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量大的孩子,语文成绩就一定会好么?

在我们的记忆中,中学阶段会有一篇鲁迅极为经典的文章,不知道当年的学霸家长们是否还记得?
秋 夜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䀹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略)
两句话看似累赘无用,却无意间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和无奈。字面分析,既然一棵树是枣树,那么另一课必然是别的树,从心理角度去看这是一个“期盼——发现——失落”的过程; 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失望。而折合当时鲁迅的时代去看,枣树就象征着老旧的封建习俗。而作者厌恶了这种落后的、摧残心智的文化,渴望文化得到革新。 一般考生如果能写出这段话来,基本这题的分数就能拿到了。 但如果你对鲁迅当时所处的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之后,你还会发现,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新文化战线正处于分裂,民主革命陷入低潮,当时有很多战友分道扬镳了。作者通过这种无意义的重复,其实是在抒遣一种孤独与落寞,仅此而已。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知道,阅读与语文学习的关系其实并不是线性的关系,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应试成绩的高低也不是线性的关系,但又不能说没有关系。阅读,广泛的阅读仅仅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需要的是思考,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深入的思考,并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接下来,在有了深入的思考和理解之后,要考出好的成绩还需要熟悉应试的套路和技巧,现行的应试体制下语文考试还无法避免标准化,规范化的应试标准,有些标准答案的确是可能和实际情况不符,但既然是应试,你就必须得背,必须得适应。你得明白应试该如何回答,实际情况又是怎么一回事。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应试的重要性,使得我们的阅读也被分成了两种路线:一种是自主阅读,也是岛叔一直在群里反复说的。所谓自主阅读,读者可以主动与作者形成对话,交流的关系,引起情感共鸣,产生思想感悟,受到精神熏陶,获得智慧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自主阅读应该是快乐的,自发的,主动的。 另一种则是应试阅读(又叫功利阅读)。应试阅读的特点是把读书和考试成绩挂钩,面对一部经典,从头至尾,拉网排查,遍寻知识点、命题点,并汇集成册,建立题库……应试阅读是机械的,被动的,追求的是应试成功率。 有些孩子阅读量很大,但语文成绩可能还不好,可能是缺乏必要的应试套路和技巧的训练;也有可能是光阅读不思考,阅读停留在表面上。我们要认识到:阅读理解不是看电影,不能只看故事情节图一时爽,而是需要先阅读,然后进行思考并能够理解,这样才能把别人的作品吸收为自己肚子里的干货。 让我们再来看下面这道题: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请问这首诗中的杨柳是指: A、一种植物,杨柳树; B、人名,一个叫杨柳的美女; C、地名,一个叫杨柳的小镇; D、乐曲名,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能够回答出这道题的孩子通常情况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真正的牛娃,是指那些阅读量大,对古诗文的积累相当丰富,知识面非常宽广的孩子。这类孩子在背诵古诗文的同时,还能够对诗歌的含义,写作的背景,作者的际遇等等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另一类则是背功厉害的娃。虽然这类孩子并没有花很大功夫去阅读和积累,但是他们的背功非常厉害,能够根据老师给出的目标进行地毯式背诵和记忆,或者说经过大量的刷题,已经能够做到全方位无死角,这样的孩子一般也能够得高分。但这两种情况,哪类孩子将来会走得更远,相信大家都是明白的吧。
所以当我们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家长应该就能明白自己家的孩子问题主要在哪!在摇号新政的大背景下,未来小学生的应试压力会慢慢的减轻,这就使得在小学阶段让孩子去充分自主阅读有了时间上的可能(低年级刷奥数的时间可以减下来留给孩子阅读了)。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考虑,不要被眼前的分数所迷惑,我们甚至可以暂时忽略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语文应试成绩,而让孩子养成自主阅读并能够深入思考的习惯。到了初中或小学高年级,再进行一定的应试技巧和应试套路的训练,你会发现,语文考试得高分,好像并不太难了!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