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十六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优秀作品选(九)

上海小升初
上海小升初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176 浏览






迢迢双鲤寄,盼君早日归

梁亦涵(山西太原师苑中学高二)

 

长相思兮长相忆,迢迢双鲤问归期。

寂夜,云卷起群星。落寞下几分哀意。折旧的红烛光微摇,散尽多少年过的离愁。心头像冰下寒,连滴水也成为尖刀,割得泪洗清颜。恍惚间,又回到年少轻狂。

少年时·流光不惜

那时的你年少,笑靥如花,青鲤来时遥。我只爱东山的菊篱下的柳,饮酒作诗。而你呢,一身剑气英姿,抑扬顿挫,化为剑指的轻轻一挑。一个刹那的转身,飞石亦碎。你总笑我不爱这些男儿血性,偏爱静菊于柳。我暗谙你血性刚强,相视一笑,那时年少。

分别时·涟涟泪光

我以为我们遥遥一生总会留有纤纤长途。我们会临酒起诗,临泉而赋。可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终破琴绝弦。山中并未像以往的清晨,薄暮中却雾气缭绕。细看镜中人,疲怠中面容敛白。听闻你要到塞北征战,我只得抚琴哀思,雅乐调、清乐调、燕乐调,叫人听之泪沾裳。这一别,不知再相见已是何许年时。“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你安慰我,“好男儿志在四方,我们终会再相见”。

流浪时·迢迢双鲤

你离去后,山中再无我,朝朝暮暮,再也看不到升起的炊烟。我离开这里,带着千般愁思。双鲤之思,路迢迢不问归期。你说塞北清寒,可打仗日日跟进,短纸行书,煮酒分茶,长安已是三月繁花。携醉闲游,偶然间在金陵中遇到一白衣游侠,恍惚间却映出你的容貌。一回首,人不如旧,山河万里从头走,终不似,少年游。

再念时·光阴寸断

路遇荆棘坎坎,本以为只要在朝廷安静闲适,却没有料到仕途艰难不合人意。也罢。“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被贬官的岁月招致而来的是小人的奚落与讥讽,黑发已花,齿牙已松。好不容易等到信笺,你给我细讲战场上人死族灭,血流成河,弓弩欲断的惨状,怕是我们这一生再无相见的可能。

惘思时·苍颜泪落

几个烟花三月,几轮浊酒新停。我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岁月没有对我丝毫同情。留下的月影斑驳,在我的脸上染出圈圈皱纹。我总会梦到那时的黄昏和河边的渡口,我凭栏听剑声细致。再抬首,白衣尽消,黄粱一梦化为乌有。我的病情日益加重,每日能有几时题词作画。春草又绿了,你又何日能如期而来呢?小人的迫害使我憔悴不堪,多时又未收到你的来信,怡然独叹,静夜思,我毅然决行,回到山中,守住我们的岁月,归隐其中。

再收到你的来信,满是失意,陪你闯天下的人都一个个战死,空留你一人哀哀长叹,你说,你也想回来,回到山中,握着酒盅,倚剑轻笑,来日可期。


终相遇·灼灼其华

你是否翻山越岭,夜阑听雨,伴着莺歌乌啼。若你归来时,定不会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孤寂。我会备好新词与酒,静待你归来。合夜的风凭吊着雨栏,年久失修的门发出吱吱的声响。又等了几年,月夜如苞,静待你归来,白发满束,可心仍不死。

幽曳的黎明中,琴声漫漫。如能引你走向归家之路,我便弹个不停。长相思兮长相忆,迢迢双鲤问归期。只盼陌上花开,榴花如火时离人缓缓归,时时聚。

背后是轻漫的脚步,蹁跹出伶仃的花。

转头,一袭白衣而立。

你说:“我回来了。”

(指导教师:李新芳)

【点  评】这篇文章文辞隽永,深情款款,叙事摹情,如口吐莲花,摇曳生姿。情节连环,如光影流转。诗词曲水,铁马金戈,声传画递,如在目前。主人公与友人幼时羁绊,长大后虽文武殊途,但一生流连牵绊,历经沉浮,最终聚首茅檐,二人的友情故事气势贯穿,优美动听。字句雕琢间,自然精美,浑然天成。

图片

一生守一窗

张伟潇(山东省淄博七中高二)

 

“推开窗,阳光照亮你的双眼;那片蔚蓝,会有多美。我想我还要把梦想实现……”

——题记 

又在这样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深蓝的天空仿佛拥有某种力量,神秘低沉却又依然晴朗。我轻轻地推开这扇窗,温润的风就这样悄无声息钻入我的胸膛。深夜十一点,打开这只老收音机,电波声中又传来了这熟悉的旋律,我的思绪也从这小窗中逸出,愈飞愈高,萦绕在那朵云上,飘荡,飘荡……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一次,透过小窗我看到了一份不同凡响的闲逸与从容。昏暗的房屋里,五柳先生倚着窗沿,细细品味着园中妙趣横生的自然风韵;“夏日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陶渊明对这窗的喜爱可见一斑,夏天清明皎洁的月亮高高悬挂在天上,微风徐徐地从窗中吹进,恬淡而闲适,纵使房屋狭小,家境清贫,只要有这安静的一叶窗,自己也变成了羲皇一般的高尚之人了,何须在意凡世间令人苦恼的事呢?归隐后的自由与开阔,看破红尘后的淡然与平静,傲世的情怀,尽透过这扇窗展现给世人。

五柳先生的窗中,我看到了这浑浑浊世中的那份难得的平静与坦然,孤独的陶潜有了这一扇明窗的相伴,也便不再孤独。

夜,仍在绵延。无边无际的黑暗吞噬了大地,漆黑苍穹上的这朵云还在继续它的旅程,随着古今长风悠荡,悠荡……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这一次,透过小窗我看到了一份深沉与悲怆。苏轼在这夜半时分猛然醒来,他的亡妻入了他梦来。梦里的妻子仍在梳妆,对着小窗,取下簪子,缕缕青丝滑下,花容月貌如出水芙蓉一般清澈动人。一向豪放豁达的苏轼却在这时起了愁绪。

这是十年生死两茫茫啊,再坚强的人也总会有柔情的那一面。无疑,苏轼的柔情似水便是故去的王弗。小轩窗外月正明,笛声寒,窗影残,苍松翠柏掩映间,这扇小小的轩窗成了苏子对话亡妻的桥梁,仿佛昔日的良辰美景还是那么真实,可转瞬便是十年阴阳相隔。

强烈的沉郁惆怅,这一刻都从窗中迸发出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美景背后皆是落寞。这思念,那堪谁知?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一次,我看到的是杜甫忧国忧民坚毅的面庞。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在空气澄澈的晴日下,雪山的雄伟轮廓清晰可见。此般景象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连年战争终于平息,交通恢复,才看到了来自东吴的船只。近在目前,又有这般难得美景,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杜甫虽身在草堂,但通过窗子思接千载,这胸怀何等开阔!

朦胧的窗,在古今历史长河中扮演了太过深刻的角色,引得文人墨客都不禁为它深情凝望。“林卧对轩窗,山阴满庭户”,它是陈子昂眼中酬晖上人夏日林泉的美景,趣味无穷;“别后竹窗风雪夜,一灯明暗覆吴图”,它是杜牧凄凄风雪夜中,孤灯映照的落棋;“清风北窗卧,可以傲羲皇”,它更是白居易眼中悠然自得、媲美羲皇的恬雅之窗。

是啊,每一扇窗都有它独到的含义,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看法。那我呢?有些倦累的云也开始思索自己的归去……

小时候的我,总喜欢看着窗外夕阳西下,看着夜幕降临。透风的窗是这夜幕的画框,有了窗,夜才完整。村子里的灯光很少,天上的星星也比别处明亮,闪亮的北斗星抬头便可清晰望见。虽然这样,我仍好奇,窗外的远方到底是什么模样,远方的世界是否和这小镇一样安宁平淡。奶奶却说,窗外是一个非常繁华喧嚣的世界,有车水马龙,也有夜莺笙歌、纸醉金迷。若要想去远方瞧一瞧,路上的辛苦就需要自己承担。

窗外正是寂寥的夜,远处不时传来火车的隆隆作响,尖锐的鸣笛声划破深夜的宁静,但却又催人奋进。我向往窗外的远方,内心充满了对未来更高的憧憬,希望的彼岸上美好的一切都在提醒着我:窗内的努力才是窗外缤纷生活的精髓所在。无数个日日夜夜,窗上映照着我孜孜以求的身影;不知多少挑灯夜读的深夜,窗外的幽静与平淡是我精神的抚慰与寄托;更不知在收音机悠扬的歌声中,我曾多少次欣赏着窗外的夜色如水,感受它带给我内心的清凉与沉稳,继续前行着我脚下的路。

太多太多的期待汇成奋进的力量,唯有用铿锵的脚步前进,方可问心无愧!我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可以用最自信昂扬的姿态去叩开成功的窗,迎接窗外五彩斑斓的生活,拥抱属于我们的世界!

(指导教师:崔美芳) 

【点  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扇窗,通过这扇窗去寄托情怀、去怀想未来。文章前半部分由着思绪飞入古代,透过“窗”看到了陶渊明、杜甫、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的寄托与情怀,化用诗句,优美,流畅,通达。回到现实,“我”也试图通过努力去叩开未来成功的那扇窗,实现自己的价值。

图片

雨·书

刘雨晴(广东省惠州一中高二)

 

我扭开台灯,写一封信,寄给归去故里的游人。

“先生:

您在阴郁的冬日里离开,满天都是呼啸的大风,直教人不得安生。

没有雨。没有——没有您爱听的冷雨。

这似乎是一件极其不合理的事情,与我认为理所应当的一些东西相悖。帝王落地应有红光遍地,伟人陨落应有天地鬼神为之低泣,一位诗人带着他的笔离开了,为什么没有一场雨?

一场雨。一场冷冰冰的雨。多少年前的前尘隔海古屋不再,茁壮饱满的白玉苦瓜,如今又是几番沧海桑田。先生有灵,会为自然这般无情而默然吗?”

我停下笔来把信纸揉成一团。先生去了,他去的地方远比人世间干净纯粹,用不得我来拖泥带水。离去者都不应悲伤,我微不足道的字句,也不能惊扰了安宁才是。

悲伤的只是我们。十二月不是苔藓滋生的时机,那种阴阴的密密的墨绿色的造物,截下流水,也包藏火种。我该用它来保管先生的碎片吗?又该怎么阻止它,火一样熄灭水一样流走?

车流在夜晚仍旧川行不息,雷打不动地沿着既定的路线汇集又散去,不管有谁降临,也无论何人远行。多么怪异又漠然的生活。我回想着记忆中模糊的雨声,继续写下去:

“您说过人间有一日再无我,人间又如何等得来您的第二次路过?哈雷上一次路过没有我,下一次路过没有您,2061,有谁幸得惊鸿一瞥呢?再下一次,那抹天光向前流逝,向着太阳继续它的轮回时,这人间会有几人吊唁?在那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

再见,我听见雨说,再见。雨没能是您的绝色,该是她太灰太憔悴吧。只是小声地,小声地,模模糊糊,又多变,只能被听见,被您听见。直到这时候还闹脾气不出现,她的眼泪只在夏季来得痛痛快快,满天的满瓦的满城的雨啊,再在里边留一小片为您。她舍不得。

我第二次揉皱布满笔迹的信纸,泄气地把笔抛在桌上。雨声于我是朦胧的,尤其在冬季,远不及普天下人声鼎沸。但先生爱他们,他爱雨,也爱世人。雨的言语,先生听得真切;世人言语,他听得也多,远轮不到我来当传声筒。

我只害怕没有人记得和先生告别了,像站台上雨中起青烟,一块块车窗飞驰而过,映出的只是千百副一个模子的嘴脸。我翻来覆去看写着先生名字的五颜六色的封皮,只看到一条条标签被钉在那三个字上,排得严丝合缝,实在叫人怀疑底下一如面上波澜不惊。

离别,离别,床边的安魂曲,麦田里的枪声,一泓江水盈盈一轮明月。从初见到离别的泪水,中间又何止三十年欢笑。太多了,何止三十年,何止是欢笑。只有那场雨,从头下到尾,最后一刻反而缄默了。

听,雨说,听听。

湿的,细细的。

我想着先生的呼吸安静而悠长,他最后该是想看一眼家乡便心愿了了的,但他又如何放心把笔搁下?我犹豫着,笔尖在纸上慢慢地滑动:

“先生不必愁乡了,那边有归处,这里有雨。有诗。”

我最后一次揉起纸团扔进篓里,盯着圆珠笔在空白的稿纸上骨碌碌地滚动。

我眼睁睁看着那支笔在山海之隔的他乡猝然落地,我留不住,像先生捧了几十年的念想,雨滴却无论如何也还不了他瓦片最初的模样。

我还能做什么?我还能为了这微不足道的悼念做些什么?我看先生的名字既熟悉又陌生,我无数次为先生惊叹也无数次与先生擦肩而过,我看着先生,却做不到目不转睛,我只是埋在千万人群里的一颗心脏,和所有同类一样与先生若即若离。

我该做什么?献出我转瞬即逝的悲伤、朝生暮死的泪水?我该如何铭记,又该如何与俗世划个分别?

合拢手掌该是最深情也最心碎的姿态,像捧起一抔沙土,风来就消散在风里,雨去就随着雨水蜿蜒入海,再寻不到一点踪迹。我翻箱倒柜找出蒙尘的钢笔,清水洗净,一点点用蓝墨水灌满。我近乎虔诚地双掌合拢捧起那支笔,想它幸运的伙伴曾在纸上留下洇倒一片细绒的墨迹,想我无缘亲见的灯火在雨中打下错落的影子,想那些遥远而陌生的所有东西用油墨印了再印,想我不知何时第一次听见纸页中响起雨声,细密不停。

最后那信纸还是干干净净,在昏黄的灯下不像是这个时代的东西。

我把它叠好放进信封,翻过来用那支钢笔在正中郑重地、工工整整地写下:

余光中 1928-2017

(指导教师:陈佳新)

【点  评】本文以给已去世的诗人余光中写信为线索,表现了自己对先生的理解、敬仰和怀念。一方面是余光中诗歌中纯粹的、美好的世界:有雨,有爱,有乡愁;一方面是现实社会中无奈的、苍白的世界:干枯,淡漠,匆忙。作者具有极好的文字驾驭能力,用诗化的语言将两个世界结合在一起叙写,尤其将自己所了解的余光中的个人作品与经历融合其中,有张有弛,富有感染力。



发布于 2024-04-10 15:53

免责声明:

本文由 上海小升初 原创发布于 家长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登录一下,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贡献精彩回答,参与评论互动

登录! 还没有账号?去注册

暂无评论

广告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5 京ICP备2000576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