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招掐尖”的内幕,作为海淀的老师,我可太了解了

上海小升初
上海小升初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133 浏览




关注北京小升初的家长这些天可能都吃到瓜了,在一片寂静中突有惊雷传来,北京小升初的天变了……


按往年惯例4月中旬教委会召开有关升学的会议,布置当年工作。

也是在这个时间,家长们是最忙碌的,给孩子收拾简历,准备投给心仪的学校。网上也会有各种各样牛娃简历曝光出来,引起家长热议。


今年一改往年局面,4月中没有消息一片寂静,五月初还没有消息依旧一片寂静。可就是在一片寂静中雷声来了。


图片


前几天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突然曝光了某机构正在针对某校小升初进行招生说明会。转天北京市教委公众号就通报了朝阳明诚外国语学校陈经纶中学违规招生,责成学校立刻整改,并准备进一步核查问题线索,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


图片


这一切都昭示着阳光招生专项行动落地!


很多家长苦小升初久矣,奈何身置其中,半点不由得自己。尤其是孩子成绩不错,又知道学肯努力,在孩子小升初关键阶段怎么能不想办法托孩子一把呢。


我在海淀小学做老师做班主任15年,我知道海淀两个字已经深深地刻上了教育、鸡娃的标签。


与被通报的朝阳学校相比,海淀的情况一定更突出、更复杂


我做老师的这十几年里,亲历了小升初择校的各个阶段,今天我就结合我的经历,讲讲择校那些事吧。


图片

牛娃频出的时代


我初到海淀做老师时正是小升初择校考试如火如荼的时代。


那时候已经有派位入学,但一个班如果算40人的话,等待最后参加派位的孩子也就十几个,其他孩子通过各种渠道早已定下了中学的去向。


他们的渠道就是点招


怎么才能被重点中学点招呢?


有几个方法,一个是参加占坑班,等中学选拔考试;


一个是用华丽的简历打动中学的招生老师;


当然还有特长生之类的,体育、科技、艺术都有一席之地。


我教六年级的时候,尤其到了第二学期,我发现我讲课的时候很多孩子不抬头,一个劲的在写东西。我走到身边一看,他们在刷奥数题。课下我一问才知道他们有的是在做课外班的作业,有的在刷题准备奥赛。


他们学得东西远远超出我能讲给孩子的。


图片


那时候不管是占坑班还是奥赛都是公开的中学点招也是光明正大


孩子们、家长们最向往的是人大附中的仁华学校,可以理解为早培或者小五班的前身。


仁华学校从三年级起每年都有招生考试,每年也会淘汰学生,如果孩子能在仁华学校坚持学到6年级,基本上可以确认进入人大附中,成绩好的还会进实验班。


即使孩子在仁华学校中途被淘汰,有了在仁华学校学习的经历,也会被其他重点中学青睐。


您明白仁华学校的地位了吧。


与仁华学校相同,很多重点中学都有类似的小学班型。


有的中学自己不办,但会和某些头部教育机构结盟。孩子在机构上课,最后把选拔推荐名单给学校,学校再进行一轮测试,这就是机构坑班的由来。


当时我的学生有的同时上着几个坑班,等中学最后的测试,那真是一段轰轰烈烈、牛娃频出的时代。


我印象很深我有一个学生叫王X涵,这个孩子小升初时接到了北大附、清华附、人大附三所学校打来的电话,孩子最终选择了人大附中的实验班。


那时候孩子累不累?累!但是都累在明面上,公开的学,公开的考,家长鲜有怨言。


鸡娃、鸡娃圈就是在那些年形成的,不过当时并没有这个词。


我的总结是,那些年的招生:激烈但不混乱



图片

由公开转到地下


一个学校要有好成绩、好口碑,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缺一不可,所以我说牛娃和牛校是一场双向奔赴


造就海淀教育名头响亮,离不开那些大学的附中。


最初各个附中的招生对象都是大学系统职工子弟,生源本身就相对好于普通学校。


再加上附中归大学管理,灵活度相比地方学校要高得多,自主招生(点招)的空间大,所以成了海淀教育的扛旗者


后来随着小升初点招愈演愈烈,更多家长参与其中,乱象也随之产生。比如说某些机构会打着占坑班的名义组班上课、自己命题考试,其实并没有与中学合作,骗家长钱财。


教育部门意识到这种情况不管不行,严厉的打击了各种占坑班,也明确禁止孩子参加各种奥赛、杯赛,中学也不得以奥赛成绩作为招生依据。


为了满足优秀孩子上优质校的机会,采取了“推优”办法。


推优就是推荐优秀生的简称,那谁是优秀生呢?怎么确定优秀生呢?各个学校都有一套办法。


比如量化。


1、追踪孩子四五六三年的成绩,全优折合多少分;

2、四五六年级评过几次三好生折合多少分;

3、四五六年级当过班干部折合多少分;

4、孩子课内外得过什么奖折合多少分

(证书上必须有少年宫或教委的印章才作数)。

图片


这样一来确实可以筛选出优秀学生,可家长们慌了,为了给孩子六年级推优凑分,成绩是一方面,更加拼三好、学干、参赛,因为最终能不能进学校推优圈,总分可能只在毫厘之间。


那些年班级每次班干部选举,每次三好生评比,都有无数只眼睛盯着,即使老师做得公开透明,也难免被结果不满意的家长批有黑幕。


推优在海面之上,海面之下的点招依然同时存在着


奥数杯赛成绩明面上不得作为中学招生依据,但中学要进好生源,又有点招权限,几大比赛成绩优异的孩子还是能接到中学招生官的神秘电话,简历亮眼的孩子依然可以通过投送简历获得中学面试、笔试机会。


因为一切都由明转暗,鸡娃圈正式形成。


家长在小圈子里打探各种消息,今年中学会看重什么竞赛,哪个证书更有效,某天某个学校开始收简历了……不管消息是真是假,每有消息传出都会搅动家长心神,手拿着孩子简历惴惴不安。


3

推优变成两轮派位


推优的初心是好的,但操作起来没几年就露出它的弊端,有的孩子就因为一次三好生没选上就错失推优机会,有的孩子少一次班干部履历就错失推优机会。


三好、学干,孩子评选的时候主观因素太多,造成家校矛盾频发


后来把推优改成二次派位,所有学生在第一轮派位时都可以选择区域内各个学校,包括名校大校,孩子们比运气去吧。


第一次派位轮空,还有第二次派位一定能给孩子安排一个学校,保证孩子有中学可上。


就近入学、登记入学、九年一贯制也陆续出现


上面的两轮派位依然是海面上的,海面下的点招依然存在,只不过更秘密一些,能参与的孩子更少一些罢了。


上面讲了三个阶段,小升初办法几经变革,点招也走过了由明转暗的过程。


为了抢名校似有似无、时有时无的自主招生机会,家长可以说使出了十八般武艺。


奥数课、语文课、英语课多多的上,各种比赛管他权威不权威能赛就赛,各种证书能拿就拿,各种考级能考就考……


当然转暗之后除了拼娃还有拼爹,那就是更难讲清楚的操作了。


4

不能取消点招吗


既然小升初乱象都来自点招,那干脆取消点招吧,取消学校的自主招生权不就行了吗?


这个话题有点敏感了,教委对点招一直在限制,但一直没有取消,多年来依然给学校留有一定自主招生的空间。


究其原因我想可能出于两个方面考虑吧。


首先,学校需要好生源,教委也需要重点校、名校扛大旗,如果真的不给学校自主招生空间,全凭学校自己的加工能力,结果会怎么样谁也说不好。


其次,学校也承担着任务,学校付出了,能不给一些回报吗?


所以点招一直是教委与学校之间默默的一种平衡。



今年有学校开放日门口直接摆放上了碎纸机,外显态度十分坚决,这是表示不再点招了吗?还是说不再从这堆简历中找孩子呢?


5

阳光招生元年


从焦点访谈曝光,到朝阳教委雷厉风行的拿出处理意见,再到现在小升初工作依旧静悄悄,可以看出阳光招生这次要动真格的了。


2024年很有可能成为阳光招生元年


如果今年教委彻底收回了中学自主招生权限,一个机会都不给,那真就是变天了。



有的家长可能会愤愤不平,觉得优秀的孩子就应该给他更多机会,更好的平台。


有的家长可能会拍手叫好,终于不用鸡娃了,上中学都摇号、就近、拼运气挺好。


有的家长可能会沉默不语,仿佛失去了方向,怀疑自己做得究竟对还是不对。



下一代的教育牵扯着每一个家庭,享受优质教育也是每一个家长的期待,也是国家强大给老百姓应有的回报。


二十几年来,教育改革、小升初改革我都是亲历者,每一次变革都有它进步的一面,也都有他局限性,都在解决表层矛盾。


我希望今年的阳光招生行动不仅是打在择校学生、家长、学校身上的一记铁拳,而成为教育均衡,教育进步的一个起点。


阳光招生要想变行动为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利益需要平衡,难度很大但终归走出了第一步。




发布于 2024-05-20 20:01

免责声明:

本文由 上海小升初 原创发布于 家长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登录一下,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贡献精彩回答,参与评论互动

登录! 还没有账号?去注册

暂无评论

广告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5 京ICP备2000576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