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升初,这样几件事我很困惑

大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 00后女老师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131 浏览




现在的小升初市场大概是这样的:政策允许的可以选拔生源的学校有四所:华师大二附中丘成桐少年班、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上海实验学校。后三个就是家长们口口相传的“三公”。对于一些其它学校,实际情况大约是存在N所学校在组织神秘考,选拔了M个学生。而网传情况大约是存在N+X所学校在组织神秘考,选拔了M+Y个学生。

在我写小升初各类神秘考乃至选拔文章之前,我有两个主要疑问,先写出来:


一、“三公”选拔生源的标准(包含面单发放标准)究竟是什么?

给什么样的学生发面单?以前网传是校优(荣誉类)、四大杯赛(中环杯、小机灵杯等)、KET/PET、小托福这些,后杯赛取消了,就网传是什么AMC和思维100这些。经过一两年各大自媒体的统计,尽管不精准,但随着样本的增加,精准度不断在提升,恍然发现这些东西没什么用。所以,三公的面单就被大家戏谑成玄学。

怎么筛选学生?每年网传的考题倒是不少,可是那个东西被不同的人解读之后,就完全变了样!搞得大家云里雾里,我记得某年考了一道绝对值的题,实际上,这是一道新定义的题,不需要学生学过绝对值,可是被不同的人解读出来以后,就变成了考三公必须学到六年级下学期的数学内容。

我暂时能理解校方不宜直接发布考纲考点,毕竟有违政策。——这真的是个暂时无解的问题。校方怎么解释都不合适。

这倒还好。最令我感到困惑的是:记得有一年(好像是2020年)为了争抢生源,居然当天考试,当天晚上12点就发布了录取的学生名单,尽管很多题型是机考,但记得那次考试是有解答题的,还有面试,近一两千个学生,是怎么做到几个小时内完成阅卷的?

一系列现象,让人不得不怀疑三公就是为了GX户而生。多少有一点GX户我能理解,实际上肯定这样,但总体而言,据我了解,里面的很多学生家长也没什么背景啊!这令人很困惑。


二、还在持续选拔生源的一些初中,是通过什么方式招收生源的?

对于公办,比如SBL,三个理科班,招收100多个学生,尽管是公办,不管你是学籍对口还是户籍对口,还是搞人户分离,总归有个录取顺序(比如户籍满几年),怎么保证被选拔的学生都录取了呢?尤其是人户分离的,按照政策,这种肯定是排在后面的,那是不是意味着那些本来可能排在前列的学生没有机会被录取呢?

对于民办,比如HY,网传可是两个班都对外选拔的,这些被选拔的学生,如果没有摇中(肯定是大多数),怎么进去的学校?借读?共建渠道?一届哪来那么多学籍的?退学的也就个别而已。




发布于 2024-07-01 18:27

免责声明:

本文由 大语文教育 原创发布于 家长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登录一下,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贡献精彩回答,参与评论互动

登录! 还没有账号?去注册

暂无评论

广告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5 京ICP备2000576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