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升初的招生和面试过程是怎样的?

大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 00后女老师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3 浏览




每年一到小升初季,上海家长们的焦虑值就直线飙升——摇号、对口、公办、民办、特色班…哪个词都能让人脑壳疼。特别是想进那些“神仙打架”级别的热门初中,简直就是一场信息战、资源战、心理战三合一。


表面上是规则,背后全是“门道”?


你以为摇号是全部?对口是铁律?醒醒吧,除了这些写在纸面上的流程,还有不少“隐藏赛道”在家长群里悄悄流传。其中最出名的,非“SMK神秘考试”莫属。


什么是SMK考试?为啥这么神秘?


简单说,这不是官方组织的考试,而是一些难度很高、内容可能还“超纲”的非公开学术测试。它往往被看作是进一些顶尖民办初中、或者公办特色班的重要“敲门砖”。


那谁在办这些考试?教培机构的身影浮现了。


很多家长都提到,SMK这种测试其实主要是教培机构在背后操作。他们对外会宣传“我们有推优名额”,甚至夸张到“掌握八成名额”。


但这可不是你想报就能上的——先内测,成绩行了再交钱上集训班,课上完了才“有机会”被推荐参加SMK。比如,有家长说上8节课就要3200块,这钱交得都快成“门票”了。


花了钱,真的能推上吗?家长心里其实也没底。


问题是,这种“推荐”到底靠不靠谱?没法核实。信息高度不透明,但很多家长还是会硬着头皮冲上去。毕竟,周围人都在搞,自己不跟上就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还有更高端的——择校签约咨询服务


你以为这就到头了?错,还有更烧钱的路子。有家长说,一小时择校咨询费就要2000块。嗯,咨询一次能不能进学校不知道,反正钱包先瘦一圈。


除了考试,家长们还“卷”什么?简历!


对,小升初现在也讲“个人包装”。一份做得像论文一样厚的简历,家长们昵称它为“情书”。24页的都有,里面囊括了孩子的各种证书、奖项、竞赛成绩,甚至还有英文手写自荐信。提交时机也讲究——五年级一开学就要送。


那简历里什么内容最加分?目前比较热门的有小托福成绩、奥数奖项、学校职务(比如大队长)、还有各种科创类项目,能堆多少堆多少。


关系户?也不是没有,但大多数家庭只能靠自己。


少部分人会尝试“找关系”,但这是极少数人能走的路,大多数家长靠的还是孩子实力和自己刷群刷信息的努力。


面对这局面,家长都怎么选路?


其实不同家庭选的路也不同。有的全力冲顶尖民办,比如大家都听过的“华育一哥”、兰生一姐,世外等等,代价也高得吓人——比如兰生一年的开销可能上10万,普通家庭根本承受不起。


也有家庭干脆选择买学区房,锁定好的公办学校,比如徐汇园南、浦东华二前滩等热门学校的片区房,动辄也是大几百万的投资。


更保守的方式就是摇号、对口、公办三者间找个平衡点,主要看学校口碑、离家远近、教学风格等综合考虑。有人说有的学校“太机械”,这话听着形象,意思就是压力太大,像在训练营里生活。


说到底,拼的是啥?


拼的是家庭的资源调动能力、孩子的实力、信息获取能力,甚至还有家长的情绪管理能力。这个过程不仅累孩子,更是把家长一把拉进了升学的“旋涡”。


最后一个问题:在这样一个规则和“潜规则”并存的体系里,教育公平,还存在吗?


当一个孩子需要经历SMK、推优、简历情书、择校咨询才能读初中,当一个家庭要花十几万、动用人脉才能找到路,你真的还能说教育是“公平的竞争”吗?

这可能是所有家长都要思考的问题。



发布于 17 小时前

免责声明:

本文由 大语文教育 原创发布于 家长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登录一下,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贡献精彩回答,参与评论互动

登录! 还没有账号?去注册

暂无评论

广告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5 京ICP备2000576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