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名校“掐尖”被焦点访谈点名后,只是摇号会怎样?

北京小升初这几年非常热闹,去年还上演了一出杯赛内部互撕的大戏,今年呢?直接上焦点访谈了!焦点访谈节目开头就质问:黑竞赛为何越来越隐蔽,小升初“掐架招生”缘何屡禁不止???根源是什么呢?
教育部发布”将坚决整治”暗箱操作“”掐尖招生“等现象“

所谓“掐尖”,就是“点招”,是指个别学校通过各种手段,先于派位入学之前就锁定并招收尖子生,以此来与普通学校拉开生源质量的差距。简单点讲就是把一群最好的学生,归拢到一个学校去。
眼下正值小升初招生阶段,本来小升初实行的是免试就近划片入学政策,“掐尖”仍然有很多家长为孩子择校焦虑。“掐尖招生”,“掐”掉了教育公平,也“掐”出了广大家长的焦虑。比如,有家长感叹,“孩子太难了,没有什么玩的时间”。还有家长透露,为了被“掐尖”,“(从一年级)学到现在,花了得有几十万元”。
我们先看看”掐尖“主要有哪些方式:
1
方式一:选拔考试
所谓“小五班”,指的是中学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小升初选拔,入选的学生六年级就直接进入初中学习。为此,相关学校为便于“掐尖”,联合教育机构偷偷组织选拔考试。这种由学校自行组织或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组织的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测试面试,正是此次专项行动要坚决纠正的违规行为。同时,专项行动还针对民办学校的招生行为做出了多项规定,如是否违规跨区域招生,是否存在与公办学校混合招生等,无论哪一条,这家民办学校都明显违规。而从家长们的聊天中记者得知,除了参加类似的由学校组织的选拔考试,还有一种可被“点招”的渠道就是参加各种杯s,因此目前一些被教育部明令禁止的杯s仍在暗地进行着。

2
方式二:参加杯赛
2022年11月,教育部公布了“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俗称“白名单”,明确规定不在“白名单”的均是违规竞赛。今年1月,教育部、公安部等多部门联合发文,再次明确表示:大师赛、希望杯、华杯赛等均属违规举办的黑竞赛,坚决打击违规黑竞赛。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些学科类的违规竞赛、黑竞赛随后便以夏令营、冬令营或者研学等名义进行。

3
方式三:筛选简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学校为了“掐尖”,更是把筛选简历当成了家常便饭。学校是如何筛选学生简历的?有的利用校园开放日直接从家长手中接到简历,有的则是提供电子邮箱等相关信息。据报道,提供邮箱相关信息竟然成为个别机构赚钱的一个新门路。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校为了提升办学影响力和知名度,打出“名校”品牌,有的学校不惜采取违规办学行为,甚至某些地方政府进行鼓励“掐尖”招生,或者这些所谓的名高中,以校中校、校外分校的名义,进行变相违规“掐尖”。
同时还有一些不当的掐尖招生方式,如将奥数竞赛或补习班的考级证明作为招生依据,会导致学生偏离教育方向,超前超纲学习,影响教育质量的发展。此外还有跨地市掐尖招生,也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过大,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所以有一句明言:不是名校造就学生,而是被掐尖来到这里的好学生,成就了名校。
”掐尖“、”点招“都不是家长的主要关注点,也不是社会舆论最大的漩涡,而是招生的不透明不公开。核心原因是什么呢?
1.不公开的招生标准:学校或相关部门在招生时,没有明确、公开的招生标准,或者在实际操作中并未严格按照公开的标准进行招生。
2.私下操作:招生人员可能通过私下联系、推荐等方式,为某些特定学生提供入学机会,而不顾及其他更符合招生标准的学生。
3.不正当的招生手段:这可能包括以高额物质奖励、虚假宣传、口头承诺或签订录取承诺书等方式招揽生源,以及利用职权或关系进行利益输送。

对这些明确违反国家政策的招生乱象,当然要加大打击力度,否则滋生的诸多黑竞赛,只会加剧教育内卷,浪费很多家庭的钱财和精力,也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长。但持续打击“点招掐尖”的同时,也有必要深入反思,这些招生乱象十年来屡禁不止,根源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需要从学校、学生和家长等多个维度来思考。
从学校方面来说,央视报道中也有专家提到,目前不少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评价依然停留在唯分数、唯升学。也就是说,一方面强调学校不能掐尖招生,但另一方面考核评价学校的指标,还是看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这显然是矛盾的。
小升初“掐尖招生”屡禁不止,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学校过度追求高升学率。正如专家指出,目前不少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评价导向依旧停留在唯分数、唯升学,“你在意升学率、名校率、重点率,那么学校就会在意,学校之间暗中比较仍然很严峻”。
再从学生和家长方面来看,“免试就近入学”听起来很公平,可前提是教育资源分布相对均衡。否则,如果家边上有师资实力比较好的学校,当然皆大欢喜,可如果家边上只有相对较差的中学,家长难免会在对比中“想办法挪一挪”。
从根本上来说,“点招掐尖”乱象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结果。如果学校之间的差距没有那么悬殊,学生和家长又何必花那么多钱和精力,只为争取一个离家远的入校名额呢?所以加大教育投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从长远看是最有效的。

掐尖和点招不是洪水猛兽,学生家长和社会应该客观看待,不能人云亦云,教育不可能追求完全的公平与公正。掐尖和点招是普通百姓现阶段能够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唯一途径。
想想看,人大附中、清华附中为什么会成为顶尖中学?是因为学生家长在三十年前是北京最重视教育的群体,而且有能力把自己的孩子管教好,所以学校的成绩会越来越好,这是一所好学校的根本。不是因为老师好,而是因为家长的要求高。试想北京最好的中学为什么不在通县,而在海淀,还不够明显吗?
这些中学雪球越滚越大,因为成绩好、家长要求高、所以能够吸引更优质的师资和资源,从而助推他们更上一层楼,最终成为优质教育资源。
普通百姓是不可能通过学校子女或其他入学的路径进入这样的中学,因此,只有点招和掐尖,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唯一方式。
这样一刀切,只能让现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被少数人占有,与普通群众彻底无缘。
治理小升初“掐尖招生”等乱象,相关部门出重拳、打组合拳。就在近日,教育部表示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共提出了“12个严禁”,其中多个与治理“掐尖”有关。比如,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组织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考试,或采用各类竞赛证书、社会培训成绩、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再比如,严禁以升学率或考试成绩对学校进行考核排名、下达升学指标。
此外,还提出严禁教师漠视纵容欺凌、严禁挤占课间10分钟、严禁布置重复性和惩罚性作业、严禁诱导学生通过指定渠道购买图书……细看这“十二条负面清单”,可清晰发现每一个严禁都直面民众呼声,都以提升基础教育治理水平为主旨,以提高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为目标。
锚定目标,规范管理,既要快见效,也要见长效。以治理“消失的课间十分钟”为例,经过规范管理,曾经“消失”的课间十分钟又回来了,各地各学校花样“整活”,不仅让孩子舒展了手脚,更舒展了心灵,欢声充盈在课间,阳光写满在孩子脸上。在为之欣喜的同时,也要看到治理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常常“回头看”,时时“杀回马枪”,抓常抓长,防止反弹。

无论老问题还是新问题,教育部此次发布清单,彰显了“打包”治理的决心。“严”字当头,“实”字托底,才能令行禁止。
治理掐尖招生不应该作为教育改革和教育光明招生的目的,只能是一个手段。最应该治理的是暗箱操作和其他一些学生家长都心知肚明的特殊招生待遇。
对于”掐尖“和”点招“,只要学校有需求,家长有需求,这种事情就灭不了。如果有经济条件,还是建议走这条路。家长轻松,孩子省力,结果还好。
咱普通群众没有改变教育体制的能力,咱还是踏踏实实干好工作,让自己和孩子能有选择的机会更重要。什么?养育孩子也要拼刺刀。
取消了”掐尖“就一定好吗?还是家长和学生自我感知吧。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