知识,与其他努力奋战高考的同学相比,具有高中起步阶段的先行优势。不过,我的感受没有这位家长强烈,可能因为我们是小五班、科特生体系的受益群体,最后在高考上也没有太多优势。只不过,苟仲文房教改以后,北京有两套直升体系一直没有受到大规模冲击,
很少有非参与群体的家长觉得这两套体系对自己孩子造成了不公平。相信一定有这么想的家长,但我还没有看到过,看到过直接抨击的。0.5政策与早培、少素给家长感受不一样是家长普遍预计直接影响到统招录取名次,
中考统招录取的名次上涨,中后部可以考取的学校等级必然下沉。现在连高考家长都是被苟仲文房教改折腾过来的几届,踩过的坑不计其数,那有那么容易糊弄过去啊。这个现象影响的范围就不是早培、八少八素那么小众,而是理论上的大众群体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大众群体的家长在意的并不是谁家的政绩如何如何,而是自己孩子少受冲击。
本来因为孩子成绩低名次落后,上心子女教育的家长心里就很难受,现在出国的时机又很不好,再耳闻身边大学就业的情况不乐观,雪上加霜。再加上这次连闻风都重出江湖,给我的第一反应竟然也是:海淀0.5+3的事情比较复杂 ,留在周六下午2点华清嘉园0.5+3中考沙龙.抛开不同家长的不同感受,让我们探究一下这次政策的驱动力:
0.5政策与早培、少素乃至邱班等拔尖人才选拔之间有明显差别是:0.5政策更有利冲击朝阳区、东城区相关学校集中优秀生冲击高考高分。显然对朝阳区除80中及北中、东城区除2中等各校更有力。西城区这些年有没有0.5+3,贯通直升斗争年年都在师大二附中、实验中学与四中之间重复发生,无非是今年提早了2周。而且输赢取决于2025年高考成绩发布的那一天,师大二附中的高三家长反而是此刻最关注这场胜负的群体。不仅仅是师大二附中之于2025年高考,全市的0.5+3政策对北京中考的冲刺均有待2025年的实践检验,最终结果是在2025年7月底。这究竟是一场小众活动还是再一次的震荡,此时无人可以以广角形态来解说。
各区各校的选拔标准、选拔名单是否必须公示等等问题,都还没有看到市教委的相关文件规定,而下个学期春季开学各个0.5班的同学都已经要上高中预科了。我们家男孩就是这样!学习上不知道为什么反应那么慢、怎么那么笨(表情符)听故事能听到痴迷,喜欢动手钻个东西抠个东西。尤其喜欢花草虫鱼,整天研究种个这种子那种子的,用塑料桶做个简易生态鱼缸啥的。说起的也很灵光。但谈起学习我就觉得怎么能这么笨(表情符)
真心求教:这种孩子该往哪方面培养呢?我也觉得不是那块料不必硬卷,但不卷又怕他将来过得还没小时候富足。
从TQC测试情况看,很多孩子并不应试,甚至包括我自己在内记忆力特别不好,背书很痛苦,小学时候学过记忆方法,所以短期记忆还能支撑,长期则会强制遗忘所背的东西,只不过很多家长从我前面文章已经知道我是靠勤奋,更细节的学习方法是消灭自己的错题。现在看多数孩子学习上的功利心太重,觉得没用的知识就不学。
这种情况没有后悔药,幼升小前后早起步缓给油,用心培养的效果都不会太差。关键是孩子小时候自我意识还没有后来那么强烈,容易引导。
不应试的孩子也该有出路,这种事情是需要作为监护人的家长更操心的。
我身边有高考成绩并不理想,但之后本科留学的成绩非常好。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