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看中大附中,一所我热爱的学校

带着中大附中的家长走过了几年的中考,看着很多学生如愿去到理想学校,还是很开心的。
很多人知道我大宝是中附毕业的,2020-2023就读于中大附中,跟着霞姐的班。这三年,看着孩子们在学校教导和熏陶下,一点一点成长,而且,毕业后,虽然很多孩子去到不同的高中,但是我们很多相熟的也一起周末在同一个课外班,现在还是共同奋战的小伙伴。家长们还有个私密的聊天群,一起研究升学,一起探讨学习,一起讨论事实,一起精神上揍娃,其乐融融。
经常很多小升初的家长过来问我,中大附中好不好,跟其他学校相比,会怎么样。作为一个就读了三年并且带了几届中附中考升学的我,还是有些心得和感知。趁今天突然有这个念头,跟大家分享一下。一家之言,不一定特别准确,而且我是一个理科生,文笔不好,所以,仅供参考哈。
硬件
学校坐落在中山大学南校区也就是海珠区老校区的西门,校中校,园中园。往南大概50米就是西门,东边是招生办和园西湖、康乐园,往北是中大附小,一所也许是全广州最好的小学(不喜勿喷),还有饭堂。东北方向步行10-15分钟是中大的体育场和另一个饭堂。出了中大西门,外面就是各种吃饭的地方,常见的KFC、M记等都有。


从硬件上看,说实话,只看附中,不算出彩,地方有点小,宿舍也一般,最近的那个饭堂,口味也不怎么样。但是,附中有个天然的优势就是能大量使用中大的各种设施。体育场,白嫖!附近几个饭堂,随便刷卡!礼堂,毕业典礼就在那!校园的小道,过往的居民,呃,这个真要说一下。中大西门这一片算是住宅区,都是老师居住的多,校内出入的基本是教授们的家属、租在这一片陪读的附中附小的家长为主。
记得以前,放学后或者周末、假期,孩子们总是约在中大里面活动,在这么一所大学里面,家长也是安心放心,孩子也能更多吸收更多书卷气吧。红砖绿瓦,古朴迷人,绿树成荫,悠闲典雅,在这样历史感厚重的百年名校里,三年的读书生涯,真的可以陶冶出一种书香气质的。

看不到社会的烟火气
很多时候,家长不会往这个角度去看一个学校。而这一点却刚好就是我最喜欢中大附中的一点。
作为高校办学的中学,传承着的不仅是知识,不仅是理念,还有文化。这种骨子里的文化,随着时间,会渗透到每一个参与者的日常行为和逻辑思维中的。
常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学的教授也好,行政管理者也好,学生也好,在这种文化氛围里,大部分人会趋同,他们对社会有自己的见解,他们行为准则会正面且有要求有标准,他们不屑于社会的烟火色,他们有生活的热忱,他们有傲气,有骨子里自带的自信。自然,这种氛围也在附中身上看见。所以,我们会看见,校长乐于坚持他的育人理念,坚持分享他的见解,就如每天都在做的剪报,老师们也是对学生照顾有加,好学生,我喜欢,落后的学生,我也有责任去拉一把。中大附中,初三有两种培优课程,有学习好的学霸们的培优课,也有专门设的排名在后面的学生的专门的提分课程。尖子生有额外待遇的,我见多了,但是,对于后进学生有特别安排的,我真的是第一次见!
说到这里,我真要说一下当年我娃的班主任,霞姐。当时我是家委的一员,跟老师交流比较多,深刻体会到老师对待自己学生的那种真情和用心。有些时候,跟老师一聊就是三四个小时,隔着手机屏幕,都能感受到老师的焦急和用心。初三那年,她自己推迟了手术的时间……而且也不跟家长们讲,也不愿意让学生知道,怕影响了他们……再三叮嘱我,不能说。事情过去两年了,可以说了吧,我憋不住了……专业性?更不用说,记得那年中考,早上的科目刚考完,很多人反映不太好,霞姐马上要求所有人考完试就回教室,用复习安排来阻止学生们胡思乱想和对答案,这种经验不是靠看几本关于技巧的书刊就能马上用上的。
插一句,那次手术后,她应该就不再担任班主任了,学弟学妹们没这个福气了~
这个学校,很少见到本该在江湖里常见的种种。说污泥里的一朵白莲花可能有点过了,但就是有这么一点意思吧。单纯,包容,开放,读书的好地方~
生源的组成
随着转公后,经历了2年的摇号,中大附中的招生回归到正常了!
我自己认为,中附的生源基本由两块组成吧。一是教工子弟,二是挑选过的孩子。
这些生源的构成会呈现一种跟很多学校不一样的生态。
教工子弟,很多时候,会呈现出他们特有的特性。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不同于大部分的孩子,往往有很强的个性,这种个性是高知家庭一直以来生活环境带来的,对社会有见解,对新事物有心思,对外部强加形态不妥协,对生活有追求,对人生有思考。学习上不一定很拼命,但是自律。
至于另一部分生源,众所周知,学校虽然转公,但是由于政策和历史原因,学校也还是有一定的政策的,包括对中山大学体系的应届小学毕业生。所以,学校还是集中了一些家庭条件不错,学习也不错的孩子。从概率上来看,这批孩子更多时候,家里更愿意投入资源和陪伴。
所以,这些娃不是说都是乖孩子,也不是说都是学霸,也有调皮捣蛋的,但是往往这批孩子阳光、自信,有目标,有想法,能在他们身上看到一股青春气息,两眼会发光的那种。很多人也会参加各种国际比赛,而且成绩还很不错。这样的孩子群体,除了学习,更多都在朝着全方位发展。
我一直跟身边的朋友说,我们选择学校,更多是选择同学,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跟优秀的同学一起度过三年的学习生活。潜移默化也好,互相学习也好,相互影响也好,三年的时间,这个年龄段,刚好就是叛逆期的时间,老师和同学比家长更容易影响孩子的价值观。

家长也是学校的重要组成。往往这些家长也是比较容易沟通的,家校联动会比较顺畅。我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初中,都一直做家委,自从大宝中附毕业,就再也不做家委了,一是时间的问题,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想跟人啰嗦。群体相对集中代表的是沟通上的便捷,价值观趋同。
我认为,生源特性跟教学特性相匹配,才能起到最佳作用。
学习风格
很多人说中附很佛,一点也不卷。
作为过来人,我大概说一下。
中附一直以来,初一初二相对于一些卷的学校,课程安排上会宽松一点,然而到了初三,整个节奏就会提速了,作为一所一直在广州知名的初中学校,成绩和出品一直这么强,自然有他们擅长的节奏和安排,这一点是符合逻辑的。初三阶段,头部孩子和尾巴孩子会有特别的课程安排,当然,有些家长会诟病培优课难度还不够,这一点,作为家长的我,也是承认的,只是,我们也看到了学校的改变,学校通过外聘老师已经在试图改变这一点了。据闻高中要复办(两年前咨询中大,说是因为场地问题还没有复办的打算),以前有高中的时候,我们还有小小高联班,有竞赛潜质的孩子能跟着高中竞赛的学长们一起上课,好像现在没有了吧?有知道的家长可以告知我。
学校的教学进度基本不抢跑,基础扎实,难度适中,没有追求更难更快。这么多年来,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中考,他们很有把握。这也是中考成绩一直很好的原因。
只是,学校目前缺乏竞赛体系,如果孩子立志在竞赛特长上走得更远,我建议就是需要自己在外面进行拓展学习。这一点跟传统竞赛强校华附、广附等不太一样。
成绩出口
看看近几年的出口,近几年生源结构不太一样。看官们可以看看差异。
2021年中考
参考人数366人,实考365人。最高分:776分;平均分:700.94分。770分以上2人,760分以上5人,750分以上18人,740分以上56人,730分以上99人,720分以上141人,700分以上222人。第一梯度线690分以上255人。单科满分人数:物理:6人;化学:1人。
2022年中考
网传最高分773分,平均分720。总人数291人,750分以上43人,占15%;700分以上232人,占80%。全校平均分719分,单科满分6人(物理5人,英语1人)。
2023年中考
4人上760,36人上750,62人上740,371人参考,上一梯度线166人,占比44.74%。单科满分:物理9人,化学4人,历史1人。其中一个重点班80%上前六,90%上前八,平均分739.9。
2024年中考
4人上760,18人上750,44人上740,299人参考,上一梯度线人数54%,年级均分688。
展望2025中考
2025的生源太齐整了,这一届没有摇号生,生源结构应该会跟2022年及以前类似。所以今年的成绩可望回归之前的态势。
我们看看摇号前后的变化
我们选了在网上找到的数据(不知道真假)相对比较齐整的两年,进行对比。

网传2021年几个主要分数区间的比例

网传2023年几个主要分数区间的比例


摇号前后,高分段(鱼哥设为比一梯度线高30分)差异不大,但由于整体生源结构发生改变,中间段和低分段的人数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
但是,今年新初三这一届,由于没有了摇号生,生源结构应该有一定的回归了,所以,很有可能能重现以前的出口。谜底,将会在明年7月揭晓!
高中招生官评价
后劲足,这是头部高中对中附娃的一致看法。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20人进了二中,19人进了省实,10人进了华附,大概15+进了两执,还有广雅、广附、广外、六中等等;2024年,26人进了省实,20人进了二中,10人华附等。而且大部分在各个重点班。华附奥班、强基、大先,省实南山、格致,二中应元,执信元培,广雅岭南,六中黄埔,铁一铁英,每一个闪亮的名字后面都有着中附娃的身影。
中附娃现在在省实在二中在天执都开出花了,各种的前十,可吃香了。依稀的记忆里,高一年级,二中排名头部经常看见中附一姐,省实月考,前十有三个中附娃,天执,前五也有中附的大帅哥,听说真光一姐也是中附的。
鱼哥有幸跟好些学校招生老师聊过天,一致对中附娃给与好评,“后劲足”这三个字,是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那,为什么后劲足?
我自己认为,一是初中三年没有过于卷,精力十足,好的习惯已经养成,强度上没有上紧发条,高中随着强度的加强,他们这辆小车开始提速,而且离上限还有更多的空间。二是多年来学校在基础和心态、信心上打实了基础,开拓了视野,并且开放包容的环境给与了更多的发展方向上的可能性。
我们看看2024年自主招生1:5名单。

注意,这里基本不包括两省属学校的省招学生。所以,中附深得很多学校喜欢。当然,我们从这个数据,大概可以看出中附娃的偏好。他们更多喜欢比较综合不那么卷的学校。
有人会说,初中好不好无所谓,反正我能考到好的高中就行。话是这么说,但其实,初中在一所口碑和成绩都很好的学校,升学路上还是很有加持的。就如华附的娃,中科大的初筛选拔基本都能通过一样。
鱼哥在中附升学上面带了几年了,看着各种活动,深深感受到中附能受到的关爱和认可。记得两年前有人还专门写文来踩中附,我只能表示呵呵了。
毕业家长评校摘录
天执L妈:娃说同学从家里带了一个超级长的管子回校做托里拆利实验,长到要从楼上放下来,她讲,我听,两人都乐不可支。我家是一个非常安静的小透明,什么社团都没报,但是中附还是给了她很多可以回味的宝贵时光。
天执Z爸:孩子写的: 校领导层及核心教师的性格比较活跃开放,对当今的新生事物态度比较包容接纳,对社会态势的分析观察有眼光和深度,和年轻人的相容性高。横向比较其他学校,感觉整体校风宽松,学习氛围舒缓,学业压力小,教学进度不抢跑,学习态度自然自觉,同学氛围融洽。
省实C爸:入学前,了解到的中附是一所需要家长认可教学育人本质,加上股票市场里没亏太多的学校;入学后,理解了中附是一所可以快乐学习,自然成长,也可以出成绩的学校;毕业了,感受到中附是一所一旦离开就会一直怀念的学校。
华附M妈:中附的教育很开放,也很包容,这点可以从国旗下的讲话中体现出来。每周的主题都是由孩子自己决定,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时事到饭圈文化,只要孩子愿意讲,都可以在升旗仪式上向全校师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中N妈:严校的教育观念很超前,专注当下亦面向未来, 特别关注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影响,长期坚持剪报分享社会热点话题给学生,引发学生讨论与深思。每周学生的国旗下的讲话,话题涉及方方面面,不乏有敏感话题,激进观念,学校亦以开放包容态度对待。
二中Y妈:孩子们都喜欢在中大校园逛逛,语文课也经常去竹林,小礼堂等地方观察,思考,交流……与中大学生共用操场,食堂,礼堂……虽然中附不大,但是中附学生可以共享位于市区的中大校园,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写在最后
说了这么多,不是想表达中附很牛。广州作为一个教育资源丰富且强大的城市,名校遍布各区,到处都有成绩好的同学,到处都有优秀的学生,每个学校都有他的办学特色,每个学校都有他的风格。我是想通过这篇文,让大家知道,中附的特点是什么,怎样的娃适合来中附学习
中附的特点就是开放、包容,没这么多烟火气息,教学经验丰富,老师水平高,负责任。校长及管理者的理念传承了中大一向的文化和追求。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