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的新变化,释放了哪些信号?

据说北京中考发生了大变化(其实都是之前放风的传说成真了)——其他地方会不会跟呢?
变化1:总分从670变为510;
变化2:(继续)两考(初中学业考试和高中选拔考试)合一;
变化3:生地史化不计入中考(相当于不考了);
变化4:道法开卷+物理操作(增加了平时考核内容)。



你看懂了吗?有人拍手称快,说少考了4科,终于可以给孩子减负了;还有人说总分下降了,孩子们的负担也跟着减轻了。真的是这样吗?
我简单说一下我的观点,过两年回头看是不是验证了:
1、总分变少了,要考好学校就会更卷了。
从选拔的角度看,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区分度。区分度大的考试,容错率相对较高,其实家长孩子是相对不那么焦虑的。而区分度小的考试,容错率非常低,那么家长跟孩子就会特别焦虑。
以去年沈阳中考为例,上下波动个3-5分,学校要差好几档了,这就导致大面积的学生跟家长,连带着(初中)学校和老师都神经超级紧张,一点儿细节的差池都不能有。然而人不是机器。但是容错率低的考试,正在把人训练成机器。
为什么总分变少了,要考好学校会更卷?简单解释一下原理,大家自行体会:以前总分670分的时候,想要考头部的所谓几大名校,需要考到660+,也就是丢分不能超过10分;现在总分510了,你以为考上那几大名校,还是丢分不能超过10分吗?
不会的。很可能丢分不能超过5分了。因为以前考9科的时候,每科有1分左右的容错率,加起来总分就是10分左右的容错率;现在只有5科了,还是每科有1分左右的容错率,加起来总共就只有5分的容错率了。
所以,比如说去年考上头部名校需要总分660+,今年很可能需要505+,而不是500+。(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具体分数大家去查近几年北京中考的数据)
有人会说,考试科目变少了,难道不会通过增加题目难度,来拉大分差吗?本来是有可能的。但是大家看一下第二条,就绝无可能了。
2、两考合一意味着平均分还会居高不下,难度不可能提高,区分度一直会很低。
关于这个逻辑,我去年写过几篇文章分析过,大家不妨翻来看看。比如《今天看到一个图,很有意思》,里面贴了一张很著名的中考分数分布的“蘑菇图”,大概是这样的:
为什么中考的分数呈现,不是跟高考那样大致呈正态分布的钟形曲线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两考合一”。学生们的中考分数,除了作为高中录取的选拔指标,还作为他们初中学习效果的评价指标。
简单来说,不管是各区还是各校,都要拿中考成绩(也就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作为他们初中三年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考题出得太难,就会让总体分数很难看,从而证明基础教育做得不好——这等于是自己打自己脸。
因为中考分数最大的秘密就在于:中考题是初中老师自己出啊!自己出题考核自己的教学水平高低,还把题目搞那么难、让分数那么难看,这不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嘛~
那么为什么高考分数的区分度那么好,整体分数呈现正态分布呢?那是因为高考题不是高中老师自己出的呀,是部里面组织那些大学教授们出的;还因为高考就单纯是“高等学校入学选拔考试”,高中的学业水平考试是另外单独有一个考试的。
所以大学教授们出起高考题来,既没有“分数太低会打脸”的负担(反正打的不是自己的脸),又有给自己的未来学生尽量准确评价的冲动,所以他们出题的目标从来都是越接近钟形曲线越好的(虽然经常也会丢手艺,但是总体上区分度都还好)。
3、小四科不计入中考,约等于不用学了。
这个是很多宣传口径里重点的“减负”理由,也有很多不明就里的家长跟着拍手成快。但是这里我要给大家泼点儿冷水:小四门不考,既不会减轻初中阶段的学习负担,同时还会增加高中阶段的学习负担,并且给未来的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埋下了相当大的隐患。
为什么说小四科不考不会减轻初中的学习负担?因为这四门不考了,学这四门课的时间,也不会还给孩子、让他们充分地玩耍放松休息和睡觉的——这个拿脚趾头想也能想得到。以前数学刷3遍题,现在刷5遍嘛,因为原来数学120分占总分670的17.9%,现在总分减少到510,数学还是120分,占比提高到了23.5%,我滴个乖乖,分明是每一分都更重要了嘛!
既然数学是这样,那么语文、英语,物理、历史,都是这样的嘛!既然还在考的每一分都更加重要了,当然要更加倍努力地卷了嘛!而且参考上面的分析,总分变少的情况下,分数的容错率还会更低,原来可以丢10分,现在只能丢5分了,怎么保证上名校?只有更卷嘛!
为什么说小四科不考,还会增加高中阶段的学习负担?因为中考虽然不考,可是高考会考呀,现在初中的教育就是这个德性,凡是中考不考的东西,我就不教,美其名曰“不浪费时间”。所以学生们的史地生化的基础,基本上就会跟没有基础一样了。上了高中,从一张白纸开始吧。
如果大家不信的话,可以参考现在高考的选科制落实之后,高中对于学生没有选的科目,实际当中是怎么教学的(一定要找关系比较好的高中生家长实际了解一下,不要看表面文章和套话)。这个我不详细说了,总之我这个号以后之所以会经常写一些各个科目的奇奇怪怪的知识和故事,就是为了帮孩子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可以想见,在选科教学的背景下,学生们的素养将会进一步瘸腿。这并不是说,中高考不考、学校里不教的东西,学生们就必然不会。当然不是这样。但是现在初中和高中教学的那个鬼样子,大家又不是不知道,孩子们每天早上6点钟睁眼就像打仗一样,7点前要到教室坐好,然后一直刷题到晚上9点、10点、11点,有的甚至搞到后半夜一两点钟。哪有什么时间自己搞课外的拓展呢?本来周末双休是个潜在的机会,现在看双休这个执行的架势,各地的阻力相当大。所以孩子综合素养这一块,只能看家庭、看个人了。大家各自发挥吧。
4、道法和物理增加了平时考察(实验操作),约等于没有考察。
在某些科目上面增加平时考察,这种改法的本意,是减少最终“一考定胜负”的压力。但是实际执行的时候,为了保证机会和公平,最后基本上都是“连锅端”。这个经历过的家长都知道,没经历过的家长,抓紧时间请高年级家长吃吃饭,好好请教一下。
北京这类东西好像搞得还比较少,其他地方更花哨一些,物理、化学、生物都有实验,然后信息技术、英语口语等等,也都是安排在平时考察。这类考察最多的好像是昆明吧,除了体育加试,还有美术、音乐的考察,总分据说有1000多分,加上了这些,究竟是减负还是增负,评论区里亲身体验过的家长可以分享一下,我就不乱讲了
所以这些平时考察的分数,本质上会进一步压缩了卷面分值,使得区分度更加小了。原本满分只有510分了,现在道法去掉10分,物理又去掉10分,有效区分度就只有490分了。
结论:北京中考这次改变,释放的信号就是,中考选拔进一步朝着“随机化”和“抽签化”的方向发展。
所谓随机,就是原来是前10%的好学苗有机会冲击5%的顶尖高中名额,现在因为区分度降低,使得前20%的学苗都有机会拿到前5%的顶尖高中名额了。绝对实力的确定性进一步降低。
所谓抽签,就是结合“指标到校”政策,让更多孩子有机会“上名校”。这次据说北京是要让重点高中指标到校的比例达到50%。沈阳已经执行了很多年70%指标了,大连据说已经达到了80%。录取到同一个高中的指标生,不同初中的分数线相差十几分到几十分都是司空见惯。
这样的目的,就是尽量使得各种分数段的学生,都有机会进入“最好的高中读书”。至于他们进去之后能不能跟上,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而这一点,其实高中特别是头部高中是很不喜欢的,所以为了保持自己的领先优势,他们一直在想办法尽量抓到更多好学苗。
相对来说确定性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前选拔。但是这条路有的地方几乎被堵死了,当然有的地方是红红火火。提前选拔走不通的话,最好的办法似乎只剩下广撒网(扩招)了。今年和平某高中招生名额要达到1200人了,而且以后每年还要以20%的速度增加,然后沈河某高中满世界开分校,变相扩招,其实都是尝到了这个策略的甜头。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