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凭什么考到144?2024上海中考语文144学习最全心得分享!

大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 00后女老师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216 浏览




中考语文,在许多人眼中,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甚至有人称它为:玄学。

晦涩难懂的古文、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阅读理解、以及让人绞尽脑汁的作文,加之分值极重与得分的不确定性,使得语文考试中能稳定取得高分似乎成了难以企及的梦想。

其实,语文得高分根本没有那么难。既然是应试教育,就必然有其可循的规律与解题之道。

先给大家看看我的一个学生,他从九年级以来,语文考试成绩一路的变化:

九年级上学期:124分(月考)、119分(月考)——120分(期中)——118分(月考)、123分(月考)—121分(一模)

九年级下学期:132分(月考)——137分(二模)—144分(中考)

从分数显示的数据中,不难观察到,他的成绩转折点出现在第一次模拟考之后。

这背后的原因,除了该同学在认识我之后,学会了阅读和作文技巧,更重要的是,他深入了解到中考语文的考察核心与内在逻辑。

第一部分:课内文言文

送大家四个字:熟能生巧。如同背英语单词的原理,对于实词,关键就是要背得滚瓜烂熟。

古诗词、文言文原文、相关的文学知识,文章的主旨大意,这些都要做到熟烂于心。对于重点句子的翻译,能够脱口而出。对于文中的中心句,对答如流。

如果有能力,可以尝试全文翻译并背诵,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背诵文言文时,有个小窍门。首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然后对照着翻译来背。等熟练了,再对着注释背。最后,把书合上,纯粹地背。这样,从多个关键词到少量关键词,再到无关键词,逐步递进,记忆会更加牢固。

中考文言文实词,要做到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流利地说出它对应的所有相关释义,这才算是真正掌握 。

推荐大家购买《中考文言文点击》,买每年最新的版本。

第二部分:课外文言文

方法跟之前说的一样,对于实词的掌握很重要。

要想真正读懂一篇文言文,首要任务是掌握文中大部分词汇的意义。

当你已经牢记了那些实词后,读文章时就要试着把词义联系起来,并在脑海中尝试自行解读句子。

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不能一目十行、草率浏览或笼统理解,不然是没什么效果的。

其实,文言文和现代文差别没那么大。它们就像是用不同语言讲同一个故事,目的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想法和感情。所以,多读多练,慢慢就会培养出对文言文的语感来。

第三部分:阅读理解

在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范围里,聚焦在三大文体:说明文、议论文与记叙文。其中,说明文与议论文这两类文体,一二模各考一次 ,而记叙文,则是每次考试的必考项目。

常有学生来问:“阅读理解该怎么做才能拿高分呢?”

我总是这样回答他们:“先跟我学技巧,结合经典题,然后还需要自己动手,整理一套属于自己的答题模板。也就是说,在听完技巧课后,必须自己复盘。”

没错,就是要自己动手。有人又问:网上有那么多人整理出模板,看上去全面又实用,直接背下来不就好了吗?为什么非要去花这个时间整理?

这么说吧,自己整理上课笔记与答题模版,原因在于这一过程能深化个人理解与记忆。通过亲手记录,能更主动地筛选信息,把握知识脉络,使学习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每个人的错误点不一样,每个人的难点也不一样,根据自身学习习惯和思维特点,构建最适合自己的解题框架,这样的技巧课听完才有用。

自己亲手整理的过程,所能获得的收获和成长,远远超过直接搬用他人的。

每个地区的考点不一样,每位老师整理的未必是适合自己的。直接借鉴他人成果虽省时,却可能因缺乏个性化加工而难以深刻掌握,于是,面对新问题时缺乏灵活应对的能力,还会出错。

因此,自己动手,方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那么,如何整理?

图片

如上图所示:

该道赏析题整理时巩固上课教的技巧,对应不同颜色——修辞手法(绿色+蓝色)——对应具体的修辞表现——对应不同修辞体现的思想感情。

此题仅为展示式样,不同题目颜色种类不同,有时多达5-6种,需要一一理解后复习识记。

解答过程中,务必注重逻辑的层层深入。这个过程为:从“具体事例分析”到“品质、思想、情感剖析”的渐进过程。

仅仅一道4分的题目,从中却可以提炼出6个得分关键要点。试想,若在考场上能将这些要点一一呈现,何愁不能斩获高分?

所以,面对阅读理解,策略应当是从文本的表层含义出发,逐步深入到作者创作背后的动机与意图。这需要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地展开分析:既要关注内容层面(手法运用及其分析),又要审视结构布局(如何与上下文及标题相呼应),同时,还不能忽视表达效果(即作者的情感流露与文章的核心主题)。

回答要全方面、多角度,将自己所能联想到的所有相关点详尽地记录下来。

以记叙文为例,同理,议论文、说明文也存在针对技巧。

唯有当我们透彻理解阅读理解的答题逻辑,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这类题目。

考试时,盘点一下自己能想到的所有要点,再对照题目的分值,思考是否还有遗漏之处。这样的做法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细致地进行思考。

第四部分:综合运用【名著导读】

这部分考试内容,若能沉下心来将相关书籍逐一细读,那么应对考试时,大部分题目都能游刃有余。

几点重点:名著内容【核心内容】、关键人物性格、主旨思想。

如果不想花太多时间做阅读分析,那么,学会巧妙利用辅导资料是一个好办法,同时结合模考试卷进行巩固。

第五部分:作文

必须先掌握记叙文阅读技巧,这句话我说过很多次。

实在不会写的话,敲定一个素材,选定一篇范文,在原文的整体架构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套用自己的素材。

范文的精华在于,哪些部分需要详细阐述,哪些部分应该简略提及,文章在哪里转折,心理活动如何精彩……(都是现成的),这些关键环节对于部分同学来说可能较难拿捏,所以,模仿很重要。

之前提过中考几大黄金素材,比如传统文化、个人爱好、人间真情等。在实际运用时,这些主题中的某些元素是可以相互融合,灵活组合的。

作文至少自写自改3遍,然后我来修改,熟悉问题后+我亲自修改+指导结合学生识记+掌握+活用=高分作文。

中考的作文,其实并不要求你有多么丰富的人生阅历,或是多么高超的写作技巧。关键在于,你能否熟悉并巧妙套用准备好的文章框架和内容。

只要你在考场上能够准确无误地再现这些文章的核心内容,那么你的作文分数自然不会低。





发布于 2024-09-22 05:50

免责声明:

本文由 大语文教育 原创发布于 家长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登录一下,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贡献精彩回答,参与评论互动

登录! 还没有账号?去注册

暂无评论

广告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5 京ICP备2000576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