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小升初:电而不保,告而不捞,密电变广电,二电而亡,风雷摧心,整装再出发

24年海淀小升初,不同以往。
大家开始都抱着乐观的心态,认为所谓的一些严格措施,每年都提,但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没见减少什么动作。
据说,曾经某年也很严,但还是三下五除二,很快就搞定了,无非缩短了战线。普遍认为去年是最容易的一年,各种机会都快溢出来了。
所以,鸡娃老母亲们,还有那些机构都十分乐观。
但是,进入五月,一切似乎变得不一样起来。
01惊雷
5月,本来应该有很多好消息出现,虽然大部分人只能羡慕,更多的人在等着吃瓜。不过,这次连羡慕的消息都很少。
等着等着,5月15日突然出现一声惊雷,焦点访谈曝光了朝阳区部分学校小升初掐尖问题。
海淀这边还以看热闹的心态,看着这个朝阳怎么了,以前都小打小闹的,怎么突然成了典型了。
不过,看热闹的同时,大家也开始忐忑起来,会不会杀鸡骇猴?谁是猴?
02自我虚幻
对于大多数海淀家长而言,还认为这就是朝阳的问题,我们依然如故呗。但我们似乎都错估了某种决心。
无论如何,虽然风声很紧,但家长们还会自我安慰,学校会有办法的。
紧接着,几所学校校园开放日,简直是对小升初家长各种封杀,不让进校门,查验身份证,门口高音喇叭劝退。偶尔有混进学校的家长,在校园,办公楼各处游走寻找机会投简历,学校则把简历收集起来,直接放进碎纸机碎掉。
很多人开始慌了,主动联系学校的多了,但得出的反馈都是学校也不清楚,然后就是一堆官话。
大部分人都自我安慰,等计划出来了,学校也就敢动了,就会有很多机会了。
就这样一直煎熬着等待。
03广电来临
大家心心念念的计划终于出了,第一天依然没有太多动静,第二天开始,各种电话呼啸而来。
但,所有家长都给弄蒙了,学校这是什么意思?
学校说的依然是官话,欢迎报考我们学校,请您第一志愿填报。当家长小心翼翼地问,摇不上怎么办?学校说,没办法。
这是啥?这和往年不一样啊?
最后,很多家长总结的是,这叫“电而不保,告而不捞”。
这其实是小升初官话的一种,就是希望你报名参加摇号。有时只是学校提升其摇号池子的生源质量而已,对接到电话的家长而言没有意义。
有的家长接到多所学校的电话,似乎比之前点招还多,看来这也只是“广电”。可以捞的时候,都怕通知太多冒了,导致捞不起来,现在好,反正为了摇号池子的质量,能多通知就多通知吧。
学校广而电之,家长左右难之,这到底怎么填志愿?
这是啥填报指导?那岂不每所学校都能这么打一通电话?
04二电而亡
往年,学校对于一些好学生可能会二电三电,主要是和孩子提前锁定,确认是否撕票,确认如何填报志愿。
其实,在四月底五月初确实有一批特别优秀的娃接到电话,心中算是有数了,保密工作做得也很好。
可到后面,学校二电的时候,说的是,今年太困难,实在保证不了,我们也没办法。
结果,老母亲被这二电击得直接碳化。
05风雷摧心
和往年一样的套路,小升初家长热衷求仙拜佛,保佑孩子摇上好的学校。
这不,还有家长绘制了求签地图:白云观只管西城,雍和宫只管东城,卧佛寺管海淀、八大处管石景山、潭柘寺管门头沟。但大多数海淀家长都会去拜,甚至会去外地的各大神仙道场去拜。
5月30日下午13点,小升初一派报名结束,每个填完志愿家长的心理都是忐忑的,不知道能否摇得上。
下午14点,突然风雷大作,阴云密布,大家以为普降甘霖,滋润大地。其实更像是海淀家长集体渡劫,四五个小时的时间,一阵风雷过后,阳光又顽强地钻了进来。
结果是,阳光仍在,清华大学的树倒了一片。这预示着什么呢?
阳光招生,不可阻挡。
06不甘与前路
6月5日一派才会出结果。很多手中无票的孩子和家长十分不甘,在一派的时候大多选择冲一冲,要么可能对不起这些年的努力。
等到结果一出,必然几家欢喜几家愁,后面还要再战二派。
一位家长和我说,孩子很优秀,也很懂事,和妈妈一起关注小升初,给自己规划学校也很有主见,当得知自己没能获得机会的时候,她强忍着泪水没有掉下来,默默在房间坐了很久。
作为家长,只能安慰她,学习的知识都是你自己获得的,我们哪怕进入普通的初中也不怕,我们再考出来。
现在的格局,其实学校也处于懵圈的状态,学校也没有预案,一切来的太突然。
07自上而下的重锤
这次的变革让所有人措手不及,且这种变革明显是自上而下的。
这不是一次教育改革,有调研,有征求意见,有方案,有过渡期。
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打击,就是通过雷霆手段快速扼杀某些阳光阴影里的东西。
很多人难以接受的原因在于,大家已经习惯了这种阳光背后的方式,甚至达到了某种平衡。
当然,这次打击,是否具有永久效力呢?只能再观察。
08、自下而上的反思
家长只能随波逐流,但优秀的家长往往在随波逐流中发现机会。
之前,确实有家长不知有奥数,不知有点招,结果就是不可能拿到机会。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家长。
其实,家长的适应力很强,他们马上就能找到一条新的鸡娃之路,这种调整可能一两年就能完成。
如果小升初不再具有可规划性,不再具有跨越性机会,那么,家长必然将眼光放在幼升小和中考这两个赛道上,甚至机构也会据此转型。
在海淀区,我们不能说机构在引导家长,有时是家长的需求在拉着机构往前走,甚至很多家长会自己上手攒班,让教学资源跟着自己的规划走。
有位老师安慰某跨区来的家长说,你这次跨区过来,虽然遇到了这个事情,但你毕竟在海淀区,机会还是有的。
确实,这里是海淀,家长对学习十分敏感,也有很强的规划实操能力,进入这个圈子,你会发现,家长届的天花板,处处可见。
教育公平永远只能在路上,因为教育的对象本就具有差异性,无论智商还是自律。同时,家长对教育的理解也有差异性,规划与否截然不同。
哪有什么公平,教育提供的应该是不依据身份,不拼爹的公平,在这个公平之下,孩子们再去差异化竞争和分层。比拼的是孩子的智力、努力和家长的投入。入口公平,出口不公平,这就是教育。
可惜,路还很长,只能整装再出发。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