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杯佳作:每一个发光的个体,成就了发光的时代

光
Guangyin
影

王怡洁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新校区高一年级11班)
“我们民族舞蹈发展的道路,就像铺满彩霞的道路,像彩霞一样放射着光芒。”
——题记
他们曾是一个时代的光。
他们曾“不啻微芒,造炬成阳”,亦曾“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他们是那段黑暗的往昔之中,最勇敢无畏、芒寒色正,毅然选择了传承、汲善、发扬中华新时代文化艺术的火炬手。
“那后来呢?”
听到发问,老人顿了顿,沙哑而苍老的声线似乎哽出了无力的自嘲。那声轻笑摔落泥地,重重碎开,因沾染上尘埃而湮灭。
——但后来呀,光隐去了。就连他们留下的吉光片羽,也被人们所遗忘了。
我其实不太记得爷爷说出这句话时的神情了。他似乎是笑着的,可眼中却没有光,恍若澹凝冰靥的湖面,再无半点波澜,只余下无尽的悲凉。
“你爷爷……老了……可能……多回来看看吧……”
似乎是因为信号不佳,电话中男人的声音断断续续,将我从回忆中唤回了现实。
此时方入春,庭外葳蕤生香,雨旸时若。这明该是万物暖生的时节,可我却只觉得冷。
爷爷奶奶都是本地知名的老一辈艺术家。他们于歌舞团中相遇、相识、相爱,曾一起登顶辉煌,也曾一起挣扎低谷,最终幸而归于平凡与幸福。
记得奶奶幼时随老人至佛寺里赕佛时,常被寺中壁画所吸引,便仿着壁画中人的舞姿起舞蹈。后来她入了文工队,又遇到了爷爷,不管条件如何简陋,训练如何艰辛,他们都不曾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屈指、抬手、躬腰、自旋……奶奶的裙摆似孔雀明王的尾翼一道扬展、盛放,飘飞出片片鎏金色的璟羽来,伴着爷爷悠扬的琴曲声,炳炳麟麟、洋洋洒洒落向世间,为中国民族文化的发扬与传承献上了盛礼。
人们都说,她是女子傣族舞的革先者,是真正的孔雀公主,是从西双版纳飞出的金孔雀。她让傣家民族舞蹈走向了全国,走向了全世界。他们夫妻二人同许多人民艺术家一道,将中国的多元化艺术发扬光大。
但不论过往有何般辉煌,那终究是已逝之川。父亲望着相依在霞曛之下两位老人,轻轻摇了摇头,“时间会带走一切,包括人们的记忆。”
屡变星霜,他们成为了历史,被镌刻进了碑墙。可史书无人翻阅,碑墙无人留望,民族艺术被所谓现代潮流的灯红酒绿掩去了彩霞般的光芒。当再次谈及艺术家们的名氏时,却再无人知。
上楼、开门、换鞋,目光触及到熟悉的房门,犹豫片刻后,还是上前旋开了门把手。
这里是爷爷的书房,但相比上次我来时明显要少了很多东西。明晃晃的曦光从半开的窗户中跌落,碎了一地惨白,摊在深色的地板上,格外惹眼,像是一具杳无生气的尸体。
我淡淡垂眸,蹲下身拾着因风散落的乐稿——这些都是爷爷的心血,也是与奶奶携手共度六十多年的见证,更是他们为热爱和事业而穷尽一生去追寻的光。
在那对于整个文艺界都如同大夜弥天的十年中,他们被下放到云南省建筑机械厂工作。离开了舞台的奶奶心情跌落至谷底,爷爷便一直在身旁陪着她、鼓励她:“失去了剧场的舞台,我们可以在人民中搭起更广阔的舞台!”
于是他们一个奏乐,一个跳舞。田野、车间、医院都是他们的舞台。惟道凤凰能涅槃,殊不知孔雀亦能浴火重生。他们同当时的许多艺术工作者一起从泥地里挣扎着站起来。他们一路奔行,就此在黑暗的文艺界燃起一把冲天的火光,成为了人民群众心中不灭的炽热,也照亮了中国新文化艺术前行的路。
“那后来呢?”
我又忆起当年自己懵懂无知的发问与老人苦涩的笑。
在这个追求新鲜与颜值、以流量为王的时代,无论是老一辈的艺术家亦或是真正有实力的文艺工作者,都湮没不彰。
他们自金碧辉煌而起,却于万籁俱寂中消亡。没有人知道,在那个年代,他们为了追求梦想有多么努力,为了发扬、传承民族艺术又历经了多少黑暗,为了让中国艺术走向世界又费尽了多少心血?!
万里蹀躞,以梦为归。他们只能在闲暇时,似说书人一般走马观花谈忆曾经的辉煌,最后轻叹一声,百味交集、不了了之。
光,从此隐去了。
指尖因为用力而泛白,乐谱不经意被压出了褶皱。风声骤起,略一松手,那些稿纸便因风四散,薄薄地氲出些许光来,一时间,满目尽是苍白。
“等等,光……?”
瞳孔猛地放大,我看见,在那些乐稿背面,零散用铅笔署着名姓与寄语——那是爷爷奶奶的学生们为其所写的祝语。
脑海中浮现出两位老人教学生跳舞的画面,我怔愣片刻,忽然笑了起来。
纵有月落星沉,可之后便是黎明。光芒从来不会熄灭,它只是隐去了。
因为被照耀过的那份温暖,会一直存留心中,愈燃愈烈,逐渐变得炽热而滚烫,在天色欲晓时成为新生的初旭,再一次照亮整片苍穹。
我翻阅着刚从书架上取下来的相册,大部分都是老一辈艺术家与他们的小弟子的合照。他们都在笑着,那是发自真心的笑容,眼中有光。
看,光虽然隐去了,但一直都在。
而且终有一日,这份光芒会成为新的道标,绽放出比前人更加闪耀的辉芒。
因为,这不仅是文化的接递,更是那份坚守的精神的传承。
我抬头望向窗外,那里清阳曜灵、和风容与,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是与“过去”迥乎不同的“现在”。
“但那里也有耀眼的光。”我这么说道。
(指导老师:章静怡)
【点评】
每一个发光的个体,成就了发光的年代。即使发光体曾经暗淡过,但绝不会被永久隐藏。从长辈的经历中,作者感受到了生命和生活的真谛。作者的爷爷奶奶曾是老一辈知名艺术家,曾是发扬中华文艺的火炬手,曾是照亮一个时代的光。历经岁月,斯人已老,光芒隐去,却在这坚守、传承、发展、创新中绽放出新的光辉。本文取材于生活,体现了作者对于新时代如何留住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立意深刻,文笔优美,情感真挚,堪称是一篇不错的作品。本文获得省级一等奖(张萌 教师作家)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