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这所学校改造最新进展!今年9月投入使用
-
-
上海小升初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113 浏览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新都校区始建于1969年,原名清河三中,2003年并入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新都校区地处海淀区最东北角,属于西三旗学区,这一地区小学多,初中少,高中更少,社会对优质中学期盼已久。
近年来,学校周边居住及生活人口持续增长,学位日益紧张,建成一所具有较高水平的完全中学已成为周边居民的强烈愿望,新都校区于2021年开始招收高中生,由初中校变为完全中学,教学设施承载力愈发不足,项目改造完成后,学校的办学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计划于2024年招收8个新初一和4个新高一班,可为海淀区新增1000余个学位。目前,学校建设工程推进顺利,建筑外部施工已基本完成,之后逐步进行内部装修,今年9月将以崭新的面貌与广大师生、家长见面。


近期实拍图
新都校区改造前原有8栋建筑,总建筑面积不足8000平方米,本次拆除其中七栋建筑,新建一栋建筑面积23000余平方米的教学楼。改造完成后,学校总建筑面积将增加到27571平方米,地上6层、地下2层,可设置36班完中,包括18班初中和18班高中。新建建筑结合用地的朝向特点,采用回字建筑设计,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区域。同时在内庭为学生设置了个性化活动空间,营造院落式环境,为年级活动、社团活动、拓展活动提供了便利。新教学楼共有普通教室36间,每间使用面积69平方米,全部设置在阳面,再配上大大的窗户,让学生能够享受充沛的自然光照;教室全面配备了护眼灯,守护学生的视力健康;同时,墙面使用防火涂料,为校园安全筑起坚实防线;教室内还专门设计了学生储物柜,方便学生物品收纳。教学楼每层还设置有无障碍卫生间,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便利。每层都设有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大大改善了教师的办公环境。据了解,由于生源逐渐增加,原本的老教学楼空间不足,只能将部分专业教室改为普通教室使用,化学实验室和物理实验室共用一间,教学设施承载力愈发不足。令人欣喜的是,改造完成后,这种情况将不复存在。学校打造了专业教室35间,包括11间学科实验室,20多间书法、国画、舞蹈、声乐、器乐、合唱、陶艺等艺术类教室。

化学教室效果图
新教学楼的六层设有图书馆,五层设有专业教室、德育展览空间和270㎡多功能厅。地下一层设有学生餐厅、教师餐厅和清真餐厅,能同时容纳800多名师生用餐,大大改善了师生的用餐环境。地下二层打造了1118平方米的风雨操场,设置移动座椅480个,一馆多用,可以满足一个年级的大型会议包括演出,满足多元需求。学校一直很重视智慧化校园建设,新都校区将配备有智能化的出入校刷脸系统、点餐系统、选课系统、图书馆借阅系统,能分区域管理的智能照明系统,让校园生活更加便捷高效。
除了全新的教学楼,学校的操场也将进行彻底的升级改造。改造后操场为200米跑道田径场,设道宽1.22米跑道6条;西侧跑道为7条直跑道,设置50米、60米、100米短跑起点及终点;场芯设置3块长28米宽15米的标准篮球场,南侧设有羽毛球场、排球场和跳远砂坑。操场总占地面积近7500平方米。原来的教学楼在改造后也将迎来新的使命,变为学生宿舍,可以提供180人的住宿。学校会配备完善的后勤服务,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除了不断改善的办学条件,二十中新都校区的师资和课程建设也在不断提升。自并入二十中教育集团后,新都校区逐步推行二十中教育集团管理理念,教师们对二十中教育教学管理的规范严谨也给予高度认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促进新都校区的全面发展,集团对新都校区的领导班子进行了优化调整,目前执行校长为北京市物理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宋诗伟。在宋诗伟的带领下,新都校区秉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为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铺路的办学理念,努力实现把学校办成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集团还加大新都校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先后调入和招聘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年轻教师充实教师队伍。通过轮岗制等方式,集团相继从本校调入一批经验丰富的学科骨干教师以增强新都校区的师资力量。目前新都校区一线教师71名(其中小营校区交流轮岗到新都校区63人),正高级教师一名,海淀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7名;高级职称教师40名,占比近60%;45岁以下的教师30名,占在编教师数量的45%,为新都校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青年教师成长也很迅速,近几年教师获得市级及以上的奖项达60人次,指导学生获得市级以上奖项750人次,市级重点课题开题7项,区级课题16项。新都校区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以二十中教育集团校长陈恒华提出的“情境+思维+空间”办学理念为指导,突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贯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落实学生先学,教师后教的教学原则,逐步形成了新都校区的“目标引领,问题驱动”“P-F-P”课堂新模式,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
新都校区在集团校“扬五彩青春,做中国脊梁”的五彩课程理念下,积极推进适合本校区的“3L5F”课程体系建设。建有以气象科学课程、机器人、编程为引领的一批科学课程,以“中秋礼赞”“端午祭礼”等为代表的传统节日类课程项目,以“香山红叶”“走进中原”“航母追梦””泰山登顶”等为代表的爱国主义教育、励志教育游学课程,以国画、油画、古筝、机器人、数字摄影、微电影、短式网球、剪纸艺术等为代表的拓展类课程,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课程需求,深受学生喜欢。新都校区还与北京射击队业余体校联手,培养射击人才。丰富的五彩课程也结出丰硕成果,排舞队连续三年获得全国排舞特等奖,在各级各类竞赛或展评中,新都校区的学生先后有100多人次获得国家级、市级一等奖、二等奖。
在课后服务时段,学校为学生提供作业分类辅导,努力实现“当天问题不回家”。同时,结合学校育人特色,在课后服务中进行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拓展,提供了个性化选修课程、拓展类课程、创新类课程等,为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特长潜能的学生提供个性化选择的机会。学校还在18:40-20:40为学生提供晚自习服务。这段时间有任课教师轮流管理和辅导,家长参与管理,家校携手为学生服务。
由于延长了课后服务的时间,家长不必急急忙忙下班接孩子,减轻了压力;减少了在家督促作业的压力,亲子关系更加和谐;增加了孩子晚间的活动时间(17:35晚饭后,直到18:40上晚自习,学生在学校多出40分钟的活动时间,两节晚自习中间也有大课间,鼓励学生进行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