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南京中招,“意外”之外

两大名校断档,成为今年最大的意外。但,当我们去梳理南京中招近十年的变化时会发现,一大批名校都曾经断档断层。
2024年中招政策是经过不断改进后意外最少的政策,也是当下能让考生利益最大化的政策。
A 2015年以前 风险最大
估分填志愿,志愿优先,适当补录
这是对考生来说风险最大的一种招录方式。
中考分数还没出来,全凭估分判断自己匹配学校,一旦从第一志愿填报的学校落榜,分数考得再高,只要第二、第三志愿填报的学校一志愿录满,也会直接滑档到下一批次。也因此,滑档年年有,甚至有的学校出现上百人落榜。
为了减少滑档影响,这种方式增加了补录措施,高中可以适当补录填报该校志愿滑档的学生:限分数,成绩必须在普通高中最低控制线上、本校统招生录取分数线下15分以内;限人数,人数不超过本校统招生计划数的15%;限钱数,每生择校费最高不超过3万元,并不再收取高中三年的学费。
B 2015年—2017年 风险较大
见分填志愿,志愿优先,取消补录
这轮政策增加了考生填报志愿时的确定性,在中考分数公布后填报,同时也取消高中的补录政策。
但这轮政策对于考生来说,同样风险较大,志愿优先的前提下,一旦从第一志愿填报的学校落榜,分数再高都可能一滑到底,直接到征求志愿阶段。
事实上,这轮政策对于学校来讲也增加了不确定性,实行的短短三年,学生滑档叠加名校断档,“事故”频发。
2015年:13中分数线异常走低
当年十三中的分数线仅为591分,与它同一层次的学校基本在620分以上。原因是由于网上流传“十三中631分”的帖子,让很多原本应该是十三中层次的考生不敢报,在第一志愿面前“求稳”,导致学校出现只有一大波630分以上的高分段考生报考,中间层次学生出现断层。
而一旦有名校断层现象出现,势必会有相当一部分原本这个分数层次的考生,求稳往其他预估线较低的同层次学校或者下一层次学校报考,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这些学校一下子涌来大批高分考生,直接造成原本符合这些学校层次的学生过剩,被挤出录取线,产生好几个学校出现大批滑档生。
2016年:金中、中华高分断档
2016年最意外的就是金陵中学、中华中学两所名校高分断档,直接进入征求志愿。
什么叫高分断档?比如说这个学校需要招600人,结果只有580个高分考生报考,多出了名额。高分断档对名校来说,其实影响并不大。因为报考它最后一名的学生分数也是相当高的,之所有没有招满,是一些高分考生求稳不敢报。
名校高分断档后产生的多米诺效应才是对考生风险系数最大的。上一层次学校的断档对于下一层次的学生来说十分危险,本来达到名校层次的学生应该是600人,现在只有500多报志愿了,剩下的哪去了?肯定就是往下一层次学校报考,直接后果就是抬高下一层次学校的分数线,使得原本希望很大上这些学校的本层次学生被挤出,造成高分滑档。
2017年:29中、南外、中华、九中、十三中集体断档
这是故事最多的一年。29中589分异常分数线,南外(非本校生)、中华、九中、十三中断档,分数线就是第一批次底线570分。
大批名校断档带来的结果就是,更多的考生没有被匹配学校录取。一方面,一批名校没有预期招满匹配的学生;另一方面,前端的学校一旦断了档,该层次的学生就去挤占后端学校的学位,导致后端学校出现大批学生滑档。
C 2018年—2024年 风险降低
见分填志愿,分数优先,平行志愿
教育主管部门反复调研,再次优化中招方式,平行志愿正式登场,将志愿优先改为分数优先,考生利益最大化。
以前,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无论如何都不敢冲一冲的,一旦第一志愿落榜,二三志愿的学校招满,几乎就直接落到征求志愿。想上的学校和最后可能上的学校,分数差距也许就是几十分的巨大差距。
现在,以分数为依据,第一志愿放心冲,第二志愿稳一稳,第三志愿谨慎保底,每个志愿间至少保持5分差距,如果再出现滑档现象,家长可能更应该从自己身上去反思原因。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平行志愿实施7年,是与之前相比,南京中招事故最少、最平稳的7年,三个志愿的梯度最大程度保障了考生利益。
【大号小号?名校扩容满足考生需求】
每一个中考考生和家长,都有着上名校的向往,也因此,从2018年开始,南京开启普通高中布局优化工程,让优质教育资源5年内大扩容,“一校两址”办学开启。
今年被热议的名校“大号”“小号”捆绑招生能够成立的背后逻辑,其实是满足了更多考生和家长上“四大”“六大”“八大”的需求。
👇来看一组普高招生计划数据👇
2019年,一校两址招生前
南师附中 675人
金陵中学 695人
南京一中 660人
中华中学 690人
二十九中 710人
十三中 680人
南京九中 700人
雨花台中学 700人
2024年,一校两址招生后
南师附中 1100人
金陵中学 500+470人
南京一中 470+730人
中华中学 500+660
二十九中 790人
十三中 550+370
南京九中 450+420
雨花台中学 550+310
数据可见,名校的“大号”“小号”办学,客观上让更多考生迈进了名校大门,普高优质资源扩容;而捆绑招生,是吸引好生源的策略,学校和家长之间相互博弈彼此选择。
【没有完美的政策,只有不断完善的政策】
三个平行志愿不够用了
南京中考政策经历不断地变化,走到今天,我们应该看到:没有完美的政策,只有不断完善的政策。随着新情况的出现,在平行志愿第七年,我们确实看到这项政策还有很多有待改善的地方。
2024年的“六大”实际已经变成了“十大”,金中、一中、中华、十三都有两个校区,同样口碑热度很高的九中、雨中、燕子矶中学等,也均有两个校区,一旦联报,就占用了平行志愿里的两个志愿。因此,今年无论是各个学校的招生老师,还是身在其中的中考家长,都很不容易。海量的招生信息,多变的招生策略,人人陷入“选择困难”,摇摆不定,在关闭志愿的最后一刻还在改志愿,也客观上造成,两大名校意外断档。
【对未来家长的提醒】
很多明年的中考家长,看到今年中招的种种现象后陷入焦虑,其实,充分理解规则后,以不变应万变。
1 平行志愿是考生利益最大化的招录方式,但绝不是万无一失的方式。
平行志愿下,高中在给出预估线时会蓄水,因为从学校的角度来说,他是用A志愿冲一冲的逻辑给出这样的线。越到志愿填报后期,学校给出的线似乎越准确,但这也仅仅是学校统计了所有到校登记家长信息后给出的预测,一旦有相当数量的高分学生没有到校登记而将此校作为二志愿或三志愿填报时,风险就出现了,他们一旦从前端学校落下来,就会挤占原本分数情况匹配的学生的位置。
2 三个志愿一定要拉开差距,底线思维填好保底志愿。
南京现在的普高都很拼,各有特色。高考指挥棒下,学校和家长、学生都是利益共同体,放弃分分计较去填好三个志愿,即使没有上到分数最匹配的学校,但在下一层次的学校做鸡头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学校会将最好的资源倾斜。
2024年中招已经进入录取阶段,每个孩子都会各归其位。进入高中,才是开始,之前中招中,各个学校许诺的种种利好,将在未来三年里被检验、被印证。
三年后,谁交出漂亮的成绩单,谁才是真正的强者。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