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纯民办,是不是值得期待?

大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 00后女老师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123 浏览




最近官方发布了2022年义务阶段学校招生的公告,随后我们都知道了,未来的中小学将存在三种形式,纯民办,纯公办,政府采购学位下的民办。其中纯民办的数量每个区都不多,总数在5%以内,而大部分以前的民办则要么转了纯公办,要么转为政府采购学位下的民办。网上有很多热议,岛叔不再赘述了,今天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聊聊纯民办的未来发展趋势。

要厘清思路,我们还是先要来看看过去民办学校发展的历史:

1997年,上海取消小升初统考,实施就进入学制度。在这个制度实施前后几年里,大量的民办初中诞生了!

1993年,西南位育成立(民办),是上海最早成立的民办初中之一;

1994年,复旦兰生成立(民办),依托高中为复旦附中;

1994年,文来中学成立(民办),依托高中为七宝中学;

1996年,立达初中成立(民办),依托高中为大同中学;

1996年,存志中学成立(民办),依托高中为控江中学;

1997年,新华初成立(民办),依托高中为华师大一附中;

1997年,西南模范成立(民办),依托高中为南洋模范中学;

1998年,新复兴成立(民办),依托高中为复兴中学;

1999年,华育中学成立(民办),依托高中为上海中学;

1999年,进华中学搬入新校区(民办),依托高中为华师大二附中;

2002年.上宝中学成立,(民办),依托高中为上海中学。

当时由于公办教学资源和教育经费不足,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办学校的政策——除了给不了钱,其他都能给。比如给地,给编制,给招生权力(比如可以掐尖)等等。于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民办学校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

由于民办学校一方面能拿到免费的教育用地或者通过极低的租金租到用地;另一方面主要的核心师资基本来自原来的初中名校,与高中部又是同根同源,这样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保障,再加上民企投资方能出资赞助,一下子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在那段民办初中风生水起的初创期里,为了加快初中和高中脱钩的进程,政策上对民办的招生管理也很宽松,导致民办学校集三千宠爱于一身,一举成为上海初中界的翘楚,令公立校望尘莫及。

“初中要去民办”——仿佛在一夜之间,成了民心所向。

到了2015年之后,魔都最热门的中小学里,特别是初中,头部学校已经几乎都是民办初中了。比如我们熟悉的一哥一姐,张宝华,各区的民办头牌新华初、存志、立达、进华等等。

但是,由于受到义务阶段教育的各种限制,民办学校虽然炙手可热,在社会上成为紧俏货,但其市场价格(学费)却还是相当的便宜。按照市场经济的原理,当市场需求远远大于供给的时候,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而当商品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市场需求就又会减少,从而再次达到供求平衡的状态。这是众人皆知的市场规律。但是,我们都知道,学校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商品,它的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是受到政府干预的。因此这么多年来,民办学校的学费并没有随着它的紧俏程度不断上升而同步上升,而是被限制在了一个比较低的区间里。

那么好了,一个好商品,价格又便宜,但凡是个正常人,都是会想拥有的。于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争着抢着要去民办,蜂拥而至……

最终的结局不用说也都能猜到:必然是鸡飞狗跳,一地鸡毛……

其实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虽然有政府的行政干预,但市场经济的规律在民办学校上并没有完全失灵。民办学校的学费虽然没怎么涨,但是作为需求方,付出的代价却并没有少。换句话说就是商品供给方的钱虽然没有多收,但是商品需求方的钱却没有少付。这当中的差额并没有因为政府的干预而消失,而是流入了另一个地方。

这个差额给谁拿去了,答案很简单——就是各类课外培训机构!大家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个情况?假设一哥一姐这样的民办初中当年学费如果涨到20万一学期,还会有那么多的人想去么?显然大部分人就会望而却步了,盘算盘算兜里的银子,就会打消其念头。但是,现在学费不让涨,给每个人都看了丁点能去的希望,然后不知不觉中在各种培训机构里倒是付了不少学费。与其是这个结果,那还不如索性民办学校学费涨的高点呢,是不是这个逻辑?至少同样是花钱,孩子在小学里可以少刷许多奥数题,少受很多罪了。

本该上涨的学费没上涨,但上民办学校省下的学费,却并没有回到家长的口袋里,而是流到了培训机构的袋袋里。

在这个三角关系里,作为需求方,家长的结局是没有选择的,你要付出的经济成本一分不会少,有区别的只是供给方,要么民办学校收高价的学费,要么课外培训机构收高价的培训费。说句笑话,家长的命运就好像唐僧,唐僧的命运必然是要给妖怪吃掉的,能选择的只是给哪个妖怪吃而已。

岛叔曾经多次说过,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归根结底,追本溯源,其最终的实质都只是一个,就是怎么切分蛋糕的问题。

在民办学校这个蛋糕切分的问题上,过去我们的情况是大头给了课外培训机构,小头给了民办学校,政府的初心是好的,想保护需求方的利益,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了漏洞,想保护的并没保护到,不想伤害的却伤害到了。

不过好在,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历史,新的政策出台后,我们应该可以基本看清楚未来的发展趋势了。

政府的思路就是既要尊重市场规律,也要兜底保障。尊重市场规律,体现在5%的纯民办可以继续保留和发展;兜底保障,体现在95%是公办和类公办(即政府采购学位下的民办)。

作为家长,现在简单明了了。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你就是95%里的一份子,政府会给你求学足够的保障,不用再为之而焦虑。而有个性化需求并且有经济能力的,则可以选择纯民办学校,再也不会出现以前有钱想消费却找不到地方的窘境。

而纯民办学校呢,如果你的确是有两把刷子,现在则可以大大方方的出来赚钱了,不用再像以前那样犹抱琵琶半遮面,去弄什么小五班来“曲线救国”了。

而影响最大的则是培训机构,未来的教育圈不会再出现张邦鑫和俞洪敏这样的社会精英,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也不再会争着抢着去教奥数,而是去他们本该去的地方为国出力。

一切,都将回归本源。



发布于 2024-07-06 18:20

免责声明:

本文由 大语文教育 原创发布于 家长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登录一下,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贡献精彩回答,参与评论互动

登录! 还没有账号?去注册

暂无评论

广告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5 京ICP备2000576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