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搞懂上海中考招生政策

有朋友最近问我中考的招生政策,以及应该怎么规划和准备。这类内容网上确实有很多,朋友觉得信息量太大,自己还要删选过滤, 也会有遗漏盲区。
我今天给大家总结提炼一篇内容,把中考招生讲清楚,本文定位是中考政策扫盲。
这里面的内容只涉及一般高中招考(不会涉及中职、体育艺术生、国际课程班等, 也不会谈跳过中考的复旦数学营之类的情况)
中考招生其实就是分四块,按顺序如下:
自主招生(自招)先录取,然后是名额分配到区,再是名额分配到校,最后是统一招生(习惯上也叫平行志愿录取)。
不同种类学校在不同批次录取的占比不太一样,大致可以参考一下下图:
(注:委属市重点高中这里指的是上中、华二、复附、交附、上师附中、上实验。上实验比较特别一点,虽然是委属市重点但名额到区都只有浦东才有,而且总招生数也比较少,毕竟还有一大部分直升的。
然后这里面的百分比也是一个大致平均数字,到具体的学校会有些差异,比如黄浦区的市重点名额到区占比会更高些。具体每一块的招生概念,后面都会提到。)
除了自招之外,上海中考是区内竞争。所以在初中学习阶段关注区内排名也是比较重要的,当然大部分的考试可能你只能知道校排,而且区统考也比较少,但学校在区内的情况基本还是有数的,是可以去比对出来校排大概对应一个什么定位。
先整体说一下中考分数构成,满分是750,结构如下:
补一句,中考招生是考完试还不知道分数的时候填志愿的,要考验一下估分能力的。
自主招生
先说自招, 首先,自招也是要参加中考的,“学生的学业考试总成绩须达到本市自主招生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方可被正式录取”(引自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中考中招实施细则),
自招的控制线和名额分配(包括到区、到校)是一样的,普高控制线低不少,最近三年的控制线如下表:当然大家应该会发现,控制线基本是远低于这些学校其他录取方式的分数线的(比如上中平行志愿都得700多),毕竟,自招本身比的就不是中考的分数。
类别 | 2024 | 2023 | 2022 |
---|---|---|---|
自招 | 607 | 610 | 610 |
名额分配 | 607 | 610 | 610 |
公办普高统招 | 518 | 525 | 520 |
这里多一嘴,部分学校自招对艺术生要求要控制线上+20/50/80分这样的要求(比如华二在2024年自招对艺术生要求控制线+80分即687分以上,体育生和学科生没有相关要求)
做了两张几张图,一张是市重点整体分布(列举了有中考统招计划的74所市重点),梯度和排名仅供参考, 另两张学校分布明细图放在最后统一招生部分。手机看起来都比较小,需要放大或者电脑打开, 图标颜色都和梯度一致。
<<<市重点整体分布层级>>>
自招这块我觉得信息不算太透明,虽然号称录取是中考结束填完志愿后开始的,但实际上,初二就开始了,一些竞赛厉害的,提前就被四校预定了。
大家其实可以去看一下四校自招生源的学校分布,如果你的孩子在这些学校里面,那么可以问问老师,大概率会有飞行考的机会,如果能适应这个级别的难度,可以试一下,四校自招考的难度是远高于中考的。如果不在这些学校,那可能四校自招的念想稍微要放一放,当然如果一模的区排特别高,还是可以自荐(投简历到招生办邮箱或地址)试试看。
由于政策的原因,四校之外的其他市重点,只能拿出10%的名额来自招(四校是30%),所以数量少了很多,但是门槛会低一些。另外,自招有机会进一些高中的好班,所以和裸考录取比,大家可以去权衡一下,特别是基本同档次的学校,能进自招好班当然更好。
除了市重点,市特色高中也有自招权利(15%的名额),这个的门槛会更低一些,如果觉得自招市重点比较难的话,市特色高中的自招也是一种考虑。
自招可以填2个志愿,不分先后,你可以在自招预录取阶段2个志愿都要你之后来决定去哪一家(最多选一个);也可以,都不去。但是决定去了不能反悔的。自招的预录取是在中考出分之前(这也是为了防止有人看到自己分数高就不想去了),你的分数在自招控制线之上,预录取就转为正式录取,否则就作废。
自招结束,就到下一个“名额到区”的环节了。(后面三个录取阶段,可以理解成只看中考分数)
名额到区
自招录取结束之后,才开始名额到区的录取。所以大家要明白这四种录取是完全分开不会重叠的,自招没录取才会到名额到区里面来。所以一般来说,你志愿的安排,应该按照自招、到区、到校、统招这个梯度向下的。你总得把更好的目标学校放在前面对吧,当然有一些特别的情况我们聊到再说。
名额到区和到校,理论上都要算上满分50的综合评价分来算总分,但目前而言,这50分基本都是给满的,所以,大家暂且还是看中考的750吧。
名额到区每个区的名额是不一样的,这个就是区内竞争。名额到区的学校,可以参考一下往年的计划录取数。学校的选择范围是全市的市重点高中,除了委属市重点高中之外,外区的市重点高中你在后面两个录取顺序里面就看不到了,所以有心仪的外区市重点的话,也要争取这轮机会。
(注:委属市重点高中这里指的是上中、华二、复附、交附、上师附中。上实验虽然是委属市重点但名额到区都只有浦东才有)
下图是2024年名额到区各个学校在各区招生计划数,可以参考一下,可见大部分的数量是很少的:
因为名额到区只能填一个志愿,所以还是有分数的偶然性的,也会存在捡漏的空间。有时候是心理博弈,比如挑一个去年分数线高的,大家可能都不敢填,你填了可能就占便宜了。
另外有一点,一般来说离本区越远的话,分数线也可能相应会低一点(这个只是相对,在同档次的学校里面比,参看过去几年的分数线是可以发现这个现象的),当然这个远得是很远~,隔壁区啥的一般是不会低的。
一般来说,你的到区要比到校的学校填的更好,因为到区先录取嘛,不然到校的学校更好分数也够但是就没机会了。
名额到校
享有名额到校录取资格需要在对应学籍的学校呆满三年,这也是为啥初中转学要在七年级之前要转好。中考可以根据学籍或者户籍选择在哪个区参加,如果单纯只是户籍身份,则不能参与名额到校录取。
名额到校现在可以填2个志愿,这两个志愿是平行的,和最后一轮统一招生的“平行志愿”是一个概念,招生学校就是从高分到低分来录取的,也就是不会因为你的分比别人低,但是你是第一志愿而别人是第二志愿优先录取你。当然对于你个人而言,都到分数线了那哪个志愿在前就会被先录取。
名额到校是校内竞争,可以翻一下24年开始的名额分配比例,22-23年的比例参考性会弱一些(因为那时候民办不能参与名额到校,现在基本都可以了)。因为很多学校的名额相对比较少,所以分数线的波动也是巨大的,所以别以为普通初中就容易搞名额到校,而且,四校的名额到校人头,是校长去抽签抽到的,抽不到可能这年就没有四校名额。
以长宁区西郊学校为例,2023年的延安到校分678.5,2024年只要653。(这种名额数量比较小的学校就越可能出现分数线巨大波动的情况,而且该校2024年多了一个交附的到校名额应该说也是一种影响因子。所以关注到校分数线,不如关注校内排名)
名额到校只限于本区的市重点 + 委属市重点(四校+上师附中,这个还不一定有,要校长抽签抽到名额)
用长宁区举个例子,本区市重点高中有延安、市三、复旦,所以基本的名额到校的名额构成就是这三个学校为主(男生还填不了市三女中),四校+上师附中2024年一共才9个名额,然后18个初中的校长去抽签,平均每个初中只能分到半个。
统一招生(平行志愿)
平行志愿的概念,上面名额到校已经说了,对于你本人是志愿顺序优先,对于录取学校还是分数优先。
放两张图,市区和郊区的市重点分布明细(把去年的平行志愿最低分数线也显示了),图标颜色都和前面那一张市重点梯度图一致。(这里只列举了市重点,实际上有一些强的区重点完全可以跟某些市重点一争高下的,暂未列入)
<<<市重点郊区学校分布>>>
<<<市重点市区学校分布>>>
一定是你最想去的学校填在最前面,因为一旦你被前面的学校录取了,后面的志愿就作废了。一共可以填15个,可选择的基本就是委属市重点+本区高中(市重、区重、普高都有)+外区民办高中,我会建议留一两个比较差的学校保底。
顺便说一下,这是最后一道防线了,想上高中的话,还是要保一下底。
用长宁区举个例子,如果自己估分之后的定位在天山中学这个区重点,那往上往下还是可以填几个学校的:天山(641.5)之前可以填延安(682)、复旦(673.5)、市三(659),天山之后可以填建青(633)、仙霞(608.5)、最后用新虹桥(518)、民一(495.5)保一下底。如果外区愿意去,也有一些不错的民办可以填在里面,以及像五爱高中这种唯一全市招生的区重点。因为一般15个志愿总归是够你填的,但是你填了你得想好,排在前面的一定是你更想去的学校。所以如果你更想去天山而不是复旦高中,就算天山分数低也不能填在复旦后面。
注:学校括号后面跟的是2024年的分数线,仅供举例参考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