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号?对口?教育公平下暗藏的掐尖乱象

大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 00后女老师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123 浏览




义务教育阶段,一再强调教育公平的重要性,教育部阳光招生专项行动旨在让每一个孩子公平享有优质的义务教育。


上海市教委公布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主要体现便民服务、不挑生源、促进优质均衡的导向。


《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公办学校招生按照就近入学招生范围和招生计划安排适龄儿童入学,实施均衡分班。民办学校招生,如报名人数小于或等于招生计划数,全部录取;如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各区使用全市统一的软件,组织实施电脑随机录取。“


摇号随机录取,划片区就近免试入学,听起来完全公平,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01

“掐尖”屡禁不止


首先明确何为“掐尖”?其实就是筛选生源,个别学校会通过各种违规手段,先于派位入学之前就锁定并招收尖子生,以此来与普通学校拉开生源质量的差距。


即使明确规定了“校园开放日”不与招生录取挂钩,学校不收取任何学生的简历等材料,不组织报名或变相报名,不举行任何形式的测试、测评、面试、面谈或调查,仍旧存在一些学校私下进行考试。


近期升学节点,央视揭露了一系列“掐尖”手段:

  1. 选拔考试:通过私下联系组织孩子进行考试

  2. 黑竞赛:违规举办的黑竞赛还会以夏令营、冬令营或者研学等名义进行。

  3. 筛简历:“双减”之后管控严格,而提供学校邮箱信息以供家长投递孩子简历也变成个别机构赚钱的新门路


  4. 02

“掐尖”的根源


有一些家长也发出过疑问,“现在不都是摇号了吗?”我只能委婉告诉他们还是存在“掐尖”的。


其实比起选拔性考试挑选生源,如今的就近入学,摇号录取确实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公平性,但是只要存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那么就不可能有绝对的公平。


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绝对的公平当然是不公平的,对于优秀的孩子来说,优异的天赋需要更好的教育资源供养更出众的成绩;对于学校尤其是民办来说也需要盈利,那么和高昂的学费相匹配的成绩与口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这种条件下,如何指望家长和孩子无条件接受“免试就近入学”?大家势必要通过自己努力去争取较好的教育资源。


虽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监管不力造成的“掐尖”乱象,但是根源还是在于唯分数论、唯成绩论、唯升学率论。不少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评价导向依旧停留在升学率、名校率、重点率。


免试就近入学本来是一种减负减压,促进公平的政策,但因为“掐尖”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没有缓解竞争,反而由于途径隐秘性,使得孩子压力增大,家长陷入焦虑,如何获得“点招”的资格这一难题仍旧环绕着面临小升初择校的家庭,而那些没有特殊资源、遵守升学规则的学生甚至在自己还不知道的情况下就失去了机会。


可是被“掐尖”的孩子也并不轻松,不仅在前期要付出大量精力做准备,后续也还面临着分班考、中考、高考,每一轮都是新的内卷。


大概只有等到教育资源充足到可以实现均衡分配的时候,才能杜绝此类现象。如果学校之间实力相当,学生和家长又何必花那么多金钱和精力去削尖脑袋挤进所谓的名校,相信任何人都会选择轻松快乐的童年和家门口的好学校。但这一天必定是还有很遥远的距离,只有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学校考核评价多样化才能向着这一天靠近。




发布于 2024-07-01 18:25

免责声明:

本文由 大语文教育 原创发布于 家长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登录一下,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贡献精彩回答,参与评论互动

登录! 还没有账号?去注册

暂无评论

广告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5 京ICP备2000576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