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又要“变天”,普娃还有逆袭的机会吗?

近期,北京各区学校陆续公布2025年校额到校分配情况,与今年相比变化不小,这也意味着初三学生将再次迎来“新中考”。此次中考,无论是从考试内容还是招生录取方式上都有很大调整,更加考验家长对于孩子升学路径的规划。
2025年,北京再迎“新中考”:
①考试科目精简为6门,中考总分调整为510分;
②“小四门”不计入中考成绩,由考试科目变为考察科目;
③道法由“闭卷”调整为“开卷”;
④物理“实验操作”计入中考成绩;
⑤体育健康分值按照《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分步实施,具体分数以当年政策为准。
中考计入总分的科目由语文、数学、英语、物理、道法和体育组成。语文、数学成绩占比100分,英语笔试成绩60分+英语听说考试40分,物理满分80分(笔试成绩70分+实验10分),道法满分80分(笔试70分+综合素质评价10分),体育总分50分。
以下是北京近几年中考改革的考试科目和分值变化,25年及以后参加中考的家庭可重点关注:

面对考试科目和分值的调整,考试难度会增加还是降低?目前并没有明确说法,但是从近期刚结束的期中考试来看,很多学生家长都表示,此次期中考试试题新颖,难度不小。

对于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学生来说,“小四门”本是得分项。现在这部分成绩不计入中考总成绩,考试难度如果再增加,想要进入优质校更是难上加难。
02
招生录取方式改变
除中考分值有调整之外,2025年北京高中的招生录取方式也有很大变动。除统招之外,关注度最高的就是1+3项目和校额到校。
1+3项目:
1+3项目是一项人才培养试验项目,提前给予初二学生一次升入优质高中的选择机会。学生在初二年级结束后进入试验学校,在试验学校连续完成初三及高中共四年的学习。
2024年,北京1+3项目发生了较大变化,招生校由23年的41所增加到24年的82所,区级实验学校由23年的34所增加到76所。招生计划由23年的3144人增加到24年的6014人,增加了2870个计划。
1+3项目大幅扩招,让许多学生可以不用参加中考,直接获得进入优质高中的机会。虽然招生计划增加了,但是学生之间的竞争之激烈也可想而知。
校额到校:
校额到校是将优质高中部分招生计划定向分配到一般初中校,依据考生中考成绩及填报志愿的顺序录取,属于“校内竞争”,因此被录取的同学因为初中校情况不同,录取分数也有差异。
从2025年开始,校额到校也将迎来巨大改变。校额到校的指标和比例都会有所增加,因此,统招阶段的招生数量可能会受到影响。校额到校名额增加是利好部分学生的,按照之前的录取要求,中考分数在当年最低控制线以上就有报考的机会,给学生提供了统招之外的另一种升学途径。但参加校额到校升学的学生增加,学校会按照择优的方式录取,学生间仍然存在一定竞争。此外,校额到校升学方式也有优质学校的加入,促使竞争加剧。
总而言之,政策的调整,给头部学生带来了更多升学选择。而对于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学生来说,若达不到1+3,校额到校等升学途径的录取要求,那就只能通过统招的方式升学。而此前提到的这些升学途径扩招,变相影响了统招的名额,被优质高中录取的难度也随之增加。
03
面对中考剧变,如何规划升学?

平时成绩不理想,有被分流的风险;
考试发挥总不稳定,徘徊在滑进普校的边缘;
比较偏科,难以适应体制内的升学评价方式;
……
如果遇到以上情况,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出发,给孩子做好升学规划:
转轨国际学校:
国际学校开设国际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的优势、兴趣和将来的发展方向自由选择,打破了学科组别、文理科限制,更加适合偏科的学生。课堂以学生为主导,老师给予启发,学生须充分利用主观能动性去思考和探究,与他人合作,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对学生的创造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会有极大地提高。在学科能力要求上,追求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课程内容也更丰富。在评价机制方面,部分国际课程有多次考试机会,容错率相对较高,学生有更多机会获得好成绩,进入名校。
选择国际学校普高班:
双语学校普高班是针对参加国内高考的学生开设的班型。许多学校近两年都在普高班型上加大了投入,甄选全国范围内升学经验丰富、授课成绩卓越的优秀教师,组建高质量师资团队,具备较强的加工能力,让孩子实现“普进优出”。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