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现实,上海中考数学只会越来越难!

对于今年上海中考数学难度,考生评价已经不是难,而是“史上最难”、“高考难度”。还有不少考生哭着走出考场,还有人说最后一题只有学过高联的同学做出来。
继2023年的加油卡后,今年的三角板注定成为今年十一万中考生记忆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海中考数学为什么越来越难?其背后必然有它存在的底层逻辑。
以后的难度会如何?
对于未来中考生的学习又有什么启发和警示?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一、 中考数学难在哪
上海中考难度分布基本是8:1:1,即80%的基础题,10%的提高题和拉开差距的10%的压轴题。
基础题不谈。提高题一般是选择压轴题(6)、填空压轴题(18)、第23题几何证明,这一题部分同学会卡在第二小问。而真正的拉分题是24题和25题(第一问不算很难,很多同学也能拿到分,后几问上难度),这俩大题能拿到80%分数的考生,可以冲击四校八大。
这么看,其实上海中考数学卷的难度分布是合理的。那为啥去年和今年就成了“越来越难”?
因为题目越来越“活”!
来看今年的卷子。
首先,做到18题遇到第一“活”。今年第 18 题为新型定义题,需要考生抓住抛物线的特征,准确理解新概念,理解题目所传达出来的意思,将形和数作灵活的转化。
在22题遇到第二“活”。今年数学卷大题提高题直接提前到了第22题,也就是让考生大骂的三角板题。这道题是典型的“偏学科情境探究”型,在利用三角板拼图过程中,需要考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画图”等活动过程来解题。
最后就是传统的拉分题24函数综合题、25几何综合题,题干出的规矩,但难度不低。
除了18、22题出的即灵活也有一定难度,今年数学卷还有很多题出的非常“生活化”、“情境化”,如种子发芽天数、超级光盘存储容量、产品销售额与投入的广告费、博物馆的讲解服务等。
从2023届的加油卡到今年的三角板,中考数学题不再是简单的问你1+1等于几,而是转为实际生活场景中的应用。缺乏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很容易“阅读理解不过关”,连题目都看不懂。看懂题目的考生,就会发现考的没有超纲,就是初中数学那些东西。
所以说,难的不是知识点的考察深度,而是考查形式更加灵活。
以前,埋头刷题90%能得高分、满分,现在要求考生不仅会解题,更须掌握在不同情境下的问题解决。
以前,中考数学的区分在于题目简单粗暴考的难,现在的区分标准是考生思维能力的差异。
二、 中考数学将越来越“难”
上海教研员也不是吃饱了故意出这种题难为考生。
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对初中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家想要的是育人,而不是刷题机器。
现在的上海中考数学,正是初中数学学科育人导向下的产物。
到了高考,985/211们想要的也是通过这种中考筛选出的具备优秀思维能力的生源。
所以,大家必须接受现实,以后的上海中考数学只会越来越灵活,越来越“难”!
这不仅对考生来说是一大变化和考验,也是对授课老师、出题老师的一大考验。
怎么教才能教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怎么出题才能既具备“情景化”又不那么难看懂?
路漫漫其修远兮,须上下而求索!
三、 初中数学学习建议
1.初中四年,数学知识点学扎实!基本模型,解三角形等基本功必须拿下。中考题目出的灵活,但多变形式下考察的知识点是不变的,而且所有的知识点一定都是课内的知识点。题目难不难,在于这道题融合了多少个知识模型。越综合的题,越难。
坚如磐石,可应万变!
2.注重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多关注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尝试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里可能怎么说都略显抽象,总之,多积累生活常识,开拓视野,丰富生活体验准没错。
3.提高计算能力!今年上海中考数学的计算量比较大,尤其压轴题。
4.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与工具),保质保量地做题!题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现在中考题型越来越新颖,对孩子们独立解题能力也要求更高!
任何同学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把不会的题目搞会,并进行知识扩展识记,会收获颇丰。
一直以来,中考最顶级的分层是语文。
今后,也会是数学。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