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 2025上海小升初升学路径,你选择哪一条?

一年一度的小升初又拉开了序幕,其实经过了这么些年,作为小升初的家长来说,对于摇号时代的基本政策或多或少已有概念,那些“搞脑子”的,无非是各个家庭不同导致的对口梯队排序问题;或是迁户口、人户分离的问题;又或是能不能摇本区民办住宿名额、摇了之后还能不能回来等细节问题。而在择校层面,才是汇聚了家长的核心困扰。我一般归纳为三类:
一、结合自己孩子的情况和对口学校,我到底要不要摇号?如果要摇,那到底摇哪一所?这个问题堪称拉锯战,也许想一年、想两年也不一定有明确的答案;
二、小升初进入了摇号时代,看似公民同招,实则小道消息、SMK铺天盖地,包括每年新开几所特殊公办,招生方式各不相同,使得家长与家长之间信息的极度不对称;
三、不同学校教学特色不同、方针不同,各个家庭对于孩子的长远目标规划也各不相同,加上孩子自身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不同,导致寻找一所真正适合自己的学校成为了一个命题,即了解学校、了解孩子,再匹配目标。
于家长而言,系统的了解小升初,不是简单的评判学校之好坏,不然择校话题将变得毫无意义。从升学路径入手,了解整体小升初的升学道路,从中筛选适合自己的范围,了解其招生要求和注意事项。再对就读意愿区的学情、考情、校情的了解,最终再是结合所在区、学校质量、目标规划等要素评判摇号与否、乃至后续的学业规划,这才是相对完整及合理的小升初规划。
因此,在每年的小升初系列中,我都会先梳理小升初的升学路径,帮助家长们做好这第一步骤。(注:以下内容我按官方版要求呈现,例如SMK、投简历、明考暗考等不在下述篇幅中出现,最多做到“点到为止”)
无论民办或是三公如何吸睛,公办路线依然是绝大部分家庭最终的方向。
一贯制公办原则上本部小学部学生都能升入其初中部,而非一贯制公办,上海不同区域的对口方式各不相同,有按照学籍对口的,例如杨浦、虹口、黄浦、静安、普陀等;有按照户籍对口的,例如浦东、闵行、宝山及其他郊区等;有采取全区按区块派位的长宁;也有像采用混合型方式的嘉定。这里强调一点,不少出处说徐汇是按学籍,实则大错特错,徐汇是先参照有没有户籍,再采取对口和派位的形式,说白了,在对应街道光有学籍,却没户口没房子,那就是末位统筹。
我们在选择是否摇民办的环节中,不能简单的只是评测“哪个好我就摇哪个”,毕竟天底下没有完美的民办(质量又好、概率又大、离家还近、又适合孩子),孩子是否适应其教学风格、摇号失败了统筹还能不能回的了原对口等等,这些都是思考项。而对于民办入学的政策,这里只强调两点:
1、本区民办走读和住宿名额都可填报,外区民办只可填住宿名额;
2、一贯制民办的在读学生,可选择是否直升,一旦直升失败,仍可跟着大部队参与后续的摇号。
三公其实有3.5所学校,除了上实和浦外之外,还有上外附中以及和上外附中捆绑的上外东校。
三公的报名与考试从这几年的升学节奏来看,都是在4月份结束招生,因此并不影响其他公办及民办的招生,对于牛蛙来说多了一个选择。
而对于三公如何抉择,从升学规划的角度建议,那就是打算纯体制内选上实、走体制外选上外,想两者都兼顾选浦外。
小升初之所以复杂,还因为存在着众多的特殊类学校,他们并不是传统的对口,而是针对特定人群、特定区域、甚至特定家庭的招生形式。
而这些学校当中,包括了我个人认为比三公更卷的两个丘班:华二丘班和刚挂牌不久的上中丘班,丘班本身也是致力于培养在数理方面有极强天赋和能力的孩子,贯通式的培养也是为了向国家输送基础科学领域的人才.
还有针对特定区域摇号招生的上中东校、上实东滩、甘泉、上音安师、时代中学、上汇实验以及今年的新开校:上实嘉定、交附闵行实验和交附杨浦实验。这其中,这些学校是否与民办报名冲突我都一一注明了。当然也有家长会问,我不报民办,就单摇上中东校,那失败了是正常对口还是统筹?答案是统筹,单摇上中东校失败=摇民办失败;也包含了对家庭或民族有限制的回民中学和久隆模范。
以上罗列了小升初的众多升学道路,而在小升初的系统规划过程中,作为家长,先行了解这些道路,选出自己所关心的,再去了解这些学校之特色、招生节奏、招生是否互相冲突,再结合自身目标、培养规划以及孩子自身特点,最终为其选择出最正确的选择。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