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网红大V丢出一个链接瞬间被秒,焦虑的心情溢于言表…
看得我心里叹气。这些当妈的人都是新手上路,还不知道初中买教辅书根本用不上,作业就已经让小孩写到精神崩溃…海淀初一的小孩,普遍的日程表:6:20起床,作业10点能写完的是尖子生,普娃写到11点到12点是常态,偶尔还有熬到1点。我粗略统计了下六小强初一作业量(均值。欢迎大家评论区纠错):
首师附:作业量非常大,速度快的学生写到21:00-22:00,慢的学生写到23:00-24:00。
人大附中分校:一般要花3小时左右完成,完成时间在22:30左右。
清华附:相对其他小强学校较少,对比六小强外的学校作业较多。
北大附中:作业难度和量根据班型区分,普通班作业打卡,首八班作业难度大。
十一学校:大部分学生完成时间在22:00左右。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分科目,普通班21:00前能完成;贯通/SY班常写至23:00,语文英语量稍大。
最少10点可以完成,多了没有上限。有人不以为然,但你可别忘了这是初一的水平那!
而且,海淀的作业量还算全北京最大,这两年朝阳为了赶超海淀拼命卷初中,我朋友的小孩陈经纶读初一,吐槽作业天天11点写不完,挺精神的一孩子,俩月就萎靡厌学…
而且吧,现在的初一作业还不只是量大,难度也和小学不是一个量级——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还在听写字词句,作文题《毕业的那一天》;初一开学就开始怼小论文,分析《傲慢与偏见》的两种情绪从生理到心理的变化历程;数学更离谱。上半年还在X一元方程式上打转转,初中入学考直接进入到了二元次方的水平,丝毫不带过渡:新上线的历史作业被吐槽最多:12岁要总结概括魏晋南北朝数学发展特点,要剖析郑和下西洋对东南亚各国经济产生的影响…但凡家长流露出一点儿难色,就有人立刻跳出来分析,说现在的历史和道法大题,必须要有提炼能力:要掌握历史观察方法,要学会从历史中得出结论。可不是嘛!初中课本上的知识点薄薄几页,一上了卷子都是纵横捭阖…作为一个小升初家长,我觉得小孩要跨的不是台阶而是次元;暑假也不是休假,而是飞仙渡劫——东西海朝都在为了中考拼命卷。然而卷疯了的中考,却正变得名存实亡…
之前我说北大的招生50%在高考前结束,不走统招,竞赛保送强基特长提前把尖子生都掐光了;北京的中考现在也一样,学霸跳过中考统招,通过各种项目直接掐尖,提前上岸。
先说1+3项目。针对所有的北京的初二生选拔,跳过中考直接读高中。刚开始好高中不多,关注度还不高。但今年北京八中、十一学校加入试点校,1+3从扫普娃的工具,一下就变成了掐尖工具。你想啊,既不用中考,为了一分之差卷死;又能多读一年高中,进清北、985、211的机会更多,哪个家长能不动心?再说0.5+3项目,以教育集团内部学生为主。2025年首年放出直升名额,控制在初中校的7%-8%,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之前海淀六小强为抢好苗子,搞出各种小动作,中考后又是点招又是密电又是死签,每年明里暗里互掐。现在升级集团校,每家手里都有公办民办10来所学校做生源池,理直气壮地「遍地撒网,重点捕捞」,抢在中考前半年就把好苗子捞进自己的阵营中。掐尖的手伸的更长的是2+4,初一就开始选拔,2年初中+4年高中贯通培养模式,初三学高中课程,不参加中考,直接进高中牛校。目前首师附中、朝阳外国语等少数学校开了这样的项目,但可以预见,马上就有一批牛校铺天盖地。2025年1+3项目的招生校增加到113所,招生规模7800多人,开设0.5+3、2+4的学校也正在越来越多…这些项目的核心是分流前置、中考「一锤定音」的影响弱化。但如果你以为就可以不用卷了,那就大错特错了,1+3/0.5+3/2+4只是让「卷」提前了,有些集团校甚至五六年级就开始内部摸底测验。原来中考分流,凭分数上岸高中,为能进什么大学做定位,现在小升初的暑假就要进入升仙备战状态,因为2+4项目一开学就完成了选拔。集团内选拔成了主流,中考上岸就成了千军万马走钢丝桥。对北京家长来说,真等小升初再琢磨升学就太晚了。小学一年级就得为9年后上岸做好规划:怎么才能挤进集团校,拿下六小强的高中入场券…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