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央视王牌栏目《焦点访谈》曝光了北京几所初中存在“掐尖招生”的现象。校方通过选拔考试、杯赛、投递简历等各种手段,在入学之前提前锁定并招收尖子生(俗称“掐尖”),以此获取更优质的生源,以期提高本校升学成绩。节目时长约15分钟,内容真实,点评到位,而且基本处在目前小升初的“点考/掐尖”季,可见编导团队是用了心的。这样的违规掐尖乱象在全国很多城市都存在着,破坏了教育公平,如今被央视曝光,是不是有种大快人心的感觉!
说到小升初掐尖,这在“鸡娃”家长圈完全就是公开的秘密。这种掐尖在双减前就存在,现在也不少。
从这次《焦点访谈》的内容来看,编导事先掌握了大量的内幕信息,包括潜规则、黑话,各种特殊渠道的时间地点等等,节目制作之前编导必然已经潜伏于此一段时间了。
掐尖行为本身,更是存在时间长(过去几年一直都有),波及范围大(除了北京,很多城市都有)。可是如此持久、大面积的违规现象,为什么直到今天才曝光,并且只是曝光了庞大冰山的一个小小角落,本身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北京教委17日通报,约谈了节目中曝光了的两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学校,并进一步核查线索,对相关责任人问责处理。
但不少网友也疑问:北京掐尖最凶的是朝阳么?恐怕不是吧。连我这种外地家长都听过“海淀六小强”的大名。
海淀区小学生们,早已卷出了天际。有媒体报道了北京海淀的小升初,如果想让孩子进入“六小强”(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101中学、首师大附中、十一学校),以英文为例,这两年考FCE(剑桥通用英语第三级)、CAE(剑桥通用英语第四级)已然蔚为潮流(CAE作为高级英语水平认证,对应雅思7.0-8.0的成绩)。
表面上是小学生卷英语、卷奥数,实际上是家长对子女教育有强烈的焦虑或者说是一种不安全感的恐惧。
如果周围的家长都让孩子提前学、超前学,自家孩子不学不就“落后”了吗?何况,水面上的、水面下的考试机会,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以上海为例,就有三所学校是面向全市招生的公办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上海市实验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上外附中),无需对口地段、不用学区房,不受学籍和户籍的限制,全市招生。即使在公办统筹、民办摇号的情况下,这三所学校仍然享受自主招生。面对这样的机会,孩子去考还是不考,让不少家长都“躺不平”?而如果想要把握三所学校自主招生的“上岸”机会,孩子不“提前卷”是不可能的。现在小升初“就近入学”“摇号入学”,没有了统一的升学考试。但初中学校本身有参差,过去成绩好的学校自然是家长眼中的香饽饽,家长都想让孩子在更好的学校中度过关键的初中学段。过去中考成绩较差的学校,家长也普遍认为不会马上就变好。不焦虑,也难。“曝光小升初乱象”的节目播出不久,澎湃新闻评论也发表了评论。他们给的原因更中肯一些:“在中考、高考还是只能看分数,而中学教育资源分布又相当不均衡的现实下,指望学生和家长都无条件接受‘免试就近入学’,不能通过自己努力去争取较好的教育资源,恐怕接受起来也不容易。”清北要挑尖子,从哪来?全国最优秀的高中!这些超级中学也要挑苗子,又从哪来?初中、小学呗!于是,从清北开始,一路向下、向源头提前要人才苗子,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冗长的“掐尖”链条。小升初掐尖也好、中考自招也好、高校竞赛保送/自主招生,等等,本质上都是牛校和牛娃之间一场越过千重阻隔、充满浪漫情怀的双向奔赴。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