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心语:谁了却了谁的浮生(叶圣陶杯作文大赛省级一等奖作品) 上海小升初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122 浏览 谁了却了谁的浮生 文 | 朱心语有人生来就见过大海,有人守着土地,试图开垦春天的情怀。1959年,仲夏。那时,他还是个朝气蓬勃的后生,也还未被人称作“潘大爷”,村里人都亲切地叫他“小潘”。小潘登上青山顶,从山头远远看去,太阳猛烈地烤着赤裸裸的大地,这片曾经充满生机的土地就躺在那里,没有一点生机。土壤中的水分像是被人抽干了一样,干得出现了一条条裂纹,像暮年老人脸上的皱纹,一条又一条。他轻轻叹了口气,盘腿坐在山头,黝黑的皮肤称得他的眼睛格外亮,由于强烈的太阳光和炎热的天气,他的额头上已经布满了一层密密的汗珠,但他似乎丝毫没有想要到那棵大槐树下纳凉的意思,只是静静地看着这片土地,这片曾经麦香阵阵的土地,如今却已荒芜至此。“光看它有啥用!要想不再饿肚子,就得下地干活!”熟悉的声音在头顶响起,不用回头,小潘就知道这是从小和他一起长大的伙伴马建国的声音。“干活?”小潘冷笑几声,“咱农民谁怕干活?可是你看看,多少人家因为旱灾,种的粮食没有收成,就光知道一脑门子下苦力干活现在只怕是徒劳啊……”两声叹息同时响起,两杆子旱烟同时点燃,两口“白雾”又同时从这两位无力的农民后生嘴里吐出。“没雨水咱就自己挑水,没河水咱就自己引水!我还就不信了,好好的地里还能种不出庄稼来?”马建国一脚把山头上的碎石子踢开,对小潘说道。小潘没说话,只是一个劲地拿着那杆破旧的旱烟杆子抽着,眼睛仍是注视着山下的土地。“你干不干给个准话,潘瑞年。”许久,一道坚定的声音响起,只说了一个字:“干!”从那时起,两个后生就开始了挑水灌土事业。早上天还没亮就从床上起来,相约着去一公里之外的还未断流的未名河里挑水,一人一次能挑两桶水,但对庄稼地来说,这点水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要想让干旱的土地变为能长庄稼的土地,不仅需要他们一趟一趟地挑水,还需要他们想办法引水。经历了一个月日日夜夜的设计图纸、探讨可行度,不断地推翻、重来、再推翻、再重来,他们和许多村民共同最终敲定了建造引水渠的方案,更多的村民开始投入到引水渠的建设中去。往常死气沉沉的村子沉浸在开渠引水的欢喜中,大家一时间充满了干劲,浑身都是力气,父老乡亲们纷纷挽起袖子,两脚踏进泥土,埋头于引水工程的建设中去。导水机构、轴承密封、测压系统管路、充水阀、尾水管、排气阀……每一个工程步骤的背后都凝聚着两个后生和村子的父老乡亲们的汗水与心血。引水忽惊冰满涧,向田空见石和云。尽管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有结果,但总有一些坚持,能从冰封的土地里,培育出十万朵怒放的蔷薇。是的,村内的小型引水工程顺利完成,看着汩汩河流水灌入干涸的土地,村民们流下了喜悦的泪水。三年自然灾害,他们没有放弃,艰难地迈着步子踏过。后来,改革开放,马建国进了省城,开始创业。敢拼敢闯,他很快杀出了一条自己的企业道路。而潘瑞年也不再是“小潘”,变成了“潘叔”,成了村里的村长,带领村子里的人守着那片熟悉的、可爱的土地,用最清晰的脚印,踩在最泥泞的路上。二三十年后,“潘叔”退休,变成了“潘大爷”。这时,村子里来了两位大学生,一个叫马小琳,一个叫潘志刚,他们一到,便投入到村子的乡村振兴中去,积极采取村民意见,为村子振兴发展建言献策,经过十年统筹规划和政府政策支持,从前那个落后的小村庄摇身一变,发展起来了绿色特色农业,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潘志刚有着和老一辈“用时间换价值”完全不同的思路,他背靠科研院校,联合他的大学同学进行自主研发,同时充分发挥基地内技术骨干的主观能动性,终于找到了一条新路径——“合成大树”。合成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苗木的附加值,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思路一新,土地生金,也孕育出青山村花卉苗木产业新“钱”景。与潘志刚“向技术要效益”的思路不同,马小琳的思路则是“种景观提价值”。马小琳一头扎进了地里,有着耕作、造景“十八般武艺”的她另辟蹊径,把“垦田”变成了“恳风景”。从设计造型到实际操作,她全程亲力亲为。一幅完整的作品,就是一幅流动的画。这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青山村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打卡地”。这让青山村的身价一下子提高不少。草木蔓发,春山可望。青山顶山头上,马建国和潘瑞年已白发苍苍,春风拂过他们的面颊,他们正低头看着山下金灿灿的田野,田野间是马小琳和潘志刚正在使用植保无人机完成肥料播撒作业的场景……浮生若梦,土地上的人代代相传,究竟是谁了却了谁的浮生?柴米油盐触手可及,山河云月遥遥在望。那些值得期待的,是我们即将共度的烟火人间。(作者系淄博四中高二学生。本文荣获第二十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省级一等奖。指导教师:齐燕山。)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