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小升初”,是怎样一种刀光剑影的角逐

一晃眼,小学时光不觉景溜走了。春节后,开学就是五年级下学期了。
我的大娃真正来到了人生重大的选择路口——“小升初”。
即便有过“幼升小”的择校经验,与“小升初”一比,“幼升小”简直稚嫩的如三月柳条上的芽。那时的纠结焦虑,那不叫焦虑,叫矫情。
以前,家长们相遇,从数落自家崽子咋偷懒不认真学习,再相互恭维下对方的崽子大有未来,搞得自家崽子的优秀都是老天盖过“天赋异禀”章的奇才。拐过年来,大家聊的话题是:初中学校优劣比较的小道消息上。
家长们像约好了一般,接孩子时间自动提前了,一到关键时候,忙碌的家长们一下子就能抽出大把的时间来闲掷。
等在校门外时,尽可能靠近那些如先知导师一般的家长们,听他们发布升学最新时讯,孤陋寡闻的也学到了啥是四大名校啥叫八大金刚四小龙。听闻后,个个笑而不语,眼里全是星辰大海,心中开着似锦繁花,甚至被揶揄自家崽子很有机会,还要连连摆手推辞,谦虚的呀,还真像接到名校通知书一样。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谁还没个梦想呢?
小学,可是孩子给父母制造梦想的最佳时期,更是父母的诗和远方最浓烈到冒泡的稀有时期。这时期,孩子有没有梦想不知道,但这时候的父母大都雄心壮志,帮孩子怀揣着遥不可及的梦想。
开学没多久,就开了家长会。按以往的惯例,家长会一学期开两次,期中考期末考后各一次。
本次,老师稍谈了孩子学习的事,接着校长就隔着电视屏幕讲话了,介绍了我们对口的中学,并邀请本中学校长做演讲。
我们小学对口的初中,坊间传闻,是区排名中下游的学校。校长说,本学校从去年开始大力整改,区教委领导亲自抓,校舍翻新,老师更换,区教育局大刀阔斧改革,有决心有信心把本校打造成明星中学。讲得真好,大有未来的好学校,我的心从寝食难安一下子就落到了安心定志的泰然。
校领导离开后,老师轻飘飘地一句总结:大家听听就算了,按自己的计划来。本来落定的心又悬起来,沉甸甸地带回了家。
本来还认为“小升初”是挺遥远的事,没想到人生中第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就那么忽得扑到了眼前,简直容不得半刻喘息。
第二天,家长们再相聚时,我说,照这样发展,对口学校不错,可以考虑的,几个家长大笑着直嚷,怎么可能。
之后,家长相聚的氛围就更凝重起来,氛围粘稠度呈几何级数增长。先前,很多家长还是独处一角,现在几乎拢成一个密不透风的窝,嗡嗡直响;先前,家长等孩子放学,活络的闲扯一阵云淡风轻,笑骂孩子的学习,随着时间一步紧起一步,家长紧紧咬住“小升初”的话头不放。
有个关系不错的家长此类信息很灵通,都不是本地土著,她却如此高能,可以称其为“大神”。问之,解释说,她朋友的孩子是去年小升初,去年,她专门请假陪着朋友实践了一遍小升初的流程,贼懂。
并传授高能经验,必须给孩子制作一份精美的成绩简历,溢美之词可以大胆使用。不说别的,单这份无私的分享就叫人感动。
幼儿园大班开始上奥赛班,三年级就获奥赛奖,思年级就看初中物化书,而成绩越来越平平的大队长的妈妈开始高谈阔论,面对紧张的家长如春风一样轻淡。后来,听一个家长悄悄说,人家学校成绩根本不在乎的,人家给孩子规划的是竞赛之路,孩子获了一个很大的奥赛奖,当然学校随便挑啦。
终于,知道了奥赛的厉害了。我们一直轻视奥赛,以为是对孩子拔苗助长,不利于孩子成长,其实,奥数学习是因人而异,有此天赋的孩子,需要此类选拔手段,及早因势利导。当然,这类孩子还是极少数的,大多数的孩子还是按部就班,需要春风化雨的教育。
四月末,关于择校的事已经窸窸窣窣开始了,家长们聚一堆时,或心事重重的缄默少语,或只谈些不咸不淡的话题,问及心仪的学校,都是摇头叹气,只说没谱,沉默得高深莫测,已经不似先前的畅所欲言。
听说大队长拿到了顶级中学的Offer,而我们一众普通学子,还惶惶不知未来。
家长们所谈及的中学几乎没有谁提过我们对口的中学,看来此校不在家长们圈定考核的范围内,大家还是很笃定自己的大方向。
这个时候,学校老师不会给出多少指导建议,家长们终于显出深藏不露的大手腕,各个表面风平浪静,暗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及也。
学校后面的公办初中,是我们附近的“名校”,有那么一个班可以自主招生,学校的荣光差不多就是这个班给争的。每年学校门口总拉一条横幅,祝贺某某同学考入某某大学,是区里很不错的学校,更是附近学生极美好的理想校区,若不是对口的学校,考核的很严,极其难进。
有个和女儿一起学舞蹈的女孩的妈妈是另一中学的校长,了解我女儿的成绩,说她认识这所学校的校长,推荐了我们。
隔天,通知我们去交资料。我们把资料交到学校门房间,第二天,接到这学校电话,让去一趟。然后,我们到了学校,被引到校长室。校长看着孩子的简历,又仔细询问了一番,数学专业的校长对孩子很满意。
公办,且附近有名气的学校,能进入是极幸运的事了。唯一的障碍就是我们已经决定要搬家到另一个区,距离太远,若每天接送孩子,太噩梦。现在想到我们楼上邻居每天赶二三十公里到外区上学,还是小学,简直不敢想象,只剩头捣地的佩服了。
好在,家里有颗定海神针。老爹在网上搜罗各“名校”的招生信息,我网下打探,毕竟对于非土著,大上海学校的水太深,我们只是学习着,隔着雾看着花。
我们新家附近有一所新中学,民办,不过才招生两三年,传说教学还不错,后面依靠的树很大,还离家近,于我们是天选之校。就教孩子找老师问了下学校情况。
过了一段时间,接到老师通知,学校有2个推荐名额,需要学生提交资料,全校PK。运气不错,我们胜出了。
慢慢也收到了其他学校的通知。最叫我们心仪的另一所学校,属于上中系,公办,住宿都免费,还有室内游泳池,不要太棒,缺点离家太远,必须住校。
第一所学校,是多次面试。车轮战一般的各科老师面试,最后一次面试是个有来头的老教师,面试家长和学生。记得,老师对孩子没有参加竞赛训练难以接受,断言我们以后学习会很吃力,大约跟不上,恨不能拒绝了我们,若不是我们把其他学校都推掉了,是真想硬气一把。
我的幼稚想法是:我们不参加各种培训,成绩又不错,不应该表示孩子有潜力,应该得到表扬吗,也许,咱的认知确实不足。
第二所学校的面试是只面试孩子,不面试家长。孩子说面试最后一个流程,有个女老师和她聊天,看到孩子简历上写极喜读《红楼梦》,然后就让孩子谈谈读后感,着重谈谈对王熙凤的看法。慢慢老师也加入,并和孩子就王熙凤这个人物展开了激烈的探讨,孩子辅以多首诗词加以论证,最后,老师毫不掩饰的大加赞赏。面对才11岁孩子的童言无忌,老师给了无比的包容,这种春风化雨的教育是我所仰望羡慕的。
鱼与熊掌如何兼得,真的很纠结,最后,叫一个懂易经的朋友帮着做了决定,选了第一所学校。其实,我们择校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也是“离家近”。
等到毕业时,所有的孩子也都选好了学校,不曾见谁慌张不定到没有学上。当然,后来的后来,也知道了几个拼爹成功,稳稳享受被学校直接“保送”名校的幸运娃。
所以说,家长都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高手,估计大多数家长亦如我们一般经历了纠结的艰难选择,最后也都得以圆满。
而之后,孩子在新的天地里,又将是怎样的一番风云际会呢?
中学,长大的孩子们真正的角逐终于开始了。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