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掐尖招生”背后的教育困境:我们该如何应对?

最近,北京小升初"掐尖招生"事件再次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中国教育体系中蔓延的一种"内卷"倾向。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被家长和学校裹挟进一场激烈的"卷"的竞争中,失去了应有的自由与快乐。
过度应试导致的身心伤害也日渐严重,不仅影响了学业发展,也严重损害了他们的人格与价值观。
有家长感慨,为了让孩子在竞争中胜出,不得不不断加大各种投入,但这往往适得其反,加重了孩子的负担,也让自己陷入焦虑的恶性循环。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等机构的调研发现,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四无"现象: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
这种"人格缺失"的问题,恐怕比成绩下滑更加严峻和令人担忧。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为孩子好"?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走出这种内卷困境,重拾自我与生命的本真?
"掐尖"的黑暗面
所谓"掐尖招生",指的是一些学校通过各种违规手段,提前锁定优秀生源。
这既包括组织选拔性考试,又包括利用各类竞赛和简历筛选等手段。
记者调查发现,在这些"掐尖"过程中,孩子们被统一带入教室进行考试测评,家长在外等候;一些学校甚至专门为小学生开辟"绿道",让他们提前递交精美简历。
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也增加了家长的焦虑和负担。
一位家长感慨,"小升初就好似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家长们焦虑重重,不得不绞尽脑汁、掏空钱包,只为了那一张掐尖'入场券'。"
但这仅仅只是个开始,后续还有各种不同层次的"快班"和"慢班",挤进快班、卷进前几名的竞争依旧激烈。
这一场场"卷"的过程,从小升初一直持续到中考、高考、甚至工作、置业......孩子们从小到大,就像一台永远不能停的机器,要孜孜不倦地"卷"下去。
"内卷"下的孩子现状
这种内卷化倾向,不仅体现在小升初,而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被要求提前学习,争夺各类竞赛成绩。
一位高中教师记录了自己所带学生的"苦命"生活:每天早晨,孩子们起的比鸡还早,有的甚至连饭都来不及吃,只为了能多睡那么几分钟。
在教室里环顾一圈,有多少双眼睛,就有多少副眼镜。
他们没有少年的朝气蓬勃,只是在惯性之下、在老师的催促之下、在家长的期待之下,毫无人生目标和理想的坐在那里,口中含糊不清地背诵着什么。
早上6点,晚上11点,一个月4天假期,这4天可能还会被各种各样的课外补习和培训侵占。
成人尚且承受不住996的生活,更何况是这些还未长大的孩子。
有的孩子因为久坐便秘了,有的孩子因为营养不良住院了,还有些孩子不堪学习压力,抑郁甚至自杀了。
一个曾在某著名高中就读的女孩,在高考结束后竟然忘记了如何用手机打字、如何用筷子吃饭、如何缓慢吐词。
因为在学校里,她只习惯了争分夺秒、大口囫囵吞饭,以至于失去了很多基本的生活技能。
清华大学刘瑜教授曾说:"正确的教育观是什么?不是非要把小草培养成苍天大树,而是要把一棵小草培养出一颗美好的小草、健康的小草。"
但如今,我们却把孩子们塑造成了脆弱的"做题机器",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和价值追求。
父母焦虑的恶性循环
为了让孩子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胜出,家长们不得不不断加大投入,给孩子安排各种补习培训。
但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加重了孩子的负担,也让家长陷入焦虑的恶性循环。
一位母亲就分享了自己的故事:起初她奉行快乐教育,希望女儿能好好享受童年。直到女儿上了一年级,一切都开始变了。
某天女儿放学回来哭着问她:"妈妈,你为什么不给我报班啊?全班包括我在内,只有3个小孩没有报兴趣班......"
这让她第一次对自己的教育理念产生怀疑,是不是做错了?
慌忙之中,她只能找同班家长取经,这才知道,别人家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提前学了,识字量和课程都超前很多。
这让她一下子就慌了,从那之后也开始加入了"鸡娃大军"。
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87%的家长有焦虑情绪,其中近20%有中度焦虑,7%有严重焦虑。双减政策后,父母的焦虑反而增加了12.8%。
当周围人都在狂奔,你除了加入,好像别无他法。
所以,哪怕孩子生病了,也要一边输液一边学习;哪怕孩子疯了,父母关心的仍是孩子什么时候才能回去上学。
这种"为孩子好"的信念,最终却让孩子们失去了应有的童年,沦为了"内卷"热潮下最大的牺牲品。
教育质量的隐忧
追求分数和成绩的短视教育,不仅导致了孩子的身心伤害,也让教育质量每况愈下。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等多家机构的调研发现,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四无"现象: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
这种"人格缺失"的问题,恐怕比成绩下滑更加严峻和令人担忧。
一位曾在某著名高中就读的女孩,在高考结束后竟然忘记了很多基本生活技能,连用筷子吃饭、用手机打字都困难重重。
徐凯文教授曾叹息:"你们用焦虑养出来的娃,都送到我这里了!"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被裹挟进一场无休止的"卷"的竞争中,失去了探索世界、发展兴趣的机会。
有的干脆沦为了"行尸走肉",要么精神萎靡、麻木不仁,要么混吃等死、专心啃老,要么抑郁自杀。
这恐怕才是我们应该最为担心的。再优秀的成绩,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连做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都做不到,又怎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拥有足够的力量和勇气?
走出内卷困境的出路
我们必须反思这种畸形的教育模式,帮助孩子们走出内卷困境,重拾自我与生命的本真。
清华大学刘瑜教授曾说:"正确的教育观是什么?不是非要把小草培养成苍天大树,而是要把一棵小草培养出一颗美好的小草、健康的小草。"
我们需要放下对比和焦虑,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探索空间,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拥有足够的力量和勇气应对各种挑战。
正如心理学家陈默所说:"社会压力大,一层层传导下去,最薄弱的环节就是这些孩子。如果刚开始就给孩子太多压力,会把孩子压伤。"
我们要帮助孩子们走出焦虑,重拾内心的宁静与快乐,这才是最根本的教育目标。
人生很长,考上大学并非终点。
如果在起点就将翅膀折断了,把劲耗光了,后面哪还有力气冲往前冲呢?
不如放下比较和焦虑,把孩子的"根"养好了,心养健全了,精气神养足了。
与所有父母共勉,让我们一起帮助孩子们走出内卷困境,重拾属于自己的快乐童年。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