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神器“小红书”,你的积灰了吗?

梁老师
梁老师 北京小升初老师~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76 浏览





鱼sir原本想着还是忍忍算了,少得罪人,

但看到各处都在吹“小红书”,

甚至有博主,一边说着自己小时候如何哭着背“小红书”,一边还吹,且吹得毫无下限,我真的没法视而不见了。


图片


澄清一下,此“小红书”非彼“小红书”。


它的原名《中华古诗文诵读》(旧版名称叫《中华古诗文读本》),民间称之为海淀“四大神器”之一。


网传“该书为北京某些小学指定用书,一个学期要求背完一本”“北京的孩子在地铁里背小红书”……

一看这来头,鱼sir就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鸡”情图片

长这样?:
图片

其实,单拎这套书看,没什么大毛病,反而可以说很权威,集齐了中国古诗文精粹,很值得每个人读一读,熏陶熏陶。

但迷惑性也在这儿。

东西好和适合,从来都是两码事。


东西好,并不代表适合每位孩子。




01

几年级看?怎么看?


这套《中华古诗文诵读》一共12册,按子、丑、寅、卯……十二地支命名。

收录了300余篇(则)古诗文,它们通常为《论语》《庄子》《荀子》《韩非子》《诗经》《尚书》等中国典籍中的名篇,或唐诗、宋词、元曲里头,为人称道的名作。

总之,是传家之宝,没错了图片

只是,真的适合你家孩子看吗?灵魂拷问!

鱼sir随手翻了一下,发现很多篇目,大学生都不一定明白在讲什么,真的很深奥。

然而,竟然有博主觉得,幼儿园孩子也可以尝试接触,我图片

图片

鱼sir给大家随便找几篇:

图片
《子集》中的一集。

图片
《丑集》中的一篇。

这套书,定位是中小学生,非常宽泛。

初中暂且不论,小学,尤其是低年段的孩子,在阅读上,书通常是需要科学分级的。

鱼sir前几天刚写了一篇“何为好的分级阅读书指南”,里头列了四点标准:字词、句、体裁、插图。

说实话,“小红书”没有一点符合。

就说《论语》,全是人生大智慧。

孔子曾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按照东汉郑玄对束脩的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的”。

换言之,15岁以上的人,才是孔子理想的,即《论语》的教诲对象。

如果我们硬是不加区分地把“小红书”里的内容塞给孩子,只怕是害处多过益处。

到了这儿,或许仍旧有家长蠢蠢欲动想入,毕竟时代不同了,那鱼sir希望这部分家长可以先想想以下问题:

①你准备让孩子多大时候看,形式是听、看还是背?

②上小学后,孩子功课开始变得繁忙,你又准备把“小红书”穿插在什么时间段?形式?

③“小红书”内容性质、体裁多样,篇幅有长有短,你是否准备自己上手列一个计划?

④孩子如果很抗拒,背不下来怎么办?

⑤孩子根本看不懂怎么办?

⑥你希望达到怎样的效果?

……


这个思路其实也是鱼sir在评测一些书或者学习文具时的思路,就是设想好使用场景,不然,东西买回去大概率积灰,哪怕是好得不得了的东西。

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双方的时间都非常有限,必须要用在刀刃上。

鱼sir知道,很多道理家长都懂,可营销话术太猛,猛得让人上头。



02

用“海淀神器”能成海淀牛娃?


“小红书”被宣传得神乎其神,近乎有些符号化了。

原因很多。

最主要的是,它被奉为海淀妈妈鸡娃“四大神器”之一。

光这一点,就击中了很多家长的焦虑点。

图片
传说中的海淀四大鸡娃神器。

海淀作为中国的教育高地,海淀妈妈作为中国鸡娃界的天花板,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符号。

无数家长虽身不在海淀,心却向往之。

而民间流传的“海淀神器”是大家最触手可及,并快速平复焦灼内心的东西。

用上“海淀神器”之一“小红书”,仿佛就抹平了这其中的教育差距,哪怕只是一点点。

渐渐地,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家长参与其中,并在无意识中,用每一次的询问、寻找、抢购等行为,一起缔造了“小红书”这个神话。

“小红书”绝版的这些年,神秘三无产品盛行,则给“小红书”的热度再添了一把火。


越神秘,就越让人忍不住想窥一窥,进而生出一种,搞到就是赚到的心理。


若再追问一句,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前些年逐渐激烈的择校竞争,教育内卷,让“小红书”翻红了。


它初版和再版,不同的命运走向,就很值得细品。


1998年首次出版时,“小红书”大概太天真无邪,就单单作为青少年经典古文读本,希望青少年通过多多诵读,让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被传承。


结果,停版了图片


图片


这次再版,就一样了,那阵仗大得,预售就搞得红红火火。


到处都在吹“人手一本”。


看样子,某些人呀,那是吃定了家长会买图片


其中必吹点是,再版加料啦,多了一本《素养训练》,其实就是练习册


图片


这是暗搓搓地卷起来呀。


之前,其实更多是希望孩子诵读,也不会做过多要求,现在还得做题,得理解。


出版说明中关于为何增加了一本练习的解释,很清新脱俗:

图片

鱼sir不知道,“小红书”能不能带孩子飞向海淀娃。

但有一点,家长们一定要警惕,一旦我们滑入这个赛道,接受其中的游戏规则,就很难再刹住车。

举个例子,如果身边的孩子不但会诵读,还把译文都背会了,你的孩子背不背?

同理,如果身边的孩子把题也做了,你的孩子做不做?

图片

鱼sir猜测,大部分家长,买“小红书”时都没有想那么远。

最多就是希望孩子通过多诵读,建立语感,不至于今后课堂上碰到小古文,一脸茫然。

更长远些的目的,则是希望孩子多些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这些都无可厚非,只是它们完全有更合适的途径去实现。

而“小红书”不过是一本普通的书,大家平常心看待,孩子看没看,真的不至于决定什么。




03

怎么做文言文启蒙?


其实,鱼sir家长群里,家长们叫了好几波,希望我去评一评“小古文”这个品类。


鱼sir多次按下不表。


但看到“小红书”火成这样,鱼sir意识到,风有些刮歪了。


关于文言文(小古文)的学习,在这里,鱼sir先给各位家长一个大致的方向,具体的建议、推荐,大家再给些时间,容我去研究研究。


大家也可以把自己感兴趣,或觉得不错的小古文书名,通过留言区告诉我,待我找来一起盘一盘,谢过图片


那接下去,说说我的大致方向:


首先,究竟要不要给孩子做文言文启蒙?


当然可以做,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就已经涉及到文言文了。


整个小学阶段,约12篇文言文。


这个量级,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


孩子若能适时接触一些,也不是坏事。


但是,但是,但是,这12篇,都很精简短小,且大部分是故事性的,就算是讲道理,也是比较浅显易懂的。


比如《守株待兔》《蠹萤夜读》《铁杵成针》《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等。

图片
小学语文三年级《守株待兔》和五年级《杨氏之子》。

按照校内的情况,家长完全没必要上“小红书”这样级别的,真的会吓住孩子。


《新母语》里带的文言完全够孩子看了。


图片


图片
《新母语》一年级·子集。

图片
《新母语》二年级·卯集。

图片

《新母语》二年级·卯集。


如果家长觉得还不够,想再多些,那至少得遵循一个原则:给孩子看故事性更强的文言文。


比如《庄子》《山海经》就不错。


《庄子》里有一百多则神话故事,《山海经》更是无所不包。


如果孩子能通过译文、漫画等形式,先把故事看进去了,再回头看原文,就不会那么抵触和难理解。


再复杂些的,还有古小说。


尽量把孩子泡在故事里,而不是道理里面。


至于“小红书”,真的太苦了,Duck不必!

图片


添加 家长论坛微信 



发布于 2024-04-14 19:23

免责声明:

本文由 梁老师 原创发布于 家长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登录一下,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贡献精彩回答,参与评论互动

登录! 还没有账号?去注册

暂无评论

广告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5 京ICP备2000576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