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人大附中“早培班”
人大附中“早培班”,是指本应上小学六年级的孩子,被人大附中提前招进中学,进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项目”的实验。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2010年初,人大附中获得上级主管部门批复,成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首届初一年级“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验班”(简称“早培班”)的学生于今年9月正式入学。在基地成立之前,人大附中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研究和实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项目”。
因为这个“早培班”是从小学五年级招生,社会上有些人把它和“小升初”联系起来。其实,“早培班”是我们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一种探索,正如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所说:“‘早培班’的目的,在于选拔超常儿童进行早期培养。作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早培班’力争把选拔的超常儿童培养成中国未来的杰出人才,它与‘小升初’无关,与中考、高考也无关。”
物理特级教师高江涛有着29年的教龄,培养的学生获得过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牌,可以说是人大附中的“金牌教师”,也是高考的“把关教师”。现在,学校专门安排他给“早培班”学生上物理课。他说:“最让我费心思的就是给这些提前跨进中学校门的孩子们讲些什么、怎么讲。因为‘早培班’所有课程的设置都是弹性的,授课教师必须根据孩子们的特点编写适合他们的教材,这对所有的任课教师都是一个挑战。”“早培班”的教师都是有多年超常教育经验的优秀教师。
高江涛说,给“早培班”上课,最重要的一点是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乐于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物理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比如,他曾经给孩子们讲物理中的平动、转动、支点,首先需要从孩子们熟悉的滑梯、汽车讲起,之后再讲授物理的知识以及汽车运动的原理,然后让孩子在自己的观察中深入领会……别看就是这么一节课,课程内容涵盖了幼儿园、初中、高中讲授的知识,甚至涉及了大学工科的课程内容。
“早培班”的基础课程安排的十分丰富,除了语、数、外,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教育、工程技术、艺术体育以及阅读、校本选修等课外活动。特别注意到,学校专门为“早培班”开设了一门研修课,每周一个半天,或举办专题讲座,或进行科学实验,或走出校门到科研院所参观学习。研修课程对不同学科有不同要求,比如,语文研修重在扩大阅读量,生物研修重在观察、记录,物理研修相当于高中综合实验……
人大附中“早培班”,是指本应上小学六年级的孩子,被人大附中提前招进中学,进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项目”的实验。
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表示,“早培班”的办学宗旨是着眼学生的人格健全、智力超常、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在培养模式上要对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机制有所突破,在课程设置与教材教法上有所创新,实现小学与初高中课程打通,学科间交叉融合,人文理工兼顾并重。
“早培班”培养“大家”潜质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