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丨华罗庚
人民数学家,“罗呆子”,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这些都是华罗庚的称号。但是今天我们更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他曾写过的一封信,一封《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
这封信写于1950年,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美国政府明确表态,学理、工、农、医的中国人,都不允许回国。
华罗庚和许多有志报效祖国的留学生虽有一腔热血想从美国回国,但在当时,想要顺利回到祖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美国当局极力反对我国科学家返回祖国。他们并不希望看见自己的科技被中国所利用,进而发展壮大起来。于是他们不顾中方的极力反对,设置困难重重。当时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有人被关起来,有人被搜查。
华罗庚写的这封公开信一经发表,立即引起驻外留学生们的热烈响应。
诸如我们熟悉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邓稼先和其他科学家,看到这封公开信后都纷纷克服了美国政府的各种刁难和阻挠成功返回祖国。
《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节选)
朋友们:
不一一道别,我先诸位而回去了。我有千言万语,但愧无生花之笔来一一地表达出来。但我敢说,这信中充满着真挚的感情,一字一句都是由衷心吐出来的。
......
我们怎样出国的?也许以为当然靠了自己的聪明和努力,才能考试获选出国的,靠了自己的本领和技能,才可能在这儿立足的。因之,也许可以得到一结论:我们在这儿的享受,是我们自己的本领,我们这儿的地位,是我们自己的努力。但据我看来,这是并不尽然的,何以故?谁给我们的特殊学习机会,而使得我们大学毕业?谁给我们所必需的外汇,因之可以出国学习。还不是我们胼手胝足的同胞吗?还不是我们千辛万苦的父母吗?受了同胞们的血汗栽培,成为人材之后,不为他们服务,这如何可以谓之公平?如何可以谓之合理?朋友们,我们不能过河拆桥,我们应当认清:我们既然得到了优越的权利,我们就应当尽我们应尽的义务,尤其是聪明能干的朋友们,我们应当负担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前巨大的人民的任务!
......
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
但也许有朋友说:“我年纪还轻,不妨在此稍待。”但我说:“这也不必。”朋友们,我们都在有为之年,如果我们迟早要回去,何不早回去,把我们的精力都用之于有用之所呢?
总之,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朋友们!语重心长,今年在我们首都北京见面吧!
华罗庚 1950年2月归国途中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出生于江苏常州。
1925年,14岁的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就读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中途退学,回家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但这并不能阻挡他学习的欲望。在此后短短五年里,华罗庚凭借他对数学强烈的兴趣以及惊人的天赋,一口气自学完成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是金子总有发光的那一天。五年后,华罗庚走出了父亲的杂货铺,迎来了人生中的重大转折。
1930年底,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轰动数学界 。同年,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才华后,打破常规,让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图书馆担任馆员。
1931年,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数学系担任助理。在此期间他自学了英、法、德文、日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
1933年,他被清华大学破格提升为助教。紧接着,1934年9月,华罗庚正式被提升为讲师,开始向学生们传授数学知识。
机遇往往会留给有准备的人。1935年,25岁的华罗庚遇到了一位贵人。当年数学家诺伯特·维纳来访中国参与学术交流,他注意到华罗庚这位年轻讲师的潜质,于是向英国数学家哈代极力推荐,为以后华罗庚顺利出国留学埋下伏笔。
1936年,26岁的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度过了关键性的两年。他至少有15篇文章是在剑桥时期发表的,其中一篇关于高斯的论文为他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
1937年,华罗庚回到清华大学担任正教授职位。后来随校迁至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继续任教。在此期间,无数学生十分崇拜他的知识,一直追随这位数学巨匠前进的步伐。华罗庚也十分期盼祖国数学事业可以蓬勃发展,于是他不留余力,将所有知识倾囊传授。
1948年,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请华罗庚为正教授。他心里十分明白,美国是看中了他的数学才能,想让他留在美国为其效力。于是他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牢牢抓紧这次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华罗庚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年薪5万美元的优厚待遇,奔向祖国的怀抱。他在1950年顺利携夫人、孩子从美国经香港抵达北京,在途中华罗庚写下了著名的《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呼吁留美学生回国效力。
当时的华罗庚绝对想不到,他的这一举动,大大推进了数年后中国科技的突飞猛进。
华罗庚先生作为当代自学成长的科学巨匠和誉满中外的著名数学家,一生致力于数学研究和发展,并以科学家的博大胸怀提携后进和培养人才,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投身科普和应用数学推广,为数学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付出了毕生精力。
1950年3月,华罗庚到达北京,随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等职。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电机系的电讯网络研究室被撤销。华罗庚表示愿请原研究室主任闵乃大教授和成员王传英、夏培肃到数学研究所搞电子计算机。就这样,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正式成立。
他还创建了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系统科学研究所和应用数学研究所。随后又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中科院计算中心主任,发掘并培育了王元、陈景润、张广厚、杨乐等一批数科人才。可以说华罗庚先生为中国现代数学发展打下夯实基础,因此他也被称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以及“中国数学之神”。
华罗庚留给后人们的不仅仅是复杂的数学理论,为了让我国青年骄子们可以学习华罗庚精神,1986年由中国少年报社(现为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社)、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中央电视台青少中心等单位联合发起主办了“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这是全国性大型少年数学竞赛活动,每年举办一次,竞赛主题是将科学的发展寄希望于未来。这么多年来“华杯赛”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投入到学科学、爱科学的行列中来。
华罗庚通过自己的努力令全世界对中国人刮目相看,他一生都为新中国的数学事业不停奔忙。先生虽然已经逝世,但是他在科学界的地位不可动摇。美国数学史家贝特曼曾经说过:“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的院士。”
今天,我们重新拜读华罗庚先生所写的《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从字里行间再次感受莘莘学子的满腔爱国之情,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样的不同感受?
据说学好数学将来可以做财务总监,掌管全公司的经济运营;
据说学好数学也可以做工程师,重大项目都会托付于你;
据说学好数学还可以做一名设计师,用自己的思维设计出独一无二的世界产品。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并不能成为华罗庚那样伟大的数学家,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究竟对个人发展,对国家贡献有哪些作用?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