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批准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对我们有什么价值
-
-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153 浏览
在去年2023年12月11日,北京市教育两委召开了一次北京市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会,在会上宣布成立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随后,朝阳、东城、、房山、海淀四个区都陆续公布了本区青少年创新学院分院中都包含了哪些学校。八十中学、北京中学、人大附朝阳学校、清华附朝阳学校、陈经纶中学、朝阳外国语学校、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明诚学校。东城区一共8所:
2中、5中、171中、汇文中学、东直门中学、166中学、景山中学、广渠门中学。房山中学、良乡中学、首师附实验学校、四中房山、北理工附属实验学校、北师大良乡。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一零一中学、十一学校、首师附中、五十七中市中关村中学、交大附中、八一学校、二十中、人大附航天城、中法实验学校、理工附中、北航实验、育英中学。有关这里每所学校的情况,因为实在太多了,所以就留在直播里讲了。今天这篇文章,只说一说大致的情况。说来也奇怪,这个由“北京市青少年创新学院”牵头评选出的各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有海淀朝阳并不奇怪(毕竟一直都有选拔),没石景山属于正常(一直没啥存在感),没丰台是因为人家之前自己“玩”的挺好(十中都公布录取了)。但有东城就挺奇怪的(毕竟东城之前也没啥参与感),有东城但没西城就更奇怪(奇怪的都不知道该说啥了)。至于后面会不会有西城,说不好。可能是因为西城太敏感太特殊了?一所老牌名校去年整了个和高中一致的道元项目,但是去年就没研究明白怎么招生,不知道今年是否研究明白;另一所想抢西城第一的很有野心的学校,已经把触手伸到了丰台和海淀两个区,对于本区则是直接下探了年级;还有一所学校保留了一个一直存在的超常儿童培养的项目,只不过似乎一直和高考高分所需要的学生模型不太匹配。至于其他学校,也有可能是有心无力,也有可能是什么别的原因。总之,西城的情况咱就不聊了,不是我等能看懂的。
而其他区的这些学校,基本上也算符合家长们心中的预期。
有一点需要提示的是,从泽哥看来,这种“以中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基地校”,指的一定不是初中,或者指的不仅仅是初中。这里面一定选的是有高中的学校,甚至主要看的是高中的水平。
所以一些还没有高中的学校,自然就不会出现在这个名单之列了。而还算比较不错的高中,基本上就都涵盖了。当这批学校名单“出炉”的时候,不少家长都很“欢呼雀跃”,因为觉得所有这些公布出来的学校,终于可以在小升初的时候去选拔创新人才了。这样的话自己孩子就也会有选拔上的可能。
但其实,事实上,政策中对于这些学校的说法,只有“培养”,并无“选拔”。
当然了,对于名单里的很多学校来说,培养方案都是现成的,毕竟都是比较好的学校,至少在高中阶段对于优秀学生的培养方案,一定是有的。(1)学校在中考方面,是可以通过中考或者中考时的其他方式进行选拔的。这个无论是不是有特殊项目,学校都是能够有很多途径进行操作的。(2)在小升初方面,目前已经有一些学校有一些其他的项目可以来进行操作,比如人大附的早培,一零一的丘成桐项目等。把这些项目和创新人才选拔放到一起,也是问题不大的。(3)至于其他目前没有小升初选拔的学校,比如某个区之前整个区都没有,那这就需要学校甚至区里去单独拿出一个方案了。毕竟,虽然政策是“培养”,但是我们都知道,只有“培养”没有“选拔”,那是达不到对应效果的。不过以前整个北京市的创新人才,都是仅仅集中在那几所学校之中,剩下的学校,哪怕有非常突出的孩子,但也没有对应合适的培养机制。如果这次这些创新人才基地,能够真正给自己学校的一些具备创新素养的孩子一些发展空间,那其实是非常好的。毕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小学期间就展现出创新素养而被那几所最顶尖的学校录取,还是有一些可能只能通过摇号录取的孩子,但在初中才“后发制人”的。
现在这个大环境,说“创新人才”,说的非常多。当年学而思“超常班”被说“违规”,不让叫的时候,先改成了“素质班”,最终改为了“创新班”,就是因为“创新”这个词,现在非常重要。
究竟什么是“创新人才”,国家其实在很多场合下都给出过定义。
比如这次在成立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时,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就强调: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必须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的定位,突出兴趣、素养导向,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共享未来。作为大多数家长来说(甚至包括一些学校),会觉得这个项目就是用来“选拔”孩子的一个“名头”。从某种角度上看,的确如此。但是,毕竟的确是有一些创新人才,需要通过一些特殊途径选拔出来。但哪怕以最顶尖的学校来说,在之前的一些项目或者选拔中,哪怕是通过这个项目的同学里,也不是百分百都符合“创新人才”的标准,甚至可能只有50%的比例符合。所以对于这次的“创新人才基地”,我相信学校是可以通过某些方式方法选拔并培养出一批创新人才的。但与此同时,同在这个项目中的有些同学,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可能就不一定会适合这个项目。
(1)如果孩子确实具备相应的实力。那么家长就要给孩子自我发挥的空间,给他在他擅长的方面提供帮助,而不是去进行阻拦。(2)做好孩子有可能跟不上的准备,也要让孩子做好可能会遇到比自己厉害的孩子的准备。孩子在小学时有可能“孤独求败”,但进入到在这种环境中,极有可能遇上自己无论如何也追不上的同学,要做好心理准备。
(3)明确自己的方向。哪怕跟不上,或者哪怕处于中游,也绝不是什么“世界末日”,及时调整自己的预期和目标,只要尽了自己的全力就好。没有必要被别人或者外部环境“绑架”。对于没有被“创新人才基地”选拔上的家长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选上不一定是好事,同理,没选上也不一定是坏事。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因材施教这件事,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或者只是有责任的老师才会这么去做。而是会通过一些途径和手段,能够真正从各个维度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会真正对孩子好。
只不过在整个过程中,有可能有的“材”分的不一定准确,这也是能理解的。只能说我们尽量让自家的孩子去满足这个选拔的标准,但如果满足不了也没关系,尽力而为就好。之前北京市已有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去年45人入选)和“英才计划”(去年全北京385人入选),主要面向的是大学招中学生。是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五大联赛的角度来进行招生选拔的。而这次的“创新人才项目”,是在中学内部的,相信涉及的人数也会更多。那就更需要家长根据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从数学和科技两个方面来着手去做。
全部 0条评论