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及以后家长的小升初升学策略建议

根据趋势变化与长期视角,我建议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规划:
1、将升学目标看得更长远——从中考往回看
小升初择校上岸其实不会超过10%的学生,所以从心态上来讲,家长要平常心来看淡这件事,少部分孩子经历小升初,但是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中考,所以2026年后,小学的家长就必须以中考为目标来规划孩子的学习安排了。
越早越好,因为越提前,你的时间越充裕,心态上越从容,孩子的压力会越小,你和孩子试错的机会会更多。
不然很容易会陷入一种跟风,焦虑的误区,乱了自己,累了孩子,到头来还捞不到好处。未来直升是大概率发生的事情。要不然你就在买房之前就考虑好这件事情,一旦房子买了,你发现初中一般的时候,你想调整其实很难。
2. 重视能力培养,而非纯粹成绩
如果家长你还在唯分数论?还只盯着学历?还没有发现这个世界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
那我建议家长真的要好好地来思考和规划家庭和孩子共同成长和发展的方向了。
有了AI和人工智能这样的加速器存在,我们可以坐下来思考,未来10年以后,这个社会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我不否定高学历也是一个孩子实力的象征,但是高学历代表能力高吗?成绩好代表会思考吗?我相信我们这代家长的经验对这几个问题一定是有体感的。只是相对能力,成绩更容易看见,对于能力的培养,我们无从下手而已。
3. 给孩子选择她喜欢的名师
很多家长会找我给孩子推荐合适的老师,对于师资的选择,除了老师的责任心、经验和师德以外,我最看重的是:孩子是否喜欢这位老师? 好的教师能激发兴趣,而兴趣是最持久的动力。选择合适风格的老师比盲目追求“名师”更关键。
一个能够感受到自己被关注,带来正向反馈的孩子,他的成绩是非常容易提升的。当然还有学习目标的设置,教学体系的升级迭代等等。
无论是在机构还是在学校,我都会要求找我做规划的家长定期和老师们交流孩子的在校或者是在机构的学习情况,而不是当甩手掌柜。
如果你有很强的择校的目的,且孩子也能学进去,兴趣使然,那么机构的高端班,甚至是集训队,就是未来择校很重要的一把钥匙,但是做这个决定要早!
4. 重视阅读和英语的早期培养
我说过阅读和运动两件事可以伴随孩子一生,也是唯二不多的能够对抗手机的事情,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搞孩子的教育,那么就认认真真地从幼儿园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关于阅读这件事情,我说它个一万遍都不会嫌我烦。
从目前中高考甚至是小学的期末考来看,出题是越来越活,深外的小升初用英语考了物理化学地理逻辑,这种跨学科的结合,已然是趋势。阅读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贯穿小初高最底层的知识架构的搭建。如果不懂我说什么的,你照做就是,未来你一定会来感谢我的。
至于英语的学习,我也重复太多次了,他是唯一小学可以学到高考水平的学科,也是隐藏的buff,是转轨的关键,是未来孩子升学可多元选择的必要条件。就算是深中3+2的学生,要求PET的水平也是最低要求。
5. 可以学奥数,但是量力而行
大部分的孩子可以学好英语,但是想要在奥数方面学出个一二三来,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具备的天赋,最起码我知道我女儿的天花板在哪里。
关于深中小升初3+2招生的文章里,我有说过它录取的条件取决于当期孩子的水平,大家可以去看看它录取的条件:2025之后,如何考上深中?【考上深中小升初篇章】
但是数学要学吗?在孩子校内学得不错的前提下,可以去做尝试,其实学习风格篇左脑的孩子,只要有适合的老师引导指导,数学即使没办法到竞赛的水平,但是超越大部分的学生其实是可以做到的。我见过3年级学初中联赛内容的,那种天赋、那种兴趣、那种专注,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拥有的。
6. 重视亲子关系,更要守住孩子健康
这次暑假夏令营,我带的几个孩子,有两有抑郁症,有一个有强迫症,还有一个沉迷手机游戏,有多动症,有幽闭恐惧症等,这几个孩子就在4年级到初一之间。我可以肯定地说,只要一个孩子出现了身心某方面的疾病的,你想他在学习上能够有提升,基本不可能,孩子能安然无恙地上完初中,你就谢天谢地吧。
我发现大量的家长是忽略孩子身心成长的,这个并不怪家长,因为家长也不懂,怎么自己的孩子就出问题了,怎么一句话的事情就整抑郁了。
咱们那个年代内心可没这么脆弱呀。往往成就越高家长,反而孩子出现问题的概率越大,为啥?因为我们那些年在快速发展的时期,效率第一,我们需要专注在事情上,哪有时间管自己开不开心,需要啥情绪价值呢?
其实不是我们当年没有心理方面的问题,而是这些问题全部爆发在孩子身上了。重视亲子关系吧,成绩是果,孩子才是因。
写在最后
小升初每年都会有不同的热词、谣言和“内幕”,2025年的故事很快也会成为往事。
对家长来说,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掌握了多少“内部信息”,而是能否在一次次的变化中,看清不变的底层逻辑,教育是场长跑,孩子是主角,家长是陪跑者。
别让一时的风向,牵着你和孩子的节奏;也别用短期的分数,绑住了孩子的未来。做对当下能做的事,种下能力、兴趣与健康的种子,把眼光放长、心态放稳。
等到回头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最稳、最远的路,从来不是靠一两次密考冲出来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愿每一位家长,都能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既有策略,也有温度;既看得远,也走得稳。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