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建议在幼升小的时候考虑太多初中因素?

大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 00后女老师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110 浏览




在日常群聊和互动交流中,不难发现,幼升小这个阶段几乎无疑是父母们最为重视的。

究其原因,无外乎大家对目前55普职分流比、考不上高中的恐惧:

推导1:因为55普职分流,有50%的人上不了高中,因此初中是最重要的。

推导2:因为初中最重要,所以小学要选好,会决定可以直升/派位到什么样的中学,因此要花钱置换学位房,或者上鸡血民办小学。

推导3:为了在小学阶段把有限的资源花在刀刃上,而幼儿园小学不挂钩,因此幼儿园不太重要、读哪里都差不多,就近+便宜最重要。

怎么样,读者们或者身边的人是不是这样想的?


之前我们准备了一篇文章,系统介绍了目前广州各个阶段升学的政策和做法,说白了,目的就是给大家对称一下信息。比如,对于自身求学阶段在外地的父母们,快速了解一下广州的做法;本地的80/90后父母,更新一下跟我们小时候升学经历不一样的地方。


不难发现,除了“人户一致”“地段生”“统筹升”“派位”“直升”“摇号”以外,其中还增加了很多以前似乎没见过的词汇,比如ZY,比如QY包L,比如以前的DZ、现在的TY,比如以前的指标到校、现在的名额分配。

考虑了这些变化以后,咱们的推导模型是不是还是一样的?

初中升高中:中考不都是全市按照分数排名的吗?这里你可能需要了解一下省市属学校和区属学校,第一到第四批次,名额分配,滑档。

小学升初中:小升初不都是派位或者摇号或者直升吗?这里你可能需要了解一下各种k,zdb,鸡头凤尾理论,择校择班理论。

幼升小:小学不都是靠学位房吗?这里你可能需要了解不可或缺的机构房。

应该说,广州小升初的玩法,在过去的十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得十几年前小编给中学生当家教的时候,还没有这些名词和各种隐秘的开启方式。

而且,再来看一组数据:

图片

之前二胎潮小编就测算过,按照户籍出生人口估算在校生规模,目前广州市小学在校生规模要在2026年才达峰,也就是说,小一新生学位其实要到2027年开始才不紧张。注意,这是宏观整体的情况,每个片区每个学校的热度和供求是不均衡的。

初中也是同理的,按照户籍出生人口估算在校生规模,目前广州市初中在校生规模要在2031年才达峰,也就是说,初中学位其实要到2032年开始才不紧张。

达峰之前,政府每年都需要想办法增加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位供给(因为毕业生还是比新入学人数少,仍需新增课室、设施和教师)。初中的学位缺口,大家看一下,等24年小一的孩子上初中,也就是2030年,初中在校生规模为50万人,新初一为约18万人。这比2023年在校生规模25万人是足足翻一倍的。

注意,上面用的只是户籍出生人口估算的,大家也知道广州对珠三角人口具有虹吸效应,按照22-23年小一新生/当年户籍出生人口估算,迁入人口需要再额外增加50%。

有人又说,这不是只是新区吗,老城区应该稳定下来了吧,再说要增加初中学位,也已经没有地方可以新建了呀?

广州向东发展,这里从越秀区往东选择了三个区(越秀、天河、黄埔),大家可以看看,初一学位六年以后的缺口也有60%-95%不等。

图片

回到文章开头,不建议在幼升小的时候考虑太多初中阶段的升学政策。

为什么?

对于现在在读幼儿园或者幼升小的孩子,你们当中有一半人的初中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那么,幼升小、选择小学,我们该关注什么?

虽然初中学位在哪里很难预测,但是谁在读初中还是很容易预测的。

他们,就是大家娃儿们身边的同龄小伙伴——所谓的生源。

名校是怎么来的?

优质生源相对集中,家庭更重视教育(和课外培训),学生更容易出成绩,学校管理团队的方针政策更容易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也更能大施拳脚,年轻老师也教得更开心、更有热情、更能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求职者更希望入职,教学相长、长期良性互动下来,这所学校终于成为大家心目中有口皆碑的名校。

这里总会有人出来抬杠,即便是渣小村小,也有二三年级过K过P的特别优秀的孩子(以及背后特别有意识的父母);即便是名校贵族学校,也有不上进、不愿意读书、打架霸凌他人的孩子。

是,没错,哪里的生源都是有层次的,只是结构比例的差异而已。

没有100%不重视教育生源的学校,也没有100%鸡娃生源的学校。

(优质生源)浓度决定(学校)成色。

而好学校,又或者说各方更能顺利学习和工作、更积极向上的学校环境,需要育儿观相对一致的优质生源更为集中一点。

有人提问,

那怎么辨别自己身边的优质生源是否集中呢?

这里可以用两个信号指标。

第一,房价。房价可以筛选购入该片区房产的群体的家庭整体收入,而收入则可以筛选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从而进一步筛选其价值观和教育观。按照马斯洛需求定理,相对而言,高收入群体对比低收入群体,其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更高,对子女教育更加重视,对子女教育所投入的时间和金钱也更多。(注意,这都是相对,杠就是你对)

第二,教培机构集中程度。这个指标,相信很多3-6岁的家长也已经能感受到了。教培机构也属于服务行业,他有自己的服务半径和需要覆盖的最少人口。一个中等规模的教培机构需要有一定比例的客群及潜在客群支撑,才能良性运营。因此,优质生源相对更集中的地方,无疑也可以养活更多各类机构。

比如,现在我们看到的鸡娃高地如动物园和天河北,依托越秀一梯队和天河三华一龙的生源(房价),教培机构驻扎,良性生长最终形成一片优质生源集中的好学区。

而未来还有哪里,优质生源们正在成长?

牛奶厂?广钢?科学城?老黄埔三剑客?

再次提醒大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切莫刻舟求剑。




发布于 2024-06-14 05:43

免责声明:

本文由 大语文教育 原创发布于 家长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登录一下,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贡献精彩回答,参与评论互动

登录! 还没有账号?去注册

暂无评论

广告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5 京ICP备2000576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