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季,家长们最关心的就是择校,中高考还要择区。近几年择校观念也愈发盛行,而这也造成很多家长的错觉——进对口就=失败,不管三七二十一对口学校好不好就要换学校,没有做好风险评估,对口校和变换学校之间的优劣对比。或者那么一点点细微的优势值不值得耗费搬家租房带来的金钱和距离上的成本。
盲目择校的后果就是后悔不已。
针对小升初择校,我的观点一直是:理性择校(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那么什么才是大家需要择的好学校?有哪些情况呢? 给大家分析了以下几种情况:1.你是被掐尖进入的该学校,并且还能被分进一个好班。
2. 学校有掐尖,但最好的班与你无缘,或者你是通过对口入学的方式进去的,后面什么自招推荐,飞行考和推优可能和你关系也不大了。进去之后你发现只能做“凤尾”,那反而不如去稍差一点的学校了。
3. 如果一个学校没有掐尖,也不清楚自己在这个学校的定位。
可以根据对口的小学,摇号大致的人群来反推。一般情况下,摇号生的水平往往会比对口强小差很多。而你是通过对口或直升进入并且排名靠前,那将来也不会很差。
1.孩子在竞赛上表现出强大天赋或浓郁的兴趣,那么可以择校进相应的对竞赛有支持,且竞赛自招更通畅的初中。4.认为本区高中不太好,希望换区的,可以通过小升初换到相应的区。5.两所学校相距不远,水平虽然差距不大,但另一所学校保证进好班的。6.留在对口对考上目标学校没有信心,想去更高一档学校提升裸考能力的。如对口只能够到区重但目标市重点的。(常见于摇号情况。)
1.目标不是自招,或者水平够不到四校自招,对口学校不错,留在对口裸考发展也不错的。2.目标学校和对口学校升学成绩层次相差不大且离家距离远。4.根据孩子水平评判择校并不能带给孩子带来在高中的本质提升的。如果说家长还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实力水平定位的,可以去多参加一下smk来认清自己找准目标,有了清楚的认知之后,择校的结果才能更精准和谨慎。择校除了考虑学校还要考虑孩子的接受度以及自己甘愿为孩子的牺牲度(比如租房子或者长时间通勤等)。不得不提到的一点,由于新政后,名额到校政策的实施,进了对口初中不再像以前一样很难考上好的高中。中等以上的公办中学,校内可基本满足,当然家长也可以加强课外补习来作为补充,提前学超前学都是一种补剂,来衔接高中的进度和难度。择校,首先就是尽量全面了解信息,保证别因为信息差错失一些择校机会;
其次,就是做择校决定,多了解身边家长想法,去执行。比如说对口的是普通公办初中,那么果断选择摇号。具体选择哪一所初中,既分析大概可行性,也分析最糟糕情况,没摇中会如何。
在这个过程中,没必要焦虑,做好准备更重要。具体来说,就是不能光看名声择校,而要看你自己的情况去选择,你去了这所学校能收获什么?学校的资源你有份吗?学校的特色项目适合你家孩子吗?学校有上升机会和渠道吗?如果有能轮到你家吗?
先问自己这么几个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可能没有答案,但是光讨论学校好不好没有价值,学校再好,资源再多,和你没有半毛线关系,你去了好学校对你有什么实际价值吗?
最重要的还是选择一个适合孩子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面能够获得切实的利益,比如能够扎实能力,能够进到实验班或者提高班等等。关键还是要看孩子在这个学校里真正能得到的“东西”,比如被分配的优质教师资源有多少,上升的渠道和机会有多大的概率,这才是关键。择校,其实也是一项技能,考验孩子更考验家长。家长既要对孩子以后的成绩作出预判,也需要对目标学校的情况进行更真实的了解。孩子喜欢和适合才最重要,适合孩子学习的校园,才是最好的学校!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