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刃上的花朵——“叶圣陶杯”作文大赛获奖作品欣赏(二)

刀刃上的花朵

作者:于明洋 指导教师:包红杰
“五、六、七、八——膝盖伸直,绷脚背!”阿香严厉的命令与孩子们细弱的、几乎听不到的抽泣声交织在一起,伴随着缸掉落的声音,在寂静的杂技艺术学校里回荡,响彻云霄,令人心惊。
阿香,一名普通的柔术倒立杂技老师,正一脸严肃地盯着练功的孩子们。孩子们穿着一身泛白的黑色训练服,此时已被汗水浸湿;裤子已经磨出了破洞,露出了布满淤青的双腿,在高强度的训练下微微颤抖;穿着杂技鞋的双脚不停地在地上旋转、摩擦,脚尖被磨破了,给破旧的鞋子染上了淡淡的红色。她们都已经记不清这是损坏的第几套衣服了。每天长时间的翻滚、摩擦、跳跃,让这些年仅十几岁的孩子满身伤痕。年轻的脸上满是稚气,却又透出一种坚毅。单薄的身体躺在体操凳上,双腿被老师压得逼近270°,眼眶里打转的泪水饱含了她们的痛苦、忍耐,还有坚定的热爱。她们知道,想要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软度是哭出来的,技巧是摔出来的,体能是累出来的。每一次演出成功,都是她们辛苦付出换来的最甘甜的回报。阿香说,她们大多不到 10 岁就开始练杂技,她们出身平凡却身手不凡,置身繁华却四海为家。
“我出生在吴桥,7岁入行,13岁时正式成为一名表演柔术倒立的杂技演员。”阿香回忆道。阿香在吴桥杂技艺术学校从学员一路成长为教练,如今,她与学生亦师亦友,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学员的细微变化。“你看,练习控腿的这个学员年纪最小,我不盯着,她就会懈怠。但偷懒归偷懒,她其实还是会用心去琢磨动作要领。”话音刚落,孩子们热身结束,阿香立刻起身,去和学生们一起训练了,因为她说一天不练,就会回功。只见她一会儿做个“凌空翻”,一会儿做个“大翻转”,一会儿又轻轻一低头钻进一个细长的铁桶里,干净利落又连贯的动作引得学生们的阵阵欢呼——“老师再给我们做个示范!再做个示范!”阿香也不推辞,接着往下做,边做边大声强调动作要领:“腰要挺起来!后腿要扳直!注意看我的手型!胳膊肘要打开……”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日复一日,才能换来舞台上精彩的绽放。当好戏谢幕,观众散场,有人抹去汗水与泪水,咬紧牙关打磨技艺;有人卸下妆饰与疲倦,享受着晚风的抚慰,这是繁华落尽后属于杂技演员的至真至纯。
阿香说:“要造就对苦痛的钝感力——伤痛是杂技演员最不值一提的事。”蚌因为承受痛苦,所以成就了异常美丽的珍珠;花滑运动员羽生结弦年少成名,十九次打破世界纪录,但光鲜亮丽的背后是伤痛的折磨;著名作家史铁生双腿残疾但仍坚持写作,最终写下代表作《我与地坛》,影响了无数人。人人都想欣赏美丽的花朵,为此播下一粒种子,当苦难降临时,有人为避风霜转身离去,有人伫立雪中,静待花期。生命中不缺少痛苦,唯有忍得住痛苦,方能在生命的裂痕中开出自己的花朵。
吴桥被人们称为“杂技之乡”,素有“十方杂技九籍吴桥”、“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之说。然而阿香却鲜少在外人面前提及自己是杂技老师,因为说起杂技,人们的印象很刻板:杂技直接等于民间杂耍——大篷车、乡下空地上搭建的舞台、喧闹的配乐,杂技演员学历低下、身材短粗、面色凄苦,仅靠高难度动作表演刺激观众视觉,甚至有人觉得以危险的方式吸引眼球,难有美感。这种偏见让阿香感到惆怅,一度隐藏起自己的身份。可每次看到孩子们训练时眼神中的坚定和希望,她又不忍心将这样的未来戳破。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她决定担起这份责任,让人们重新认识杂技。阿香日夜思考,尝试多种组合,不断改变杂技的表演形式。现在,杂技已越发艺术化,与话剧、音乐、舞蹈实现了多方位融合。为了让中国传统杂技在人们心中重放异彩、永不凋谢,阿香带着学生们到处演出,从白天到黑夜,从乡下到城市,在不断创新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艳的瞬间,使杂技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发展与传承,成为了河北吴桥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名片。
传统的箭到底是射向未来的。从勾栏瓦舍到灯光璀璨的舞台,走过两千八百多年风雨历程的吴桥杂技,如今已完美地融入了这个时代,灯光交错之间是穿越千年的绚烂,刚柔并济的动作留下的是文化传承的自信,演员们用脚尖感受艺术的温度,用动作表达中国普通民众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卓越的胆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民族欲独立自强,国家欲稳步发展,文化是我们的支撑,只有对自己文化有着坚定的自信,才能够从深厚的文化中不断汲取向上的力量,才能更加有信心,勇往直前,不断挑战未知,不断成长。
随着最后一个动作完美定格,灯光亮起,阿香带领所有杂技演员鞠躬谢幕,观众席传来雷鸣般的掌声……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