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派摇号的九种方法

本文模拟了二派摇号的九种方法,虽然笔者尽可能考虑全面,但也有可能有遗漏的其他方法。
同时,笔者对各种方面也没有什么倾向性,只是在某种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同时举例也比较简单,也许某种复杂的例子情况之下,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这些都是猜测模拟,完全不知道真是的二派是什么样的,所以不用当真啊。
方法1:全片区摇号
这种方法就是大家先报志愿,报完志愿之后,再根据一志愿二志愿这样来摇号。但这样做有个致命的问题。我们可以简单模拟一下。
假设有甲乙丙三个小片区,且忽略小学数量。
甲片区:A、B、C
乙片区:A、B、D
丙片区:A、B、E
假设A、B 是好学校,且A最好。假设C、D、E都是坑校。
为简化,假设,A(9)、B(9)名额比较少,各自只有9个,C、D、E各自有20个名额,甲乙丙各片区都剩余26人等待二派。
假设大部分人都报名A,因为是好学校,但摇号的结果是丙片区的孩子运气最好,中了8个人,乙片区中了1个人。假设还有一些人喜欢B学校,也不错嘛,结果还是丙片区运气最好,中了6个人,乙片区中了2个人,甲片区中了1个人。
现在,各片区还剩多少人呢?
甲片区剩余25人,C校只能容纳20人,完蛋了,有5个孩子没学上。
乙片区,剩余23人,D校只能容纳20人,完蛋了,有3个孩子没学上。
丙片区,剩余12人,E校可以容纳20人,结果E校没招满。
所以,这种类似一派摇的方式必然不靠谱,必然是切割数量的方式。
方法2:切割数量后在小片区内摇号法。
我们再假设,还是上面的三个片区,还是上面这种学校划分方式,怎么切割之后摇呢?
甲片区:A、B、C
乙片区:A、B、D
丙片区:A、B、E
各校的二派总名额如下:
A-9,B-9、C-25、D-20、E-20
假设甲片区有27人,乙片区有26人,丙片区有30人。
则各片区分配的名额如下:
甲片区(27):A(1)、B(1)、C(25)
乙片区(26):A(3)、B(3)、D(20)
丙片区(30):A(5)、B(5)、E(20)
然后,在甲片区内根据志愿进行摇号,乙片区和丙片区也是如此。不过我们看到坑校C(25)承载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反而让好学校A的录取比例降低了,只有1/27。而坑校E(20)承载力比较小的情况下,反而好学校A的中签率最高,为1/6。
也就是说,在这种模拟方式之下,某个片区坑校招生人数多,或者有多所坑校合起来招生人数多,可能还会降低好学校的二派中签率。
这个模拟可以说是坑上加坑,坑校还会坑好学校。
方法3:学位充足摇减招的情况下的二派摇号
如果甲乙丙片区内都没有那么多人,假设都减去5个人,那么片区内学校就要减招,最简单的操作方式就是让第2种方法中的C、D、E减招,就是提供优质学位,减少坑校学位。
那么,是否像下面的就可以了呢?
甲片区(27-5):A(1)、B(1)、C(25-5)
乙片区(26-5):A(3)、B(3)、D(20-5)
丙片区(30-5):A(5)、B(5)、E(20-5)
但依然会造成好学校分布不公平呀,所以,不能简单从坑校上减招,而是摇综合考虑。例如,变成如下这样:
甲片区(22):A(3)、B(3)、C(25-9)
乙片区(21):A(3)、B(3)、D(20-5)
丙片区(25):A(3)、B(3)、E(20-1)
这个方案似乎A和B两个好学校都均衡了,但问题是,我们让C校大幅度减招,C校教职工愿意吗?会不会造成C的教学设施浪费?
所以,这种好学校纯均衡可能也不行,这就需要认为手动操作,例如,从官方的角度看,也许下面这个方案更合理一些:
甲片区(22):A(2)、B(1)、C(25-6)
乙片区(21):A(3)、B(3)、D(20-5)
丙片区(25):A(4)、B(5)、E(20-4)
这种情况来看,可能略微合理一些,CDE三个坑校减招的数量比较均衡,但从好学校来看,就不均衡了,丙片区好学校中签率大大提升。
所以,这种调整可能是必要的,但又没法公布,怎么公布呀,甲片区的家长肯定不愿意。
当然,我们这里的方法3说的是减招,24年名校不是减招,不扩招就不错了。
所以,我们可能又要回到方法2,就是坑校规模大,拉低了好学校的中签率。
方法4:好学校会一个名额都没有吗?
从理论上来讲,这是有可能的。比如,A学校在甲乙丙三个片区的对口初中名单上,但如果甲学校只有2个名额了呢?怎么也不够分,所以是有可能出现一种极端情况,某个片区内可能好学校的名额为0。
如果你恰好一志愿报名了这个好学校,你怎么也摇不中,因为在这个小片区根本没有名额。
因此,即使有人有能力对片区内所有二派中签率进行统计,发现了某校,如上地实验为何一个人也没中,如果切割给我们名额了,怎么说也能中一个吧。
官方可能解释是,上地实验也在其他片区招生啊,其他片区录满了呗。但这其实违背了切割名额的原则。
方法5:是否有就近原则呢如何在名额分配上体现?
根据经验看,可能还真存在就近原则。就近原则可能两种方式,一种是就近的名额分配的多,一种是就近摇号的中签率高。
我们回到方法2的例子:
甲片区(27):A(1)、B(1)、C(25)
乙片区(26):A(3)、B(3)、D(20)
丙片区(30):A(5)、B(5)、E(20)
这里如何体现就近原则呢?
假设乙片区距离A校近,丙片区的小学距离B校近,那么在名额分配上可能就会变成:
甲片区(27):A(1)、B(1)、C(25)
乙片区(26):A(5)、B(1)、D(20)
丙片区(30):A(3)、B(7)、E(20)
这样,乙片区主要派位到距离比较近的A和D校,丙片区主要派位到距离近的B和E校。
其实,为啥把D单独给乙片区,E单独给丙片区,也是一种就近原则。
方法6、片区内会否再度划分子片区(就近原则达到极致)
有的片区距离挺远的,例如,清河片区和西三旗南片,中间隔着八达岭高速,但两个片区派位校使一样的。这其实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切割片区,只不过JW都给我们分好了。
那么,是否在片区内也会有切割呢?比如,西三旗南片,这里面的孩子,可能分东西北三个部分,从二派的反馈来看,东边小学的孩子大多会被派位到北师大二附海淀,西边小学大多被派位到清河中学,北边小学的孩子大多被派位到北大附西三旗和新馨。
当然,这也不一定是人为切割,因为处在不同位置的家长,在填志愿的时候可能也会倾向于优先选择离家近的,尤其是面临两个坑校的时候,只能是选哪个离家近了。
方法7、每个小学对应名额法
就是把方法6再进行划分,不是子片区,而是每个小学对应一些学校,这个小学就直接派到这几个初中校。
比如片区有五所学校,某小学也可能对应其中的三所,另两所给这个小学的名额为0。
这种方法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小学对应很多学校,但二派的时候大多学生都进入了一两所学校,偶尔再有一两个人进入别的学校的情况。
方法8、在片区内增加派位校
当jw使用在片区内增加派位校的方法之时,说明什么呢?
第一,就是有些学校确实应该进入二派了,如首师附科学城、建华实验等。
第二,就是这个片区人数太多,现有的学校已经无法接收,需要调动其他学校的资源。
24年的情况是,各片区的孩子都增加了,但不可能给所有片区都增加派位校。所以,有的地方增加了派位校,其他片区没有怎么派位校,这个其他校区多出来的孩子怎么解决?
方法就是让其他片区内的学校增加名额。
现在我们还是以上面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原来是这样的:
甲片区(27):A(1)、B(1)、C(25)
乙片区(26):A(3)、B(3)、D(20)
丙片区(30):A(5)、B(5)、E(20)
现在假设乙片区和丙片区都增加了人数,但丙片区增加了新的派位校F
甲片区(27):A(1)、B(1)、C(25)
乙片区(32):A(6)、B(6)、D(20)
丙片区(38):A(2)、B(2)、E(20)、F(14)
我们看到,当乙片区和丙片区都增加人数的情况下,丙片区增加了8人,新划过来一个学校F,乙片区新增6人,没有新学校的情况下,只能将丙片区的AB校的部分名额划转过来。
如果F也是坑校,那么很可能好学校的名额被从丙片区划走了。
如果F是比A还好的优质校,那么整体上丙片区还是变好了。
方法9:还摇吗?
小升初一派的时候,其实是分了五个大区,但并没有像前面说的那种切割名额,如在区域一和区域二两个区域招生的M学校,招100人,会给区域一60个名额,区域二40个名额吗?明显不是的。
所以,虽然一派划分了五个大区,但只用来报志愿,但在摇号的时候,就是一次性摇出来。如前面说的M学校,所有报名其一志愿的,一起摇出100个幸运儿出来罢了,所以最后也可能区域一摇上了80人,区域二摇上了20人。
就是说,M校的名额是一个整体,是100人,所以一次摇号就行。
但如果我们划分了二三十个校片区呢,还在每个片区做了名额切割,假设M校二派出现在四个小片区,那么其名额会被切割成四块儿。结果是什么?
结果就是,一派是一次摇号,但二派可能要做二三十次摇号。
需要这么麻烦吗?不摇行不行?反正就那么几所学校。这个我也不知道。
以上九种二派摇号方法的分析,纯技术型猜测,给大家开拓思路用吧,切不可当真。技术派无论怎么炫技,现实可能超乎想象的简单。
这里面最关键的一点(方法2),如果名额是切割好的,那么不用太担心可能旁边区域报名这个学校的人比较多。不过,你相信这种猜测吗?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