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YMO数学竞赛初赛
YMO考试多数题目简单基础,但题量大,考验基本功的同时也有部分难题。
据往年经验,不同的学生在线上考试遇到的题目会略有不同,包括但不仅限于改数、降低串题的概率。
总参考人数的前40%可以进入复赛,复选确定获奖选手奖项,获奖概率较大。基础题目如果不扣分,基本可以保证拿奖。
每次考试,家长都要有清晰地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次考试,更是查漏补缺的机会。通过复习和测试让小朋友认识到自身短板,及时在这些薄弱板块有所加强与提高,为将来的更多机会做好准备。
不然这些考试就仅仅是一场无效的考试,而且浪费了孩子和家长的时间。
虽然获奖率高,但是朵爸还是想再三说明,考试的意义不仅在于获奖,而且有些小朋友很可能连三等奖都拿不到。与其带着小朋友疯狂上好几个补习班,还不如专注把一两个班上好。
简单科普一下,什么是YMO?Y就是Youth青少年,M就是 Mathematics 数学,O就是Olympics奥林匹克。因此,YMO全称“青少年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不过这些号称”X”MO(如YMO、WMO)的比赛——完全是仿照奥数比赛的最高峰(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来起名的,但含金量当然不能同日而语。
尽管如此,YMO作为培养孩子数学兴趣、检验数学学习成果的一项入门级奥数比赛,还是很有意义的。
YMO一年举办两次,每次又分为初赛、省级复赛和全国总决赛三场——也就说每年有六场。
初赛难度较低,只要课内稍微有做过一点拔高、拓展的基本能通过。复赛稍微难一些,但只有刷刷过去几年的真题,其实也能通过了,要拿省赛一二等奖也不难。
全国决赛一般是各地省级决赛一二等奖获奖者才有资格参加,前10%可以获得全国一等奖。
作为一些人口中所谓的“水杯”,YMO最大的特色就是题型、知识点的划分非常清晰,考题很典型,基本上一眼看过去就能明确地知道所属知识点和模块:比如考和差问题、间隔问题、路程问题,还是鸡兔同笼、计算巧算,一目了然。
也就是说,不管孩子使用的是哪一套奥数教材,只要掌握好这套教材里面的基本题型、模型,起码不会束手无措。
要知道,真的难得奥数比赛,如果实力不够,参赛者经常读完题目都不知道命题者究竟想考什么知识点……
因此,我认为YMO这个比赛最大用处并不是含金量高,它也做不了“小升初”简历中的“重头戏”或“压舱石”;
但是YMO可以作为任何一套成体系奥数教材学习后的定期体检,能作为比较正式的单元“测验”来检验学习效果。
一年六场,平均每两个月就有一场——这个比赛频率,这样爱出经典模型、典型题目的命题风格,作为奥数学习的“单元测验”是再合适不过了。
如果报名参赛,懂得一些做题策略还是有必要的。因为20题65分钟做完实属不易,所以记得挑着做。
“YMO”数学初选:初选参与学员的40%可进入复选环节(初选无证书)。
咱们定个小目标20道题,保底对8题。
以去年那届为例,初赛卷子应用题一题都没有!这样的话咱们大概就能摸透出题规律了。这次重点还是在数论(5题)、计数(6题)、几何(3题)、计算(6题)上。另外也发现冲刺讲义4题差不多一样的。
其中比较容易拿分的是 数论和计算:
“计算板块”的第2、3、4、9题;
另外“数论”题全是基础题,5、10、11、12、15(都是老掉牙的题目)
基础没问题的一般都能拿下这9道题。
对于整份卷子来说,能难住学生的应该就是计数了,而且占比也高。第6和9题(一样的)属于归纳递推;16、19、20都可以用分类枚举的方法慢慢搞出来(用传球法可以秒杀)。
再来看某届的复赛题。
1、计算题共7题。其中 “整体约分” 1道;“分组法”1道;“分解质因数”1道;“数表”1道;“等比数列”1道;“等差数列”1道;“乘法分配律”1道;
题目2星、3星,不难拿分。
2、应用题共5道。“牛吃草”2道;“杂题应用”2道;“抽屉原理”1题。值得一提的是第13题的组合题,本质考察2进制,2进制下可以找到最小值,所以构造2进制的1、10、100、1000......这样才满足题意,这题能做出来的同学,说明竞赛的知识面比较广。
3、数论题共7道。考察“因倍质合”2道、“分解质因数”2道、“整除问题”3道;这几道数论题都是比较典型的题目,方法也比较常用,考完可以查漏补缺。
4、几何题共4道。考察一半模型、等高模型、鸟头模型、蝴蝶定理。第18题常规方法计算量比较大,但是比较容易想到方法;第19题比较经典,但是也有难度,核心是一半模型+整体减空白思想。
5、其他没出现计数。YMO出题感觉就是随机。
这里还是强调一下,参加YMO的最大价值朵爸依然认为是查漏补缺。很多时候小朋友在繁忙的补习中迷失了方向,总是觉得老是在补课,但是又效果不佳。
家长必须要反思:这些课外班中,有没有好好上好其中一个?有没有把目前学的知识完全消化好?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薄弱点和擅长点在哪里?如果一个都没有的话,那么上再多课也没有意义。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