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州中考命题“倒逼”课改:课堂不改革,永远觉得难!

每年中考都有部分学生反映某学科“考得难”,到底难不难?为何难?如何能不觉得难?7月2日广州市中考结束,广州市招考办举行“中考命题思路讲解通气会”透露“难易玄机”:中考试题进一步转向情景化命题设计,增加了命题与答题的开放性,使得机械记忆、刷题行不通了,部分同学一时难以接受新情境及较为灵活的命题方式,因此感到“难”。中考“指挥棒”倒逼学校教学必须进行情景式、项目式、跨学科改革。专家指出:“课堂不改革,永远觉得难。”
命题特点1:创设真实情境
今年,各学科试题进一步优化问题情境设计,将考点融入日常生活问题,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解决问题。
广州市第九十七中学副校长吴晶晶举例,数学第5题,以公园用地面积统计分析为背景,考查学生通过统计图表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以及推理论证的能力。此外,化学第7题选取用白醋去除水垢、洗净擦干炒菜后的铁锅防生锈、用活性炭制作简易净水器的劳动情境。
越秀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郑虹介绍,语文试题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用“多重文本”构建意蕴丰富的“生活情境”,包含了新闻语料三则、非连续性文本表格一则、说明性质的语料一则、人物传记语料三则、议论性语料三则。这种文体的多样性,链接了语文课程文体的多样性,对接了学生日常阅读的多样性。
命题特点2:重视回归教材
课程标准规定了教育目标和内容以及教学要求;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考各学科命题都体现出要求一线教学回归教材、用好教材的特点。
番禺教师发展中心高中部主任何志强表示,物理第1题来源于九年级P160页光纤通信图;第4题来源于八下P39页“什么力把塑料吸盘压在光滑的墙上”;第7题来源于九年级P115页“现代建筑上的避雷针”;第8题来源于九年级P155页的“家庭电路示意图”等。
郑虹介绍,语文考题文言文三个文段关联阅读,吸收了新课标群文阅读、以一带多的前沿阅读理念,重在培养学生的勾连比较、分析探究的能力,把课内与课外勾连起来,形成知识的迁移与运用。重在考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促进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何志强表示,试题取材源于课标和教材,旨在引导教学遵循课程标准、重视课堂教学、发挥教材作用。
命题特点3:跨学科融合
目前使用的最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各学科都要进行跨学科学习活动。今年的中考试题注重跨学科实践的渗透。
吴晶晶介绍,数学第12题以电阻、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为背景,体现跨学科的综合性,凸显因式分解的应用价值,注重各类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物理第6题的潜水艇“掉深”从“了解我国科技发展成就的角度”重点考查“物理与社会发展”主题的跨学科内容。
跨学科主题的设立,旨在发展学生跨学科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乐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
命题特点4:培养自学能力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现在学的知识未来有没有用?没有人知道。因此,学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备自学能力、终身学习。教是为了不教,是教师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
广州市执信中学科组长邹春媚表示,英语试题考查关键能力,促进思维品质发展。例如,阅读题在内容设计上均指向考查学生对文章核心信息的理解、归纳和阐释,在思维层次上涵盖理解、分析、比较、概括、推断和运用等多种思维能力。阅读A篇试题要求学生梳理故事脉络、基于事实推断主人公观鸟经历、提炼实验方法、概括阐释实验结果发现,考查学生对故事关键信息的准确理解、分析、概括和阐释,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B篇第30题,要求学生基于对文本的理解,匹配机器人与对应的工作场所,考查学生图文信息之间构建关联的能力。阅读B篇第32题和阅读D篇第38题,均考查了学生判断各种信息的异同和关联的思辨能力。阅读C篇第36题,要求学生基于对全文行文逻辑的理解,分析作者的观点,反思自我成长过程中的习惯养成,考查批判思维能力。
命题特点5:了解广州和广东
各科试题都有涉及广州或广东的内容,引导学生打开城市记忆,增强学生对家乡本土文化的理解、认同和热爱。
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校长李晓玲举例,历史试题以“广州的桥”为主题,涉及海珠桥、珠江大桥、海心桥的建设历程。
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党委书记申东红介绍,道法试题涉及广州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免费开放、国内首创5G超远程机器人肝胆手术等素材。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党委书记王勇指出,化学第2题选取广州的特色美食“艇仔粥”为素材考查重要的营养物质。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