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择校,劝你别做太多指望

大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 00后女老师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150 浏览




小升初的各种分享,一直让我很纠结。该分享哪些?不该分享哪些?分享神秘考及其它一些暗搓搓的东西,非常引流,但毕竟是小部分群体的事,总容易引起普遍性的焦虑,这与我本人的习惯违背。我矛盾的很,一直没找到恰当的定位,都是按局部的心情来分享。这两天我在谈恋爱,心情好,所以慈悲为怀之心油然而生。

前面文章讲过,现在上海小升初择校政策要么是公办对口、要么是民办摇号。

但依然有两类学校在进行选拔招生:

第一类: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三公及丘班可以对外公开选拔,其中上外(本部+东校)招生240+120=360人、浦外招生350人、上实招生140人、丘班招生25人左右。共计875人左右。

第二类:在政策允许范围外,还有一些学校在进行暗搓搓的选拔,比如HY、SH、SBL、LS、SB、ZJ、FFXH、JFYP、NM0、YAL、MH2、XHC、SW、JH2、BH2、JJY、SBBL、XNWY、XNMF、WL、JZ、WPH等。这些学校有公办有民办,自然并非都是把全部计划招生数用来选拔,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大多数都比较少,10-20人/每校,极个别的会达到60-80人/每校。总得加起来不超过800人。

要想被选拔进去,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有被选拔的机会及被选拔上的能力。

首当其冲的便是“有被选拔的机会”。第一类学校,看上去是光明正大的招生,但是怎么获得考试机会(面单),官方不会明确告诉你。第二类学校,更是暗搓搓的,压根就不承认有过选拔招生,更别谈告诉你怎么才能获得考试机会了。作为普通家长,你能获取到的信息,都来自各个自媒体、教培机构、鸡娃群、往届家长。总结一下,大约是这样几点:出身名小、校内荣誉、比赛奖项、机构推荐。

1、出身名小

对于小学生家长而言,这个已经是确定的,改变不了的事实。不过实际情况是:菜小的家长为此焦虑,一直没有机会,名小的家长也在焦虑,经常有人抱怨怎么我们学校今年没有机会......

所以,这个就不要想了。

2、校内荣誉

以前一直传三公需要校内荣誉加持,什么大队长、中队长,后来改成了几星章、再后来又出现了一种越来越大的声音:经过对有限样本的调查,很多拿到三公面单的学生并没有所谓的校内荣誉,至此,三公面单成了玄学。

所以,这个也不要天天想着去争这个荣誉那个荣誉,还要巴结老师了。这种东西,顺其自然的事,有就有,没有拉倒。

3、比赛奖项

数学类有AMC、思维100、希望杯、数学大王、数学大联盟等等;英语有KET、PET、FCE、小托福等等;语文有汉字小达人、古诗文大赛等等。

这些比赛真的有什么含金量吗?或者说足以让学校真的会去参考吗?我至少跟一些名校是有过沟通的,没有任何一个人承认过(不是不便承认)。给我的回复基本都是:有兴趣就去参加一下,没必要为了这种比赛投入太多时间去准备。——这也是我一贯的观点,所以但凡有家长问哪些比赛有用,我都是做如下回复:

如果你看重了某项比赛对于学生兴趣或者核心能力的培养,那么再怎么精心准备都无妨。但如果你只是因为觉得对小升初择校有帮助,裸考即可,花太多时间准备各类比赛,孩子哪来那么多时间?关键还没啥用。差不多就行了,别死磕。

4、机构推荐

网上的信息无外乎是这个机构或者那个机构的高端班,高端班不行,还要跨级高端班,一个不行,还得几个。比如:就经常看到某某机构会明示或者暗示有一些学校的神秘考推荐机会。

这些机构真的有推荐机会吗?由于我不了解所有的机构,不能一概予以否定。但有一点需要提醒各位家长,很多机构所谓的推荐并不靠谱。有些机构是自己宣传有,有些机构是“委托”过来人家长宣传有。

记得去年有家机构这么操作的:自己组织了一场考试,号称某某学校的神秘考,还请了几个非本机构的老师去监考(大概是想让学生误以为是学校派来的人)。然后,把其中考的好的学生简历顺丰到了某校(是以学生的名义发的顺丰,而非以机构身份统一推送的名单,这完全是两码事,前者其实就是纯粹相当于帮家长节省了12元顺丰的快递费),最后某校又开展了一次自己组织的神秘考,通知了几个该机构的学生,恰好真有学生被选中了。

更加流行的操作是:每年小升初结束,发喜报,某班有多少学生进了某校(真假此处就不提了),尝试误导家长认为是该机构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导致了这个结果。

以上四点,对于一个普通的家长来说,真的是难以分辨、困难重重,这个事几乎没法儿搞!

我们再回头看看,上面两类学校一共招生,也才1600+人,而上海一届小升初有10几万人。实际上,这些被成功选拔的1600+人里,有很多是关系生。这与学校要好学生一点不冲突!因为关系生也可以是好学生啊。不过话说回来,对于这1600+人里的至少80%的学生,他们的可替代性强不强?非常强。换句话说:能达到这80%水平的学生可能5倍有余。毕竟才五年级呢,未来的可塑性还是很强的,

综上来看,我觉得普通家长,就不要一门心思想着小升初选拔择校这个事了。耽误时间、浪费精力、收获了焦虑!折腾了好几年,最后考试机会都没有。

实际上,哪怕进了对口菜中,照样有机会通过自招、名额分配、统一招生的方式去好的高中,之前文章还讲过,对口菜中反倒有了更大的校外腾挪空间,比在名校均分后的孩子更有优势,不用太担心。

不过,这完全不代表小学生就不该去好好学习!双减,至少减掉了50%的中上等生源(顶部和中下等小学生完全不受双减影响,原来是怎样现在还是怎样)。这对于剩下的50%中上等生源,反倒是个更好的机会。

该学自然是要学的,但不必过于功利得看待小升初择校,这样很容易走一些弯路。不如,放平心态,以不那么“功利”的心态来做一些学习计划:

1、志在三公的,没必要从小开始上什么三公班,人家主要就是机考,说白了就是考试形式有变化,反倒由于考试形式的局限性,实际上考纲考点只会比传统的笔试更少。真有兴趣的,到了五年级时候,报名个短期的针对三公的培训班就够了!每年凭本事裸考上有不少,相反,准备了很久没考上的要多得多。

2、小学阶段,针对各种比赛,有兴趣就去裸考,完全没必要做长期的培训规划。除非其中某个比赛所涉猎的考点与你长远的学业规划或者兴趣或者你看重的核心能力契合,比如你可能打算初高中读国际学校,那么你专门学学AMC、小托福类的蛮好。

3、到了小升初节骨眼上,可以自己投投简历,把简历写写好,有事没事发一封顺丰。至于简历怎么写,我们之前文章有分享过,可以搜“简历”两字去看看。这些没啥成本的事,做做无妨。

4、是对口还是摇号,这个要根据孩子的情况来看,之前我们也写过几篇文章,主要是讲适合对口还是摇号。不过这几篇文章信息可能还不够,不同初中的特色不同,有的鸡血一些,有的温和一些......这个话题,我们在考虑做一些专题就具体学校进行分享,既让大家了解不同初中的升学数据,更让大家了解他们的一些特色与理念。

总的来看,自从小升初不得选拔生源政策出来后,上海小学生整体的学习氛围比以前好多了, 以前的小升初环境就跟个神经病一样,毁了差不多半代人。



发布于 2024-08-01 06:37

免责声明:

本文由 大语文教育 原创发布于 家长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登录一下,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贡献精彩回答,参与评论互动

登录! 还没有账号?去注册

暂无评论

广告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5 京ICP备2000576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