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第十八届“叶圣陶杯”新作文大赛决赛命题解析


A卷第一题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中国人历来最重视的就是家族的传承,最反对的就是“数典忘祖”。
日常生活中,家里的老人往往都喜欢向晚辈讲述家族的往事,尤其是几十年前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有不少是祖辈当年投身革命斗争的英雄事迹、参加新中国建设的突出贡献,也有很多是关于贫穷、关于苦难、关于生离死别、关于爱恨情仇的记忆;他们被潮流裹挟着前行,为家族奋斗、也为社会牺牲。这些故事从一个个侧面、从细微处真实地反映了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变迁。这样的故事从我们戴上红领巾时就听,并伴随我们成长的每个时刻。
请你依据长辈的讲述,结合你所了解的时代背景,以一百年来的家国变化为主题,写下令你印象深刻的前辈故事。题目自拟。
【命题解析】



A卷第二题
请以“擦黑板”为题写一篇作文。题目亦可自拟,但内容必须与“黑板”直接相关。
【命题解析】



B卷第一题
下面这段文字出自李大钊的散文《新的!旧的!》。文中所描写的北京道路,既是写实,也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种隐喻。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同样也体现在“路”上。请你围绕这一话题,结合自己所熟悉的事例,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写一篇文章。

我常走在前门一带通衢,觉得那样狭隘的一条道路,其间竟能容纳数多时代的器物:也有骆驼轿,也有上贴“借光二哥”的一轮车,也有骡车、马车、人力车、自转车、汽车等,把廿世纪的东西同十五世纪以前的汇在一处。轮蹄轧轧,汽笛鸣呜,车声马声,人力车夫互相唾骂声,纷纭错综,复杂万状,稍不加意,即遭冲轧,一般走路的人,精神很觉不安。推一轮车的讨厌人力车、马车、汽车,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反说回来,也是一样。新的嫌旧的妨阻,旧的嫌新的危险。……若能在北京创造一条四通八达的电车轨路,我想那时乘坐驼轿、骡车、人力车等等的人,必都舍却这些笨拙迂腐的器具,来坐迅速捷便的电车,马路上自然绰有馀裕,不像那样拥挤了。即有寥寥的汽车、马车、自转车等依旧通行,因为与电车纵的距离不甚相远,横的距离又不像从前那样逼近,也就都有容头过身的道路了,也就没有互相嫌恶的感情了,也就没有那样容易冲突的机会了。
(原载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5号)

【命题解析】
这可以说是一个材料作文。我们选择了李大钊的散文《新的!旧的!》中的一段文字。李大钊是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最早的宣传者、启蒙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选取他的文字作为写作的材料,既表达了对革命先烈敬意,又可以从多个方面启发当今中学生思考中国的历史和现实。
要写好这个题目,我们认为首先应深入理解材料的隐喻,正如题目提示所说的,文中描写的北京道路,“既是写实,也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种隐喻”。这种隐喻,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社会贫穷落后的面貌,另一方面更体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而李大钊当时的梦想是:建设一条四通八达的电车轨路,大家都能享受到现代科技的便利,就不会再产生冲突了。
写好这个题目,最核心的要求是要体现中国社会的“变化”。材料中规定了一个“路”的起点,那么借“路”的变化来表现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其实可以选择的材料、角度是很多的。除了当今中国的靓丽名片——高铁之外,展现城市生活的变化可以写越来越便捷的地铁,越来越多的立交桥、高架路,当然还可以写路上跑的各种各样的车;要表现农村的发展变化当然同样可以从路的角度来展示,从泥土路,到砂石路,到柏油路,到高速路;主干道在变,乡间小道、胡同街巷同样也在变。
如果眼光放得更大一点,完全可以写中国走向世界的路。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当今的“一带一路”,中国人的路重新变得宽广无比。
从体裁来说,这个题目可以写成记叙文或小说,也可以写成议论文或散文,写成诗歌或剧本都不难。但无论哪种文体的写作都应该注意从具体的生活事实入手,如散步的路、上学的路、探亲的路、旅行的路、卖菜的路、返乡的路、进城的路、出国的路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着手处应该是具体而微的,但着眼处却一定要高远,体现社会变化的大背景,否则就会无法使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



B卷第二题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喝粥的传统。粥,有时是养生的享受,有时是生存的底线;既能体现文人墨客的生活雅趣,又承载着黎民百姓的温饱追求。如今,粥仍然是我们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物之一,也同样融入了生活的各样味道。
请以“盛粥”为题写一篇作文。题目也可自拟,但文章内容必须与“粥”有直接的关系。
【命题解析】
设计这个题目的出发点有两个,一个是引导中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用心感受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温情与美好,另一个是学会再现生活的细节。
这个题目通常最容易写成记叙文或小说。
写好这个题目,首先要将“粥”这个核心物象置于特定的生活背景中。大多数时候这个背景应该是家庭生活。正如题目中所提示的,有的时候喝粥是为了健康、养生,有时候喝粥是因为穷困,迫不得已。所以要先设计好一个背景故事,如:父母、长辈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变着花样为孩子煮各种营养美味的粥品;或者有人因为生病只能进流食时,亲人们想方设法做适合病人的粥;又如困难年代食物匮乏,家人想方设法用能找到的食材做成果腹的粥。这个背景当然也可以是家庭之外的场景,如羁旅者、落难人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得到一碗粥的慰藉,等等。
写好这个题目的关键在于真实地再现生活细节,通过细节来表现生活的“味道”。对于粥本身进行具体的描述,煮粥的人,煮粥所用的材料、器具、方式,等等。当然,最核心的细节还是“盛粥”,一定要将这个动作放大,抓住其中有表现力的细节进行刻画。——实际上,简洁而清晰地再现一个事件是写作能力的集中体现,很多人都未必能条理清晰地使用概述或详述的笔法叙述一个事件。粥所蕴含的生活味道,则包括: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老人的孝,过去时代生活的艰难,当今社会生活的幸福,等等。
这个题目实际上也可以体现出写作者的文化积累。中国古人吃粥的典故数量众多,著名的如范仲淹划粥而食、曹雪芹举家食粥等,如果能将这些典故融汇到文章中,一定能令其生色不少。
当然,这个题目要是写成议论性的文字、甚至就是谈粥文化的文字也是完全可以的。可以说,喝粥是我们民族的传统饮食习惯,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如能采取夹叙夹议的写法,不仅仅是描述喝粥的故事,而是能够从习以为常的喝粥中感受到生活的哲理或文化内涵,有着更深的发现,令人启迪,那一定是写作的高手。


以上对四个题目的解析只是抛砖引玉,肯定还会引发有心人产生更多的奇思妙想,发现更新的角度与题意,独辟蹊径写出佳作来。而在两个小时的决赛现场上,我们的决赛选手能否写出出乎意料的佳作,让我们拭目以待。目前,大赛评委会正在评审,请读者关注决赛获奖结果,关注获奖作品,特别是那些想提高写作能力的青少年朋友,也许会从中领悟到写作的门道。
(大赛组委会命题组)

② 知名机构人大附早早培(zzp)学前集训队-数学/神测和动手
① 华杯赛/华数之星真题试卷-解析版 附详细解题过程
② 迎春杯/青少年创新能力测试-解析版 附详细解题过程
③ 希望杯/希望数学-解析版 附详细解题过程
④ YMO世界青少年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解析版 附详细解题过程
⑦ 美国数学大联盟杯-解析版 附详细解题过程
⑧ 鹏程杯-解析版 附详细解题过程
①《人大附中早培海选必刷》《八中海选训练与解析》电子版教材
② 八少八素、人大附早培神测千题(上 下册)
③ 人大附、八中海选神测万题练习册及答案解析.pdf
④ 八少八素试题分享&人大附早培班试题分享+神测复习资料
② 朗思 iESOL 备考资料
北京高中:
① 北京高考英语听力机考模拟试卷及答案、听力原文、音频
添加 家长论坛微信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